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杀不死的,都会使我变得更为强大

文:Dawn_08042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原文标题:任何杀不死的,都会使我变得更为强大 |《抗逆力养成指南》

请想象这个动作:手指用力按压一个弹簧,缓慢下压到最大限度;再缓慢松开至复原。在这整个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手指给予弹簧“压力”,而弹簧利用自身“弹力”与你的手指相“抗衡”,小小的弹簧活像一个顽强的生命,抵御外界的压迫,绝不屈服!

 

在心理学上,也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词——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译作“抗逆力”),仅看到这个名字可能就会让人想到,心理学家将人类的心理状态也比作弹簧,弹性越强,就能越好地应对外界给它的“压力”。


抗逆力

抗逆力或心理弹性指的是个体在遭遇逆境的情况下仍能适应生活挑战并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适应”是抗逆力核心之一。

 

适应指对变化的适应,如今,无论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还是国家和国际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

除了渐变,还可能会有骤变,变化是唯一不变的,而一个个体如果不能适应变化,却顽固地维持着讲话的思考、行为模式是非常危险的。

 

在遇到变化甚至变革时,这些个体的应变能力是存疑的。

 

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仅仅是应对生活、工作中的挑战就已经精疲力竭了,哪里还顾及得到身心健康?

 

正是基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作者阿尔·希伯特(Al Siebert)在《抗逆力养成指南》(The Survivor Personality)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抗逆力的养成秘籍

 

我们可以将抗逆力看作品质的集合,在这种观点下,抗逆力是各种积极结果的原因;我们也可以将抗逆力看作结果,从这个角度出发,一些品质或特点形成了个人的抗逆力

 

因此,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好奇心协同性、灵活性想象力创造力等,既可以看作抗逆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形成抗逆力的原因。

 

在对这些品质进行讨论之前,要首先提到几个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尊、自信和自我观念。


自尊、自信和自我观念

希伯特认为,高水平的自尊、自信和积极的自我观念是抗逆力的根本来源

 

自尊涉及到我们对自己的情感评价,是对自己的感觉。

 

高自尊的人不容易受到他人负面意见的影响,对这些人来说,自尊就好像一张包裹在身上的厚厚的能量毯,使他们对伤害性的评论淡然处之,也能以平常心对待称赞。

 

自信关涉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因此,个人的优势(strengths)往往能预测这个人的自信水平。

缺乏自信的人会觉得自己不可靠,会避免有风险的尝试,当进入陌生的或有挑战性的环境中时,这些人往往会非常焦虑、痛苦。

 

相反,足够自信的人知道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相信自己胜过相信他人。


自我观念是对“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我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学校或未来从事的工作来认知自我,因此对尚在求学的我们来说,“学生”这一身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头脑中。

 

有些人会不遗余力地维护自我观念,出于对积极自我的需求,一些人会对自己的取得的成就和真实收入撒谎或者在面对他人对质时,矢口否认自己曾经的不道德行为。

此外,对名牌、名声等身外之物趋之若鹜,也是寻求积极自我观念的表现。其实,真正源于自己内部而非外部标榜(名牌、荣誉等)的积极自我观念,才能真正带给我们力量应对外部压力和逆境。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看,具有抗逆力的人到底会如何行事呢


好奇心

孩子的天性是充满好奇心,活泼好动的,然而有太多孩子成长于“不许”、“应该”的环境中,逐渐被约束,不再对未知世界产生好奇,也缺乏适应未知世界的经验。

 

如果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会发生什么呢?他们会变得勇于尝试

 

从进化角度来看,孩子的天性或者说进化而来的人类本性——探索环境的冲动出于生存需要,是非常必要的,好奇心就像是人类的“默认设置”,有它存在的价值。

通过直接尝试可以直接获得利于生存的经验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成功”的感觉,让个体变得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自信),建立起对自身的好感(自尊)。

 

而个体的各种成功经历也逐渐回答了“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的问题,逐渐形成清晰的自我观念。

在成人世界,一些人的好奇心可能表现为游戏心态,这种心态的好处在于它让人有一种“这种处境就像是我的玩具,我想和它怎么玩就怎么玩”的态度,起码在面对不如意时,会让人在情绪上重新定义事件,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人更可能产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所以,在面对逆境和不如意时,不妨也用这种态度来告诫自己,正所谓“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


协同性

协同性(Synergy)来源于文化人类学领域,鲁斯·本尼迪克特用这个词来解释不同文化群体在生活质量上的差异

当人们用最小的努力就能让彼此合作,并进行有效率的行动时,其组织就具有高协同性;相反,当人们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才能完成日常事务时,其组织就具有低协同性。

协同性在个体层面表现为协同性人格,即个体的一种希望与自身相关的事物顺利进行的需求

 

不同于“参与”周围事物的需求——“参与”本身即为目的,协同性需求强调“使顺利”——事情顺利发展是目的。

 

故这种人格特质会主动、积极推动事物向顺利的方向进展

拥有协同性人格人拥有的典型特点有:


1. 可以放手让事情自行发展,比苦苦挣扎的人花费更少的时间

2. 拥有灵活的时间,便于及时觉察新的发展趋势

3. 留心影响事态进展的小事和麻烦,及早预防

4. 将工作视为激励性活动

5. 将高质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处理紧急事件,而不扰乱基本事件的进展

 

总结这些特点,作者得出结论,具有协同性的人考虑的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精力管理的问题。

协同性如何有益于抗逆力?我们可以看出,协同性人格随时准备着处理紧急状况,他们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精力,从而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困难,而这恰恰是对逆境的有效应对。


灵活性

学堂君认为,灵活性内涵于抗逆力之义中。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抗逆力意味着不断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只有灵活变化才能应对不同的环境,故灵活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人多少有一些稍显僵化的思维模式,对矛盾的或者对立的行为、想法、情绪不能接受

比如,一个“外向”的人不愿意将自己看作有时也可以“内向”,或者对“内向”的人有偏消极的评价。

 

其实,就像我们的身体同时包括“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来控制“战斗-逃跑”(Fight-or-Flight)的反应一样,我们的情绪也完全可以在两极之间转换,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可以多样,看问题的角度也可以变换


无论在什么情境中,当自己表现出矛盾的行为、情绪时,告诉自己这些是完全没问题的。

 

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自我批评对自信、自尊和自我观念的消极影响。


建议

生活并非易事,其中不乏坎坷艰难,我们对抗逆力的兴趣实际上也佐证了这点。

 

明白了生活不易,我们将从自身汲取力量,运用自信、自尊和积极自我观念的力量来培养自身的抗逆力。

 

作者希伯特在书中对如何养成抗逆力做了广泛论述,比如说:

 

1. 找到自身优势,做能体现优势的事情(自信)

2. 将自己的成功列成清单,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自信)

3. 通过列清单等方式,发现自己最喜欢自己的地方(自尊)

4. 通过写20条“我是”的句子来认识自己(自我观念)

除了与自我相关的建议之外,针对每种品质养成的更直接建议可以有:


1. 打破“好孩子”/“好人”的内在禁忌

2. 释放好奇心,积极使用想象力和创造力

3. 相信直觉,采取游戏心态应对困境

4. 制定系统的精力管理计划

5. 接受自己的矛盾行为、情绪等

 

以上建议,送给逆水行舟、热爱生活、善待自己的每一个你。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作者阿尔·希伯特是美国知名心理学家,抗逆力(Resiliency Center)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以研究心理抗逆力以及具有高抗逆力的逆境幸存人格而闻名世界。他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管理心理学超过30年。《抗逆力养成指南》一书曾获得美国图书新闻“最佳图书奖”,书中对抗逆力的解读以众多实例为主,对于帮助读者积极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Dawn_08042。本文来源于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编辑:Zene
责任编辑:小鲸鱼 李梦梦桐桐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