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掉进了无性婚姻?这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

文: 刘融
来源:好奇心研究所(ID:QLab42)

婚姻在日常定义中,通常代表着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性生活则是其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当我们说起“当代人没有性生活”时,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未婚且不愿恋爱的年轻人,已婚群体却很少被当成话题主角。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性行为作为婚姻生活的环节之一,是“再正常不过”的。

然而,婚后的性生活,实际上可能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多。上个月,New York Post 引用了美国一家健康公司 Bodylogicmd 发布的“Dead Bedroom”(可以大致理解成“冷淡卧室”)报告,调查规模不大,得到的结论却相当摩登:如今的已婚者们同样在经历“性衰退”,而且性行为频次降低的主要理由,不是(或者说不完全是)所谓的“婚后热情消退”,而是工作压力

调查的样本是来自全美各州的 1000 多位已婚人士,年龄在 18 到 65 岁之间,男女各半。其中,有 79%的人报告说,他们和伴侣的上一次亲热发生在至少一个月之前。过去的一年里,有 26%的人每个月都有跟伴侣发生性行为,将近一半的人(47%)在此期间只跟伴侣有过 2-8 次性行为,平均下来一个月不到一次。

受访者最近一次跟伴侣的性行为发生在多久之前,从上到下,时间从“一个月不到”到“久到记不清”不等。
图/ Bodylogicmd
受访者最近一年跟伴侣的性行为频率,从左到右,频率从“超过一年都没有”到“每个月一次”不等。
图/ Bodylogicmd

另一个观察角度则是“Dead Bedroom”的时间跨度:性生活断档持续了 1-5 年和 6-12 个月的受访者占比最高,分别是 39.4%和 31.3%,其次才是“6 个月以内”,占比 20.9%。针对这几个数字,报告引用了科学研究和关系专家的观点:


婚内性欲衰退并不想我们想象得那么容易扭转,因为亲密关系中的性往往呈现出用进废退式的惯性(Use it or lose it)。一段时间内的性生活减少并不代表性欲可以被积累,相反,久而久之,跟伴侣谈起/进行性互动时只会更加不自在。


Dead bedroom 的时间跨度,从上到下,图例代表“6 个月以内”到“21-25 年”不等。
图/ Bodylogicmd

谈到“已婚伴侣为什么对性如此缺乏热情”时,受访者们提供了五花八门一共 25 种答案,其中获得最多认同的三个理由是:一方或双方的工作压力(51%),体重上升——但没有明说发胖的是哪一方(46%),缺乏沟通(41%),第四名则是“有了孩子”(28%),被人们经常提到的“缺乏吸引力”并不算很靠前,只排在第八(21%)。


Dead bedroom 的发生原因,前三名分别是工作压力、体重上升和缺乏沟通。
图/ Bodylogicmd

工作对生活(包括性生活)的缓慢侵蚀,作为一种时代症候几乎无须赘述,但逻辑倒不是简单的“忙到性冷淡”。关键在于,欠佳的工作质量带来焦虑、疲惫与沮丧,压力和负面情绪改变了激素水平,对身体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人们无法跟伴侣达到同频的情感高度,进而引发对双方性关系的质疑。至于发胖,与其说是婚内性冷淡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结婚上班族的标配:紧张的工作加上稳定的生活使得压力肥和幸福肥变得十分容易,相比之下,完成一次(高质量的)性行为,反而因为需要劳心劳力而被排到了后面。


那么,造成性生活的减少,具体应该怪谁?18%的人归咎给自己,32%的人觉得是伴侣,但最多的还是各打五十大板的“我们都有错”(46%)。女性的主要苦衷依然是带孩子(39%)、做饭(62%)和干家务(68%),而男性的烦恼则是赚钱养家(44%)。值得注意的是,财务收入也是这其中唯一一件男女双方都同意“责任应该平分”的事(女性 35%,男性 37%)。


受访者心中 dead bedroom 的主要责任方。图/ Bodylogicmd

婚姻双方各自认为自己需要为哪些问题负责,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四个问题分别是带孩子、做饭、挣钱和做家务。粉色为女性,蓝色为男性。
图/ Bodylogicmd

最后一个问题是,不算理想的性生活,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婚姻的评价。调查中认为这段关系“不开心”的人不到 1/4(女性 25%,男性 19%),接近一半的人都认为,这段关系其实还是开心的(女性 45%,男性 50%)。有 31%的女性和 22%的男性表示自己接受了“婚内无性”的状态,不过他们对自己的另一半却没有这么大的信心:只有 11%的女性和 20%的男性觉得自己的伴侣“也能接受这件事”。


看起来,当代人对自我和婚姻的复杂属性固然有所理解,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婚姻中的另一个人拥有同等水平的信心。

受访者对婚姻幸福程度的评价。图/ Bodylogicmd

婚姻双方认为自己能接受无性状态的比例,以及认为对方能接受的比例。图/ Bodylogicmd

当然,婚内性衰退因为同时涉及到婚姻、家庭和性,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解释的状况。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改变、性观念和关系文化的更迭、科技和互联网的无缝介入、迥异于传统的年轻人生活方式,似乎都在为这个现象添砖加瓦。无论如何,单纯的个体角度已经不太够用了,这个看上去很经典、内核却很“当代”的问题,正在呼唤着不一样的回答。


(END)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Bbep9oVasZIltvIBE0EGg


公众号简介:好奇心研究所,来自【好奇心日报】的一个常年发布突破性研究且颇具气质的公众号。(ID:QLab42)
责任编辑:Spencer、婉仪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