你压抑掉的情绪,总有下一代会帮你偿还

作者:王丽芳
来源:微信公众号:知心游心理(ID:zhixinyou123)

01

两代人的差异

经常会听到很多家长说,我们那时候也没人管我们,也没这么多问题。为什么现在孩子这么金贵,总是各种问题,他们也太脆弱了。

以下对话有很多时候都能听到,大家可以参照一下。

家长:你不要那么敏感,别人的话你就当放屁好了呀,自己管好自己就行。

孩子:我就是很在意别人的话,我就是很难受。

家长:怎么这么难沟通呢,这些人对你又不重要,谁没有吵过架,谁没有你这些经历呀,我在工作中不是也有很多困难么,不要太拿他们当回事就好了。

孩子:我做不到。

家长:你就是不想做,我们都能做到的。

……

我想很多成年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大多数时候能够用理智来管理情绪,其实更多的是压抑情绪。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容易形成这样的习惯?总是压抑情绪和需求,觉得情绪和需求是洪水猛兽。 

我想这和我们的生活年代有关系。我们70 80后刚好在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那时候父母们都忙着上班或者干农活,为了生存都已经花费了太大的力气,没有什么时间可以细致的管理孩子们,当然也就没有时间去回应孩子的需求。那时候打骂也是稀松平常的,因为打骂能够更快地解决“问题”。能让孩子更快速的安静下来,或者不要发出父母没办法应付的需求,或者达成父母想要的状态。这样孩子们就能形成一个模式,有问题尽量别求父母,没有用,也会给父母带来麻烦。但是那些作为人本身的需求哪里去了呢?被压抑了。这样习惯下来,我们就以为情绪没有价值,不能带来需求的满足。然后自己的需求可能也是不对的,因为总是被驳斥。

另外一种情况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上面说的类似,就是孩子们要过早的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很多时候不需要那么多的承担,但已经要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包括照顾好自己。他们的需求被家庭的责任给掩盖了,作为童年发展的需要进入一个断层似的发展。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进入内卷的工作状态而停不下来的原因之一。因为一停下来,焦虑就会席卷而来,这是因为内心的安全感已经被破坏。

就是这样的文化状态下,这一代人的成长其实是存在着极度的自我压抑。大家都要靠自己,自力更生不说,情绪和作为人的愿望也是被贬低和抛弃的。但是这些情绪和愿望就真的会消失吗?当然不会。他们藏在一些角落,在某些时刻就会爆发出来。

02

孩子为什么出问题了?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就帮助我们表达了出来。孩子们有非常多的愿望,希望更多的陪伴和爱护,但是父母们没有被爱过,也没有被满足过,怎么知道如何爱孩子呢?只能告诉孩子,不要表达情绪,情绪没有用,不要表达需求,满足你会担心你要求泛滥成灾。这个背后其实就是自己渴望缺失的投射,自己潜意识太想要了,于是那种欲望如果一旦被冲破,自己是无法控制的。于是就把这部分不能控制的担心投射给孩子,以为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孩子就抑制不住了。

然后父母们也用自己的经验教育孩子,不要搞那套没用的“情绪”,不行我也给你打一顿。这代父母我想是最爱讲道理的父母,毕竟他们发展出来的一套生存法则里,就是用理智来应对一切。但是你会发现孩子非常容易让他们进入一种失控的状态,比如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弄得鸡飞狗跳。这就是两极的状态,要么非常理智,要么非常崩溃。

有很多父母经过自己的奋斗,能够给孩子提供极好的物质条件,前段时间看到微博上说北京的家长们给孩子准备的补课费,一年以百万计。我也曾接待过类似的来访,父母可以提供给他们非常极致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却生病了。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人,孩子需要的是情感,而不是物质。

人最根本的需求是与人的联结,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是缺乏这个能力的,他们大部分都会和物联系,这叫客体的转移。也就是当我们需要家长的爱和呵护时被搁浅了,那么我只能寻求其他东西,来让我们能够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或者找到一个东西可以让我们觉得有帮助。很多人疯狂的钻进工作中,有些人形成了一些“瘾”,诸如:抽烟、喝酒、打麻将、购物、做家务等等。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能才能寻得一点安心,但其实这种安心是很薄弱的。需要不断加大剂量,甚至到了一定时候,也不能满足自己,顿觉空虚。

如果我们能够回头来看自己,允许自己成为一个人,有血有肉有需求的人,那么情绪和情感也应该自然而然地发生。我们就不会那么惧怕孩子的情绪,不会在他们大哭大闹时没有办法忍耐。那个时候,你们的心也才能离得更近。

希望大家都不要把情感和需求压抑下去,变成理智的“机器人“,也不让这部分在孩子身上放大,变成双重的负担。


作者简介:王丽芳,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知心游心理(ID:zhixinyou123),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成人心理咨询,心理学培训。承接各类企事业、机构等团训、心理拓展、讲座、课程等。如您有需要了解心理咨询师成长体系、心理咨询相关事宜,请联系我们:电话:0571-86603093,手机:19941462621,欢迎来电洽谈~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