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在克制,你是在杀死自己的希望

01

无论是在工作里,还是工作外,有些人貌似活得很「克制」。

活得克制没问题,问题是有些人并非真的克制,他们只是以为自己克制。还有些人的克制并非发自内心,他强迫自己克制,强迫到使自己痛苦的程度。


我们的社会是个矛盾的社会,一方面要你放下克制,解放自己;另一方面又要你无比克制,循规蹈矩。

比如你看腾讯体育最近一则篮球广告。

广告的主角是一位中学篮球队员,当他在赛场投篮之际,物理老师、数学老师、历史老师都从自己的专业给他建议。最后,这位篮球员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投进致胜一球。

这则新闻表达的是一个自由的灵魂,鼓励年轻人走自己的路,不要当个只会听老师话的乖学生。

广告要传达的概念很「燃」,但现实的校园生活又是另外一番场景。

有些地方的小学生为了完成学校和补习班的作业,晚上十点还睡不了觉。国际学校、双语学校等民办学校,通过学费和体制外的课程内容,白纸黑字区分出赤裸的阶级差异。

没有类似背景的家庭,只能通过更加经济的方式,让孩子「努力、努力、更努力」好在体制内获胜,让双方子女在校园外的社会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力。

克制,是为了在体制内打胜仗。而打胜仗就得服从体制的游戏规则,因为一般人没有不玩游戏的权力。

正是这种「没有选择的感觉」,让某些人心中的火慢慢熄灭,不再期盼明天的太阳,也不再抱有获得喜乐与祝福的希望。

02

克制与不克制之间,就像一辆车的油门与煞车,两者对我们在生活中展开各种活动,缺一不可。

想象一下,没有油门的车,那可以是一辆杀人凶器。就像有些人无法克制自己的脾气,虽然发脾气不见得是坏事,人都需要宣泄情绪,但如何把在对的时间、地点,用对的方式宣泄情绪,和想发脾气就发脾气,两者之间还是有悬殊的差异。

所谓巨婴,那些只有身体长大,心智却停留在幼稚期的人,他们就像「没装煞车的人」。他们一有什么不如意,就会大吼大叫,要旁人满足自己。一旦有点不满足,一旦别人忤逆了他们的想法,他们就会情绪失控。

此外,有些人过份克制,他们是「没有装油门的人」。

这些人放弃做选择的权力,因为选择带来责任。一旦放弃权力,那么就能把人生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那些只负责赚钱,不负责照顾孩子的父亲,之所以为人诟病,道理就在此。他们看起来是在分工,实际上把父亲的责任推开了。

一旦孩子行为有了偏差,当爸的可以轻而易举的把矛头指向妻子,痛骂妻子的不是。

他们之所以可以骂的那么理所当然,就在于他们的自我认知是片面的。

「我没教孩子,所以孩子出问题跟我无关!」诸如此类的想法,乍看合理,实际只是一种逃避。还有些人逃的更远,他们完全静止不动,放弃生活所有的选择。

所谓放弃生活的选择,就是放弃现在,以及与现在相关的过去与未来。

无论过去有多少人费了心思照料自己,对放弃自己的人来说都不重要了。感恩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些过往的点点滴滴,在一个不想长大的树苗面前,都是一种浪费。


放弃未来是放弃现在的延伸,就像一条永远不会修完的道路,预示「此路永不通行」的警告标语贴在各处,像在昭告天下,「我都放弃自己了,你们也放弃我吧!」。

03


克制和不克制是不矛盾的,就像油门跟煞车一样重要。前进、停止和后退,需要因时因地制宜的智慧。

既然两者都很重要,一个社会有克制的声音,也有放下克制的声音,两者不存不是很好吗?

不严谨的看,两者是并存的,但如果我们从一个人的「成长阶段」切入,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我们会看到放下克制与克制的声音之间有着明显的断裂,越是对低幼的孩子,给予放下克制的鼓励越多。

但到了和考试、升级相关的阶段,比如幼生小,似乎这个放下克制到克制的松紧程度,却一下子紧张了不少。小升初、初升高,层层上去,每次收紧都会让一批孩子适应不良。

然而,到了大学阶段,紧绷的压力一下子又松开了。

有些大人对准备高考的学生投以各种「不实广告」,比如告诉他们「只要考上大学,你就可以自由了。」

对于如何克制与放下克制的练习,从小到大,我们似乎做的太少了。

除非一偶人愿意放权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去尝试,尝试克制与不克制带来的后果,否则我们只要听从他人的建议,那么克制或放下克制的意义,和我们自身的关系远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却剪不断、理还乱。

比如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求学阶段不该谈恋爱,但等孩子毕业,又希望孩子赶快成家。这会不会让孩子适应不良呢?

孩子好不容易适应了克制的生活,甚至内化了这份价值观。可突然之间,克制的重要又变得飘渺起来。

04

说到底,很多时候我们听到关于克制的说法,根本不是克制。

某些人口中的克制,不过是「你要听我的!」。这不是克制,而是「控制」,还是一种「对人的控制」。


有太多的控制,以克制之名在执行。

有些父母以克制为名,控制他们的孩子。要他们读书就读书,要他们谈婚论嫁就谈婚论嫁,要他们听从父母的意见,即使内心不满也要吞下去。

还有些对情商一知半解的人,把克制情绪当成高情商的表现。拜托!情商指的是「情绪管理」。

比方一位职场女性,她被男同事性骚扰,她很生气,当场给对方难看。也许手段上差了点,可以诉诸法律或公司里的投诉管道。

但手段粗糙,不等于这位女性维护自己的念头,当下愤怒的表情跟动作是低情商。

有些人把虚伪、克制情绪表现当成高情商。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就是有太多这种说法,才会让一些人活得那么痛苦。

因为他们成天都在控制自己,告诉自己「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各种反人性的自我压抑。

换言之,过份克制就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控制,让一个人无法展现自我,包括无法展现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自己的潜能。

当一位喜欢绘画的孩子,他的作画工具被希望他好好读书的大人摧毁的时候,他会变得乖巧、听话,因为他以为自己的兴趣是「坏」的,因为是「坏」的,所以需要克制画画的念头。他要控制自己不要去画,甚至控制自己不要去想「我想要什么?」。

05

真正的克制,从存在心理治疗的角度,就是一个人认清自己,这包括三件事:心愿、能力、需要。

但这里说的认清,不是一个人待在角落闷着头想,而是在行动中探索。

心愿就是我们「想要什么」,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我们想要跟对方在一起。

我们尽其所能的追求对方,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会了解自己的能力,可能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善言词的一面。我们可能会发现即使我们有某些优点,但在爱人面前,我们忍不住卑微。

我们也许在过程中不经意的说谎,就会了圆一个让对方满意的谎。进而我们看见自己的软弱,明白别人在感情中的不易。

我们知道我们对一个人的心意,来自我们的欲求,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爱,也需要被爱。

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真挚的爱,那么这个爱不能建立在双方的优点之上。因为优点就像摩天大楼的尖顶,无法承载重物。

因为爱的重物,就是人生各种考验。那些考验必定来自某个不完美的瞬间,因为考验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只有上帝才能永远完美。

真挚的爱需要建立在双方的真实面上,包括双方的缺点与平庸。可是正是因为两人互相接纳对方的缺点、平庸等不完美之处,这份爱才能在彼此接纳与合作中隽永。

克制的边界,在于我们对社会文化和道德的认知。

这种克制不是因为别人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而是我们在对自我认知之外,对世界的认知同样真实,进而我们能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

有时,我们会越界,但我们知道我们越界,我们知道我们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有时,我们会牺牲自己,为了某个理想重重踩下油门。

有时,我们会在自毁的边缘踩煞车,为了我们在乎的人,避免一错再错。

有时,我们为某个人,某个理念克制或放下克制,两者在于我们对自己了解多少,同时也来自我们对他人了解多少。


一个人对这两方面思考的越多,经历的越多,通常他越知道怎么把车开好。

06

油门与煞车,需要我们在生活大大小小的事务中,一点点踩、轻轻地踩。我们才会知道力度和分寸,生活就在这些片刻中堆栈起来。

贸然大力油门或煞车,那是应付紧急时刻。但我们的生活不是紧急时刻堆积起来的,但如果我们忽视每个时刻,这些被忽视的时刻最终就会变成我们自己挖的坑,形成要命的紧急时刻。

大力油门或煞车,常常后果就是翻车。

当我们对明天不抱希望,对一位长期过份克制的人而言。

他的希望就在他的想象之中,就在他的想实现却不敢实现的旅行之中,就在他一次又一次删除的辞职信之中,就在他听从他人而放弃的梦想之中……

当我们对明天不抱希望,对一位长期放纵克制的人而言。

他的希望就在他开始在乎重要他人的感受之中,就在他开始倾听别人的故事之中,就在他干自己能干而不仅仅自己想干的事务之中,就在他每天少给自己一个借口的机会之中……

当我们对明天不抱希望,不是因为我们不好,所以希望不再。

相反地,是我们不敢相信我们能够变得不一样,我们相信自己不可能改变了,所以我们才会丧失希望,丧失未来。

先把自己鲜少练习的那一点点克制,或放下克制的动作找回来。

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无限。

这个潜能不是赚大钱,或数学天才。而是我们会发现,我们不是单方面承受生活的重压,我们有潜能在现实中建设自己的生活。

就像只是在狭窄的、有扇小窗出租房里放一小束花,就能把房间点亮。

再雄伟的高楼大厦、再宏大的史诗、巨著,再大的「应该」、「马上」,都是一秒一秒、一步一步形成的。


结果,总有原因。原因与结果之间,总有过程。

克制,是过程中推动自己前进的一种方式,也仅仅只是一种而已。

文:高浩容  (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著有《烦恼心理学》、《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等书;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公众号:高浩容的小酒馆)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