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线城市回归小城,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

这是职业规划师Vin公众号的第265篇原创文章

马斐:


南方小城镇长大、北京求学工作、这2个地方串联起了我2021年为止的全部人生,用流行一点的话说,我就是那个走出小城又回到小城的“小镇做题家”。

北京的七年求学生活、三年工作经历,是我当下记忆长河中最闪亮的片段,这里有恣意飞扬、朝气蓬勃的青春身影,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我享受在北京生活的每一天。如果不是教培行业的突然衰落,也曾幻想就这样做一个北漂族,未来也有一天能实现留在北京的梦想。


直到9个月前,魔幻般的现实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职业发展和未来的人生,于是我找到了Vin老师。Vin帮助我系统性地梳理分析,我也综合考虑了北京的宜居程度、事业晋升空间以及定居北京的时间经济成本后,将生活和择业范围锁定在了南方小城。

朋友为我这个决定感到惋惜,认为回到小城工作不如留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更何况我已在北京生活10年,留京更为容易。老实说,我也曾百般纠结,我既贪恋大城市的繁华、便利,也向往小城市的安稳、宜居。

最后选择小城市,原因有二:一是我自身不够坚强,没有信心与能力去面对在北京生活包括房价、物价在内的巨大压力;二是“211”本硕毕业生的身份仅能支撑我进入北京的小学或初中,距离我想成为高中教师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咨询中,Vin告诉我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第5个层次一自我实现。对我来说,在一个宜居的小城做一名高中教师便是自我实现的最佳体现。

机缘巧合之下,我选择了南方小城的一所高中。这座城市缓慢的生活节奏、宜人的气候条件、较低的房价、完善的基础设施让我好感倍增,更重要的是,这所全省排名第二的高中能让我迅速成长,在极大程度上让我为心中的教育理想添砖加瓦。

时常有学弟学妹们来问我一辛辛苦苦从小城考出来,再回小城当个老师或者公务员,这条路真的好吗?这个问题,目前为止我没有答案,但我会建议他们,趁还是学生的时候多多实习和兼职,享受大城市的机遇,体验自己的理想职业。

为了在北京生存,在学生时代我就有很多段实习经历,但并不知道这对我来说的意义在哪。在探索环节,Vin帮我挖掘到研究生期间的一段支教经历,我曾到东南亚小国支教过一年,那里气候炎热、物资匮乏、交通不便,艰苦的生活环境曾一度让我打退堂鼓。

但孩子们求知的目光,对外界生活的向往留下了我。他们会因为多认识一个汉字而骄傲,因为会背一首古诗而自豪,总是在课间将我包围,让我教他们写毛笔字、唱中文歌。那里的生活条件不好,但每一个孩子都在期待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明天。这段经历的回忆带给我的是更清晰的职业选择和对未来的规划。

在那里,我第一次真正发现了教育的意义所在—给受教育者希望与信心。教书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成就感与幸福感,找到了自己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价值所在。于是后来找工作时,我更加坚定地将目光投向了教育行业,因为我想和青春年少的孩子们一起描绘未来的蓝图,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当然,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经历了大城市的洗涤后再回到小城从事教育行业带给了我诸多思考。

新的社会背景下,原来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教育早已无法满足个人成长的需求,也无益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受其害的我决心要让小城抛弃这种教育模式,我要以新颖、有趣的课堂带给学生新的教学体验,让小城的孩子们了解到更多课本之外的内容,增加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让他们知道学习这件事绝非仅是为了高考。


我期待看到新的“小镇做题家”群体,他们既能掌握各科知识,又能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认识社会。

在这里工作三个月有余,虽然偶尔还会想念北京,但我并不后悔,因为回归是我自己清醒的选择。我相信,自己能在这座小城里发光发热,活得开心幸福。

Vin想说的话:

当“70后”羡慕“80后”“90后”优越的成长环境,“80后”和“90后”事实上面临更严峻的阶层分化,而这种阶层分化并不是说依靠个人努力就能够战胜的。

如果说依靠努力还能够在高考胜出,那么步入大学之后的社交、实习、就业乃至买房、结婚都需要更多维度的能力和资源,其中,家庭背景和出身环境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些人生大事上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70后”的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就能够成功的经历难以复制,父辈的社会经济地位更大程度制约着“80后”“90后”青年的“后高考”人生。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代际差异?

需要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理解。一方面,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生产力的极大解放,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活力;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带来经济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富分化。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阶层、地区、城乡之间的鸿沟是“小镇做题家”阵痛的结构性根源。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带动下的小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城市间、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正在逐渐改善,大城市不再是青年的最优选择,二三线城市迅速崛起。


原因主要在于二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并且生活环境更舒适,因而收入和工作满意度并不低于一线城市。

因此,可以说,社会流动的结构弹性仍然存在,个人的能力、品质、性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包括“小镇做题家”自身,常常将学业就业的不如意归咎于家庭出身等外在因素,认为是无法改变的命运,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完全站得住脚。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把握时代发展的红利,实现“弯道超车”,促进个人和家庭的长远发展。

希望马斐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作者 :职业规划师Vin ,生涯咨询师,中高管教练,专注分享职业咨询案例,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更多职业规划真实客户案例,请移步微信公众号:职业规划师Vin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