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又“囤积”了没?

说到“囤积”,大家脑袋里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呢?满满的堆积着物品,没处下脚,脏、乱、差。进而联想到懒惰、邋遢。

但事实上,囤积不仅是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还可能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在最新的DSM-5(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中,“囤积症”被确定是一种心理障碍。


囤积行为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比如:衣服大甩卖,赶紧买几件;鸡蛋便宜了,多买点儿;提前招兵买马,以备不时之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本就是一种适应性行为。然而囤积成癖就有可能是生病了。


比如:家里不穿的衣服堆积如山,但是还是舍不得丢掉;生活垃圾、破瓶烂罐的都没用了,但是还喜欢存放着……这些物品不仅占用空间,给生活带来不便,严重的甚至带来各种事故隐患,水灾、火灾……


什么是囤积症?


囤积强迫症(compulsive hoarding),俗称“囤积狂”,是指那些喜欢购买、收藏、囤积一切有价值的甚至无价值的东西,把房子塞得满满当当的群体。患上“囤积强迫症”的人大脑会过度活跃。


但这些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使生活和工作陷入混乱,轻则引发心理障碍,重则诱发精神疾病。


很多人知道自己有囤积物品的毛病,但声称自己只是没时间去处理它们。实际情况是,由于他们处理信息的过程,他们要花很多时间决定是否扔掉某件东西,所以导致他们跟不上物品积压的速度。


囤积者通常具有处理信息方面的障碍。比如他们通常高度走神,有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的症状,这些病症导致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而不被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


比如:生活中,我们会把夏天的衣服统一放置在一边,冬天的衣服统一归类放置一边,方便寻找衣服。然而对于囤积症的人却没有这种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可能司机的衣服都堆在一起,找东西的时候,到处翻。


对青少年而言,囤积症者更多倾向于“恋物癖”,对一些物品有特殊的喜爱而无法自拔比如:一个男孩特别喜欢收集丝袜、内衣、内裤等;中老年人则多是因为对东西比较爱惜,觉得扔掉可惜了,慢慢收集起来,越来越多。比如:不断地往家里捡破烂,堆得自己床上都是等等。


如何判断是囤积症?


(1)对自己的所有物丢弃困难,无论别人如何看待这些东西的价值。


这一标准涉及囤积症的核心特征 :丢弃困难。“丢弃”并不只限于扔掉,还包括送人、再利用或卖掉。有囤积症的个体往往不考虑物品有元价值或能否再用,他们只是要存储更多的东西; 


(2)有强烈的存储物品的欲望,丢弃物品会深感痛苦。


该标准澄清了丢弃困难的原因。 囤积症的核心特征就是保存所有物,其脏乱的囤积不是出于没有条理或懒惰,而是出于只愿存储不愿丢弃; 


(3)大量物品的堆积,使生活或工作场所脏乱不堪,甚至使人无法在其中生活和工作。


如果这些场所还有一点空间没被占用,那是由于他人(如家庭成员、清洁工、权威人士)的干预。该标准描述了丢弃困难的一个典型后果,即脏乱。这种特征通常会引起家人和朋友的注意


是什么导致了囤积症?


爱的能量匮乏,导致严重的安全感不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给与适度的关注、关心、肯定。


比如:一个孩子如果在恋母情节期转化不好,青年期就容易出现恋物癖;一个成年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需求,疯狂的占有外在的物品,钱财、礼物等,会觉得抓取的越多,越有安全感。


一个老年人,家里的东西(无用的)只有堆得满满的,心里才会踏实,感到满足。


当丢弃东西的时候,内心会经历极大的冲突,拼命地回忆当初为什么需要这个东西,经过斗争再次觉得这个物品不能丢掉。


如何治愈囤积症?


一、接纳自己。


一般情况下患上囤积症,不容易被发现,只有等到患者自己周围环境乱糟糟时,身边的人才会重视起来。如果患上囤积症,首先要知道自己确实有这个问题,正视自己目前的现状。


有必要的话可以告诉自己的家人,寻求家人的支持,多沟通,交流。


二、觉察自己,并让朋友、家人辅助自己。


如果发现自己最近又有囤积行为或想法,跟周围的朋友或者家人说,然后帮自己梳理一下物品,该归类的做好分类。


该丢掉的果断的丢掉,慢慢形成一种勤整理、收拾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模式。最后走向自我独立。


三、建立自身安全感。


曾经的我们安全感已经缺失了,如今已经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自给自足,不再有生存的恐惧了,所以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安全感来源。可以自己尝试。


比如:今天丢一件东西,看看自己的生存有什么大的变化,明天再丢一件,看看会不会危及自己的生存呢,循环往复,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安全感其实和囤积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基本不存在食不果腹,所以囤积的行为可以把握在一个合理的度上


四、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


如果觉得不太想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状况,可以去找心理医生的,他们会更加专业,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方案,陪伴监督患者去执行。


在此过程中,心理医生也更加清楚我们的心理变化,纠正认知偏差,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以及心理模式,最终达到身心和谐、舒适的程度。


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很多事情的发展也不是我们的错,但是如何面对就是我们的课题了,与其空想、焦虑、担忧,不如一步步行动起来,积极面对,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慢慢实现内心的强大,幸福的生活。

原创:浦瑞girl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