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熊孩子毒死千斤小龙虾”来解读当代家庭教育

文/店小二

今天翻阅网页偶然看见这个新闻,乍一看到就被这两个“熊孩子”逗得不得了,不由得让人感叹现在的小娃娃真的调皮的很。


表面上第一感觉是对于孩子调皮的印象,实际上仔细想来其实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其实,我们身边不乏熊孩子,或者更甚一步说,我们自己曾经就是个熊孩子呢?


我想这里得有一个定义——什么是熊孩子。我们常认为其他人在正常工作,孩子去搅扰工作,这就算是一个熊孩子了。或者说为别人带来困扰的孩子。或者说是孩子的恶作剧。但是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是什么?这个“度”代表着孩子行为规则的界限,代表着我们常人所普遍认同的,相对而形成的一种公认接受程度。其中包括,经济、物质、精神、身体上的直接损失。


那么这个“度”来自于哪里呢?

当然,这个“度”是来自于家庭。如果具体来说就是来自于父亲。中国有一句古话是不错的,“子不教,父之过”。由此可见,古人从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在强调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


而从古至今,父权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不可撼动的。直至新潮流、新思想的涌现,女生或者说母亲的角色在家庭中慢慢被确立起来。从前我们说父辈的生活,更是一种从规矩下长大的生活,没有人敢跟父辈顶撞,甚至于有很多的礼节都是在教导着孩子去尊重长辈等等的一些规矩,在这里我就不必一点点赘述。


然而反观当下的儿童生活,家庭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父母离开家庭去外出挣钱,或者因为思潮的转变,我们身为人父不再严厉。父母缺失与宠溺孩子成了当下的主题。现在我们流行讲“原生家庭”,但又有多少父母在乎原生家庭,这不在于父母不知道如何去做,而在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秉承着什么样的态度。


那么,

“原生家庭”影响着孩子什么呢

当然,父母对于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并不了解,这也造成了父母对于家庭教育的忽视。那么传统的家庭给孩子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在原生家庭中,父亲与母亲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孩子会在父母身上学到自己为人处世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孩子性格的形成。孩子在父亲那里学习到了权威与规则,从母亲那里学到同情与关爱。这里,我只谈父亲的功能。对于男孩来说,男孩更容易模仿父亲的态度与行为。通常父亲代表着家庭与社会的规则,父亲为孩子立下了规矩——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而如果孩子恶作剧而不计后果,那很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父亲没有让孩子意识到触碰底线的惩罚,这样的孩子也许在成人之后不懂得社会规则的确立,没有责任心,社会能力比较差。缺失父爱的男孩更容易产生暴力倾向,而缺少父爱的女孩则更容易自卑。


那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对于现在的社会状态来说,我想父亲更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


父亲应该建立规则,这并不是说父亲应该打孩子,而是让孩子尊重父亲。而且一旦建立规则,就要有一个广泛的遵守环境,当父亲看到孩子的错误就应该指正,而不能由于心理原因或者其他原因就得过且过


父亲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孩子会模仿父亲的举动,包括父亲的态度。


父亲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应该做一个好父亲,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重要性。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