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少数群体,和别人不一样,你怕不怕?

文:韩婧
来源: 韩婧小大(ID:hanjingloveu)

01


电影《罗小黑战记》里有这样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桥段:地铁里,妖精们为了抓住小黑对乘客们进行控制甚至伤害,小黑为了救那些人类,情急之下变成了一只面目表情有些狰狞的巨型黑猫,那些被小黑救下的人第一反应是“妖怪”,并投以恐惧和冷漠甚至厌恶的表情,仿佛一瞬间彻底忘记了就是这样一个“妖怪”刚刚将他们从生死边缘救回来。

电影很真实得还原了人们生活中面对和自己不一样的“异类”时候的反应。

这些“异类”很广泛地存在在我们之间:打扮个性过于张扬的路人、不喜欢和人过多交际的同事、大龄未婚青年、上课过于安静或者过于调皮的小朋友、LGBT性少数群体、有一套与众不同思维体系的天才等等。

人们对于这些“异类”的具体反是怎样的呢?

热播剧《小欢喜》中天才学霸林磊儿初到北京就表现出与众不同:他因为解一个数学题反反复复上下电梯以至于和家人走散,等用餐的时间可以自己想象出一盘棋在面前自己和自己下得全神贯注。小姨小姨夫一度担心他是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

我身边有位妈妈,孩子刚上幼儿园一周,这天她急匆匆的找到我给我说孩子和别人“不一样”的行为:别的小朋友都很积极地玩游戏,她家孩子非要粘着老师,老师鼓励好久后她才会在老师视线范围内和其他人玩耍。回家后问她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却又描述的很清楚而且情绪还不错。

这位妈妈担心自己孩子是不是不正常,虽然我给她讲了这是很普遍的适应过程,她依然没办法停止焦虑。

当看到周围有人表现或者思维或者举止不同于大众时候,人们第一反应就是给这个人贴上“不正常”的标签。

如果是陌生人,可能是简单的退避三舍就可以眼不见为净,如果是熟悉的人,则会苦口婆心教导或者纠正他改为符合大众标准的样子,因为这是他们心中真心认可的“为你好”。

02.


那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异类”,他们的感受怎样呢?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有很多来访者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而感觉羞耻

有的人因为情感不顺利无法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觉得自己会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

有的人因为脑子里会有一闪而过的念头如“我想离父母越远越好”而觉得自己不孝顺不懂得感恩;

有的人因为无法很自然的和他人相处老担心周围不安全而尽可能躲在家里不去社交;

有的人因为对自己身上的疤痕在意即使在酷热的夏天也要穿着长裤长袖;

有的人因为之前的创伤,每当遇到喜欢的人都要迅速破坏关系,一旦深入关系表达自己的感情就会让他们觉得羞耻。

为什么“不一样”让他们产生了如此多的负面情绪?

当“不一样”被意识到的时候,作为少数群体,“我不够好”的核心信念被激活,从而陷入到对自己概括化的否定中——我这个人是无能的、没有价值的、不可爱的。

如果再加上周围人不停的指责和不满,这种高度概括化的负面评价就像一张漫无边际的网,从头兜到脚,让人窒息,看到的是一个糟糕透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自己,再也看不见其他可能。

这个时候, “不被接受和理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默认,于是我们也自动忽视被敌对和冷落的感受。”

03.


而针对那些不一样“异类”的少数群体,除非真的存在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情况(这个伤害是客观可见的一些伤害,而非主观上体验),否则那些不一样的行为或者想法本身并非最关键问题所在,让人们困扰的最重要原因是对于这些想法和行为的评价

比如作为一个妈妈因为冒出“我想打孩子”的念头,她会对这个想法进行评价“我有这个想法等于我不是个好妈妈”,自然感受到强烈的焦虑和不安,而如果告诉自己“这只是个想法,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看上去不那么常规的想法”,这时候她的内心自然会少一些扰动。

还有一点很重要,尝试着尊重自己那些因为不一样被低落和冷落的感受,适当的表达你的感受。

只有当你自己先看到自己的情绪才有机会换回别人的支持和接纳。连自己的感受都没有勇气正视,却期待别人给予支持和理解,那只是一种自恋,反而会让你陷入更强烈的求而不得的不配感中。

值得庆幸的的是,电影中有个小女孩看见变形后的小黑虽然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但是还是小声的说了一句“谢谢”,让压抑而绝望的氛围有了一丝松动,也给了我们希望。

生活中人们对待“异类”的态度也变得包容:我虽然不理解你也不支持你,但是我选择尊重你,因为我知道,那是你的人生和选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有道理的,毕竟没人愿意故意将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而选择的不一样也仅仅是不一样

公众号简介:韩婧小大,一枚傲娇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家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说人话”的方式普及心理学知识,专业又接地气儿的陪伴个人成长,透过你的眼睛去看你的世界。个人工作微信韩婧小大(ID: 421159641
排版:小鲸鱼   Clair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