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会焦虑?|从存在心理学角度理解死亡焦虑

 

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以下这些问题,有没有感到过焦虑——

 

我们内心的焦虑究竟来自于哪里?

我们为什么会恐惧死亡?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们该如何面对和抵御孤独?

人生究竟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

 

要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也许应该了解一下这个心理学流派——存在心理学,也叫存在主义心理学。

 

1

存在心理学的核心命题

 

存在心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欧洲瑞士,其核心是以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人的现实存在价值、自由价值、实现本身、自我等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将其引入美国,创立了美国本土的存在心理学,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罗洛·梅也被称作“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同时他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

 

存在心理学有四大核心命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

 

罗洛·梅一生的好友、团体治疗大师、存在主义心理疗法践行者欧文·亚隆,则把这四大命题称为“四大终极关怀”。他说:

 

个体与这些生命真相的正面交锋,构成了存在主义动力性冲突的内容。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是一种动力性治疗方法,其焦点在于根植于个体存在中的关怀。

 

在面对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四大命题时,我们的存在性受到威胁,由此引发担忧和焦虑。可以说,焦虑是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在弗洛伊德的传统精神分析中,把焦虑的根源归因于人的性本能这种驱力,也就是“力比多”。由于力比多的不满足和冲突而引发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防御机制。

 

存在心理学则认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人对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四大命题的觉察和恐惧引发了焦虑并产生防御机制,也就构成了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的主体。


 

 2

理解四大存在命题

 

为什么四大存在命题会引发我们的焦虑?

 

01  死亡

 

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无情地凸显了人的存在有限性,我们无法逃脱、无力改变,这引发了人的极度焦虑和巨大恐惧。

 

面对死亡,人们常常采用两种防御机制:

 

要么有一种全能自恋的信念,认为自己具有独特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不会死,因此会与他人隔绝,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要么认为自己是弱者,相信存在一位终极拯救者来解脱自己,因此尽力去依赖他人,与他人融合,无法独立生活和面对问题。

 

然而这些都只能让死亡焦虑更加严重。只有承认死亡的存在,愿意去面对死亡,寻找生命的意义,活在当下,才有可能摆脱焦虑,完成这一人生命题。

 

02  自由

 

我们都想追求自由,不希望身上有太多束缚。但“自由”也意味着外部结构的空白。

 

当我们逃避责任、获得极度自由时,会产生一种混乱感和“无根感”——我们的脚下失去根基,站在深渊面前,无法知道将面临什么样的虚无自由的世界,自己该如何去面对未知的恐惧,由此产生了焦虑感。

 

责任的存在,就是存在感的一种体现。人有控制自我意志的能力,能主动做出选择和决定并承担起责任,抵御对自由的焦虑。

 

03  孤独

 

存在心理学里的“孤独”是一种“存在孤独”,指的是个体和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跨越沟通的鸿沟,是个体和世界的隔绝,是根本性的孤独。

 

你无法理解我的痛苦,无法替代我的体验,我也无法理解你的内心,我们都是孤独的。

 

人生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我们每个人都是独自来到这个世界,独立成长,直到最后独自离开,他人无法代替。可以说,死亡是我们有自我意识后能感受到的最孤独的一种人类体验。

 

我们一方面体验着孤独,另一方面又有着对接触、联结和陪伴的渴望,这两者便产生了冲突和焦虑。

 

要解决存在孤独,只有把个体放置于关系中,与他人进行有效联结,既能共生融合,也能分离独立,建立健康平等自由的关系,才能对抗孤独的恐惧。

 

04  无意义

 

世界存在于此,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有人类才会追寻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们最终走向死亡,那么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的存在和生命又有什么意义?

 

没有意义、目标、价值的生活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焦虑。我们需要意义,但是又如何在这个没有特别意义的世界里找到意义?

 

要消解这种无意义感,我们需要自己去构建生命意义,创造意义,投入去实现目标。我们可以进行全新创造,发现自我;践行利他行为,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或是献身于理想,超越自我。


 

3

四大命题与存在感的冲突

 

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四大命题,其实也正是我们一生中苦苦追寻答案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关注这四大命题?因为它们的真相无一不在冲击着我们的“存在感”,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

 

你有没有试过在夜深人静之时突然感觉到内心空虚?有没有曾经觉到自己似乎不被别人关注和重视而感到失落?会不会在某些时刻觉得自己没有自我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而感觉心慌?

 

这种种感觉和体验都是源于我们内心对存在感的一种无法抹杀的本能追求。

 

存在感就是指人对自身存在的经验。“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往哪里去?”,这是我们许多人心中常常冒出来的人生三大疑问,也是对自我存在感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罗洛·梅认为,人的存在的观点最为核心的就是存在感。人不同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具有自我存在的意识,这就是存在感。

 

他指出,人存在于世界中表现为三种形式:

 

⑴ 存在于周围世界:既自然世界和物质世界。

⑵ 存在于人际世界:既人际关系世界。 

⑶ 存在于自我世界:既人自己的世界,人类所特有的自我意识世界。

 

就是说,我们的自我价值、人生意义的实现,首先要以现实中的自然和物质世界为基础,要在这个世界中成功存活。

 

同时,我们无法脱离人际关系,无法脱离社会环境来生存,只有在关系中,我们才能最大限度获得存在感。

 

对自我世界的探索和了解、确认与坚持,能帮助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存在的意义。

 

4

深入解读死亡命题

 

关于死亡,欧文·亚隆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

 

一、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它们同时存在,而不是先后发生的。死亡在生命表层之下持续骚动,并对经验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二、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因此也是心理疾病的根本源头。

 

他指出:存在的一个核心冲突就是,对死亡必然性的意识与继续生存下去的愿望之间的张力。

 

死去元知万事空,生命有限,人必有一死。人死去后,一切便都成为过去,成为一场空,不再存在于这个世界,也永远丧失了存在感,而我们却无力改变。

 

我们害怕死亡,其实是害怕“丧失”——丧失肉体、亲情、事业、快乐、目标……也害怕自己不再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留下遗憾。


丧失的反面是收获。面对丧失,我们有机会去直面死亡,感受觉醒体验,思考生命的意义。

 

经历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会引发死亡焦虑,也能改变我们对死亡的体验和人生观、价值观,比如亲人的离世、重病、离婚、失业等。

 

看到亲人离世,也许你会感到痛苦恐惧:原来死亡离自己这么近,在死亡面前,人显得如此无力,只能接受。

 

但也可能会幡然醒悟:幸好自己还拥有生命,何必把时间浪费在过往的一些想不开的事情上,难道不该把时间放在珍惜眼前生活、实现心愿上吗?

 

否认和逃避死亡并不能解决我们的焦虑问题,相反地,对死亡的觉知和思考能化解焦虑,使生命更充实。

 

直面死亡,能让我们对存在状态有更深入的关注和思考,对自我意识有更多的探索,也让我们能认真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

 

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5

活出生命的意义

 

说到生命的意义,不得不提创立意义疗法的维克多·弗兰克尔,一位从二战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奥地利存在主义导向的精神病学家。

 

当弗兰克尔身陷集中营时,他的家人、妻子全都去世了,而他凭着对亲人的怀念牵挂以及要活着走出去恢复手稿写书的追求,在苦难中寻找意义,支撑到战争胜利的时刻到来。后来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并用九天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

 

弗兰克尔发现,在集中营里,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一些人早早就放弃求生的欲望,在死亡恐惧中苟延残喘,无法坚持下来。而一些有着目标感、愿意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的人,大多数最后都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所以他认为,意义对生命是不可或缺的,努力寻求意义是人的一生的基本动机。

 

弗兰克尔强调,意义需要被发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意义,别人无法代替。

 

人发现生命中的意义有三个主要途径:

 

⑴ 在个体的创造中,个体完成了什么或者是给世界贡献了什么;

⑵ 个体在人际经验与个人经历中获得了什么;

⑶ 个体面对困境、面对无法改变命运的态度。

 

总括来说,就是创造、体验和态度的价值。

 

意义就像生命中的火花,能消解我们的无意义感,给自由和存在孤独带来新的理解和答案,而它也能最终解决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在电影《心灵奇旅》里有这么一句话——


“当你想要生活的那一刻,火花就已经被点燃。”

 

那么,你还焦虑吗?你所追寻的生命“火花”又是什么呢?


 

参考资料:
1.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2.郭本禹:罗洛·梅文集总序
3.维克多·弗兰克尔:《追求意义的意志》
4.杨治良、郝兴昌《心理学辞典》
原创:微格尔青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