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尼玛原型意象看男性在恋爱与婚姻中的心理发展

荣格心理学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型—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这两个原型在生活中,尤其是两性关系方面经常被应用到,是女性了解自己和了解男性心理很重要的一个视角。对于男性阿尼玛原型意象的理解也能够帮助女性、在恋爱婚姻中增长智慧。


在荣格看来,人生下来就有双性特质,也就是说男人身上有女性的特质,女人身上有男性的特质。阿尼玛是男性心目中女人的集体意象,是男人无意识里的女性因素和内心女性的人物。


从阴阳的角度来说,它是阳性中包含着的阴性的一面。然而,社会总是鼓励人去发展和他生理性别相一致的心理特质,而去压抑和他生理性别不一致的特质。


例如,对男性来说,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被按照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来培养,如玩赛车、打枪的游戏,看和历史、军事有关的书籍,被教育男孩要有责任感,长大挣钱养家,男儿有泪不轻弹等,而那些他自身本来所拥有的脆弱的,敏感的,柔软的,感性的


被看作是女人才会有的特质则被压抑在无意识世界里。而一个男人从小到大有很多和女人打交道的经历和体验,他内心深处有对女人会是什么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有一组意象,这两个部分就是他内在的阿尼玛。


阿尼玛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意象,它本身是祖先遗传下来的,对于女性形象全部经验的印象痕迹,阿尼玛是集体的女性意象,可以是温柔的、乖巧的,也可以是勇敢的、直率的、泼辣的、干练的、聪明的、性感的等全部的和女性有关的意象;


然而对于某一个男人来说,他内在的阿尼玛是什么样子的,是他从这一群全部的女性意象中,基于他本身内在的被压抑的女性特质,和他生活中体验到的所有女性的经验,这些女性经验是来自他成长过程中所接触过的最亲密的或对他有重要影响的女人


最早是来自母亲或其他主要女性抚养人,后来还有姊妹、老师、女同学、恋人等),提取出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女性特质类型。


阿尼玛是无意识的,抽象的群象,而某个男人的阿尼玛又是具象的,会不自觉的投射在另外一个人身上,造成对某个异性的特殊的感觉和吸引,也有可能会拒斥。


人大部分会把自己的阿尼玛意象投射到要和他建立亲密关系的女性身上,如妈妈、伴侣。因为当他们认同他们内在的女性特质,并且呈现出来的时候将会面临外部世界的打压和排斥,如男孩化妆、穿裙子被鄙视、嘲笑、攻击。



阿尼玛会随着年龄的发展和心理需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格认为男人阿尼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小男孩时期),阿尼玛往往和母性特质相关。如幼儿喜欢像妈妈一样能照顾他的,爱护他的,温柔、体贴的女性。对最具母性特质的女性产生依恋。


第二阶段是情欲吸引,青春期男孩喜欢的女性往往是漂亮的、长头发、身材好的具备性欲特征,有性吸引力的女性。


第三个阶段是拯救或救赎阶段,男人作为英雄的意象,经历重重险阻,拯救了被困的公主,最后和公主结婚(与阿尼玛整合)。


如果男性处于被动位置,而女性占主动地位,向男性靠近,主动照顾他,则往往是分离的结局。因为主动靠近他,照顾他的女性带有一些母性阿尼玛的味道,而一个男孩需要通过和他的母亲分离,战胜他内心的母亲情结,把他的阿尼玛从母亲情结的控制中拯救出来,和阿尼玛整合,他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然而这里却存在文化差异,西方神话故事中都有许多英雄之旅的故事情节,一个年轻的男性,战胜了、杀死了阻挡他的妖魔,把他喜欢的女孩从妖魔手中拯救出来,完成了英雄之旅,最后和女孩结婚,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他所砍断的、杀死的那个妖魔是他内心母亲情结的象征。而中国文化中却存在很多女性作为母亲替代品的象征和男人结合。男人无法和母亲分离,母子关系是第一关系,这种情况男人便无法摆脱他自己的母亲情结,于是会出现母亲和媳妇争夺一个男人的现象。


中国文化不鼓励儿子和妈妈分开,我想这是受到儒家文化千百年来关于孝道思想的影响。


我们的文化强调晚辈要尊敬长辈,不能忤逆长辈,不能顶撞或反抗父母,否则会被视为大逆不道,遭受道德层面的强烈压制,很难去通过切断或者杀死母亲的意象来实现自我成长,古代中国的家庭都是大家族,四世同堂,孩子成家也很少和父母分离的,即使是现代社会,大家族住在一起的很少,但儿女成家后也有不少与父母同住。


物理上的无法分离也给心理上的分离造成阻碍,若儿子没有办法摆脱母亲的控制,完成与母亲的分离,则当他娶了媳妇,这个媳妇在家庭中的地位很多时候还是会低于婆婆,婆婆可能在这个家庭中占主导,依然是这个家庭中的女主人,而媳妇想要和婆婆争夺丈夫心中第一顺位的时候,婆媳大战的戏码便会上演。


从心理发展角度来说,只有当男人能够完成和妈妈分离的过程,战胜母亲情结,才能走到第四个阶段—整合阶段,即不再把阿尼玛投射到异性身上,而是收回来,在自身身上呈现雌雄同体的状态。

一般来说,这个阶段到中年后期才会实现。即这个男人身上既有男性的力量、理性、智慧,也会有慈祥、柔软、情感的女性特性,他变得不再那么性别分明,也变得更平和,悦纳自己,包容他人,是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感到舒服的状态。

我想这种状态应该类似于一位年长的智者,他既是宽容的、慈慕的,像水一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时,他又像高山一样稳固、坚实,有力量,能够指引人方向。这种状态应该就是自性化的实现。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一生都未必达到这种状态,他们内在阿尼玛的发展固着到了前面的阶段,无法发展到下一个阶段。譬如有的男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吸引他的总是那些年轻漂亮的、丰满的、有魅力的,让他们能够产生性欲望的女人,他们在一起时也许经历了很多浪漫的、激情的、轰轰烈烈的故事;

也许曾经海誓山盟,然而一到谈婚论嫁的时候,这个男人却又退却了,他似乎无法和这样的女人走进婚姻,最后,那个让他娶回家的女人可能是一个不怎么漂亮、身材也不好,但是却非常能够照顾他、伺候他的,像妈妈一样爱他的女人。

他娶的“新娘”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来代替妈妈照顾他的新“娘”。

这个男人在谈恋爱时是将美丽性感的阿妮玛意象投射到了女友的身上,他们容易靠性吸引力建立关系,而这种关系往往是短暂的,到了要建立一个新的家庭的时候,这个男人在心理层面还没有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丈夫,可以和一个独立的、成熟的女人结合,而像是一个小男孩,还需要妈妈的付出与呵护。

这样的夫妻关系也很难一直维持平衡。当他的妻子不再愿意当“妈”的时候,夫妻系统很可能就会破裂。



阿尼玛也有两面性,既有正面的、积极的阿尼玛,也有负面的、消极的阿尼玛,一个男人的阿尼玛如果是正面的,他喜欢的女人也是具备温柔、善良、贤惠、能干、勇敢等特质的,这些美好的女性特质会变成他创造力的源泉;


如艺术家会创作出细腻、美好的画作,音乐家会为某个他喜欢的女性谱写一首美妙的乐曲,文学家会描绘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等,另一方面,如果他想和一个具备美好特质的女性在一起,而现实却不知为什么总是每次找女朋友都是会找一个不好看、不体贴、暴脾气、控制强的女人,这是被阿尼玛的阴影所吸引。


如对立面的双方,正面的阿尼玛越是纯洁的、美好的,阿尼玛的阴影就越是阴暗和肮脏,有些男人越是在意识层面想要找到那个美丽的、善良的、纯洁的女性,但是无意识层面却越会被那些丑陋的、负面的、不美好的阿尼玛阴影吸引。


我想这种情况可能与这个男性过度压抑自己的阴影面有关,想起曾在网上引起轰动的北大学子弑母案,那个外表看来极度完美、集所有美好形象与一身的男孩,他却因为和一位女妓谈恋爱,还要娶对方,因此而与母亲多次发生争吵,成为案件的导火索。


一个品学兼优、道德高尚的完美男人为何会被一个风尘女子所吸引呢?


也许这个女子就是他内心一直被隐藏、压抑的阿尼玛阴影的投射。看起来就像是黑与白的极端对立,却又不可分割。这个男孩最终选择杀死母亲,,也是在战胜他内心的母亲情结,和母亲彻底分离,然而这个本该在内心层面进行的重要仪式却不幸见诸行动,造成悲剧。


消极的阿尼玛还包含受伤的部分,受伤的阿尼玛是脆弱的,男人对一个受伤、脆弱的女人很可能会产生强烈的保护欲望,激起他想把她拯救出来,保护她并和她结婚的心理;


他也许总是会对这样受伤的女人产生这种拯救的感觉,而这个男人拯救的可能是他自己内在受伤的阿尼玛,当有天他内在受伤的这个部分得到了治愈,也许他就不再对一个虚弱的,需要被保护的女性产生兴趣了。

不论是积极的阿尼玛还是消极的阿尼玛,不论阿尼玛发展到和母亲特质相关的、情欲相关的、还是拯救的阶段,这些都是男性把内心的某个或某几个女性意象投射在了一个女性的身上,他最终找到的那个人生伴侣都不是作为一个真实、客观的、独立的女性存在,他和她结婚,实际上是男人和自己心目中的女性意象的结合。

这样的关系是不够稳定的,也是无法维持长久的。所以男人最终的发展目标是需要把投射到女人身上的阿尼玛收回到自己身上,在自己内心深处把阿尼玛与自己的男性特质整合在一起,实现雌雄同体,从而从自己的内在世界产生出创造性的力量。

最终达成内部和谐统一,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整合的过程,也是自性化的过程。

 

原创:小熊心座—花花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