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妈和鸡娃妈,做哪一种妈妈?

文:Miss蘑菇姑姑
来源: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这个星期天的早上,我站在操场上,看着老公和孩子两个人吭哧吭哧地跑步,忽然觉得好“穿越”。怎么有了这个画面的?

认真复盘下,发现这件事挺不寻常的。

三个月前,我开始早上跑步。当初的出发点,只因我自己常年写作,身体渐渐吃不消,开始三天两头腰酸背痛,我渴望跑步能够解放我的身体。

没想到,一两个月后,跑步慢慢融入我的生活,跑完步,去咖啡店吃点东西,回家路上买点菜,生活优哉游哉。

一个月前的周日早晨,我又像往常一样出门跑步,老公和女儿都兴致勃勃地穿好运动衣,说要跟我一起去。他们父女俩从预想跟着跑两步渐渐到跟着跑两圈,一切很自然。此后,每个周末必有一天他们跟我出来跑步,而这两个人以前可是周末起床困难户呀。

当我真的接受一种跑步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把跑步接受为我的一部分了,生活互相融入到了一起。

怎么发生的?我可曾有过“暗示”他们一起跑步?

应该没有,也没宣传过跑步的好处。跑步挺不想有人陪的,我享受这个时光是自己一个人的

到底怎么让家人出门运动的?不知道。但我对比这个经历之后,发现自己过去做了好多“无用功”,说是在跟家人沟通,其实都是在自己“凹造型”

比如刚结婚的时候,我跟我先生的“战斗”集中在改变他之上。他乱扔衣服,我要求他每天要做收纳十分钟,可是他的这个习惯至今没有改变;还有,他不浪漫,我要求他每周要陪我看电影,见鬼了,两次以后我就受不了他的呼噜声在电影院遭来的尴尬而放弃了。

我也要求过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表,她根本做不到,该学习的时候去看动画片,我因此陷入苦恼和沮丧中。

这些现在看来都是“一厢情愿”,想要改变别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一个改变成功了,摩擦力还相当地大,闹过很多不愉快。因为确实没有谁会为了别人认为对的事去改变,除非他真心想做。

看着他们跑步的身影,我站在操场上发了一个誓言,“我以后再也不要求别人做什么事了!再也不要求了,再也不要求了……“(此处回音以示郑重!)

改变,要发生自然会发生,好像果子成熟了,就会掉一样,如果这个改变没到要发生的时候,催熟是没有用的,事情需要进展到那个时刻,才会发生!我们必须和那些原因、动力相处,而不是直接要一个行为。


这让我想到今天我收到的一个提问:

姑姑,你说说看对自家孩子的短期期望和长期期望吧!比如要学啥乐器,上啥辅导班?因为最近被身边鸡妈给影响到无法正常生活了,需要内心疏通。我怕自己太悠哉,不鸡血的态度到底是否现实,会不会只是我自欺欺人,回头害了孩子。“

看到这个提问,我一个想到的就是跑步这件事。


妈妈要佛系还是鸡血,看起来都是妈妈在选择自己成为谁,那孩子去哪了呢?

“妈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你是否在和ta“合作”一起去开发生命的潜能?

一个相对更“正常的妈”,不鸡血也不佛系,就是一个“和孩子合作”的妈妈。用心观察孩子在什么环境下可以激发出自己的活力,最舒服的状态下,设置稍微踮踮脚能够到的目标,不太难,又不是完全容易达到的目标。

她没有说“答案”,但是总在一些时候“答案”呼之欲出。

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完成生命“合作”,这样合作定律有3条:

第一,“父母本身是什么,比做什么重要得多。所有启发你的东西里,都蕴含着重大的能量,它来自“存在”本身。没说出来的东西,反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沟通。孩子的真实生活场里,“不言而喻“的事情上,你们在进行哪些“合作”呢?

第二,制造条件,而不是对结果控制。假的东西启发不了人。如果你暗自揣着“睡懒觉是不好的”这种评价,你去刻意启发孩子跑步,就变成了“你看,外面天气这么好,你却在睡觉,这好吗?”这样说孩子恐怕永远不会走出门去跑步。因为他感受到了负面的评价和你看似轻松、实则控制的一厢情愿。

第三条法则,所有的引导都是“无用”的。你做了很多,孩子看起来什么变化也没有,这是最正常的现象。

成长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同伴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妈妈的教育 “重要又不重要,因为孩子会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走。”多数妈妈全力以赴,但也要有一种心理准备,孩子的成长完全不可控的。

比如说,妈妈自己很难出门跑步,但孩子反而成了跑步健将,没有什么被影响的原因,因为他是这样一个爱运动的孩子,那是自己的生命冲动。

还有一种情况,妈妈自己很爱跑步,但跟孩子没一点关系,孩子天生不爱跑步。那没关系,至少妈妈做自己爱做的事,孩子也会从妈妈的喜悦里,学到一种生活态度,找自己爱做的事,和自己相处愉快。那就更不需要跑步了,你已经把更好的东西给孩子了。

孩子还是在自己的生命过程里,妈妈所做的是给“条件”,但不一定给了阳光雨露这个种子就长出你想要的桃子,也许它是个橘子呢。

想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对自己父母的,一代“辜负”一代,很“公平”。


提问中妈妈们的焦虑问题好解决也不好解决,四个字——“课题分离”。孩子的课题归孩子,自己的课题归自己。


自己的快乐有说服力的时候,孩子“跟上”的可能性大一点。如果“合作”谈不成,那就慢慢谈着吧,谈成一个是一个,谈着谈着就找到了规律。

其实你根本没有什么选择,在你想要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妈妈之前,你已经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了。其实你没那么多选择的余地的,你早就已经和孩子在合作了——如果你对已经在进行的合作有更多一些觉察的话。

想要更好的合作,你要对自己是哪一种独特的妈妈更明白,对孩子是哪一种独特的孩子更明白,这里没有什么刻意的决定,只有不断地理解自己和孩子生命本身,不断地流动地、自由地释放爱和自由。



作者简介:蘑菇姑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在婚恋文化、女性成长、亲子等方面著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媒体专栏上。公众号“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排版:小鲸鱼  Esther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