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嗓音更性感 | 一周全球心理学新鲜事

撰稿:黑猫、文白
编辑:乌鸦茶
来源:微信公众号: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
原文标题:什么样的嗓音更性感 | 一周全球心理学新鲜事(2021/11/29)



01

什么样的嗓音更性感?


“哦~ta的声音好诱惑”当我们听到一个低沉、有磁性的男声时,我们也许会脑补一个清瘦的身材、干净有棱角的面庞;而一个悠远温柔的女声,也会让人想到清脆的高跟鞋声与红裙子。为什么人声会让人遐想万千?什么样的声音最性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通常而言,女性认为低沉的嗓音更具男性气质和吸引力,低沉的嗓音来自更厚实的声带——这意味着高水平的睾酮(testosterone);相比之下,男性更喜欢声音较高的女性,声音较高的女性被认为更年轻、身材也更有曲线。

更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当人们听到那些有吸引力的人声时,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些人的外表魅力十足、会更早的进入性关系、会与更多的人发生性行为,并且,人们还觉得他们应该有更加宜人的性格(不得不说,人类真是个喜欢意淫的物种)。


心理学家还发现,人们会无意识的操纵、改变自己的嗓音,当女性与有魅力的陌生人交谈时,她们倾向于用高音调说话,而与浪漫伴侣交谈时,则用低音调说话。同样,当男性与女性伴侣交谈时,他们也常常用更高的音调说话。

性感的嗓音甚至比好看的皮囊更受人欢迎,这可能是因为,在人际交流中,信息传递绝大部分是靠那些非言语的行为而实现的,比如表情、姿势、音调等,特别是我们的目光,圣奥古斯丁将眼睛称为”心灵的窗口”,那么嗓音就应该叫“浪漫的广播站”了。


02

星期几最无聊?


上班族的心情估计是这样:周一,又是周一,啊!不想去上班;周三,最难熬的一天,已经忙了三天了,但离周末尚有距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周四啦~胜利在望,再忍忍。


毋庸置疑,周五一定是最受欢迎的,把工作收收尾,下午再摸会鱼,这不就周末了吗(前提是你得有周末)。但是,最受讨厌的是哪一天?


还真有心理学家研究过这个,(可能是在实验室待烦了、着急下班接孩子?)一项网络调查中显示,一周中的日子与人们的情绪变化是一致的——人们通常在周五心情最好,在周一心情最差。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在所有关于“一周中最喜欢的一天”的回答中,出现次数最少的日子并不是最不受人们欢迎的周一,而是周二。


而在另一项研究中,“忘记今天是周几”这样的事情,也总是发生在周二,甚至还有证据显示,周二被认为是一周中“最漫长的一天”,心理学家认为,周一上班带来的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在周二进一步加剧,这也使得周二比其他时候更让人精神疲惫。


如果说周一是被痛恨的一天,那么周二就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天了,最无聊的就是星期二(这个研究本身就有够无聊啊喂)。


03

追求长久的喜悦,而不是瞬间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的幸福水平差异50%归因于基因,10%归因于环境,其余40%归因于人们的行为。而那些断瞬的快乐,常常并不能提升人的整体幸福感,也难以被人回忆起来。而科学的方法,能让我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窍门。


很多人相信,只要拥有了好的环境:完美的伴侣、理想的工作、漂亮的房子,从此就会变得幸福。然而这些理想的环境变量可能不像想象的那样对幸福水平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影响。

其原因就在于享乐适应——人类会对事物习以为常,当新房子、新配偶和新工作成为新常态,就很难持续带来快乐。


幸福活动模型(Eudaimonic Activity Model)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做善事来提升幸福感。Eudaimonie一词来自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写道,美好生活在于完善自我,参与亲社会行为,培养与他人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已为这些幸福理论提供了大量支持。根据该模型,参与那些强调人类美德、促进成长、培养满足感的活动,可以让人更快乐。比如追求卓越、志愿服务、捐献、表达感激、开发技能、排除困难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这些行为可以满足我们对能力、自主性和相互关系的基本心理需求,提高我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心理学家Sheldon和Lyubomirsky(2019)总结了迄今为止的研究结论:追求幸福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和幸福的活动,而不是直接追求积极的情绪。


04

宠物养太多了会上头


B站上有个视频介绍过日本的“猫岛”,那里曾经是一个太平洋上的无人小岛,而随着几十年前一群渔民的到来,小岛逐渐繁荣起来。

与人类一同到来的是渔船的守护者——猫,因为渔获丰厚,渔民常常丢几条小鱼给岛上的猫吃,而这群猫也每天黄昏准时的守在码头,等候着归来的渔民。就这样许多年后,岛上的猫咪数量暴涨(那可不,又不缺吃的),一度超过了人的数量,成了岛上真正的“居民”。

被上百只猫环绕着,会很幸福吧?还是会被猫叫吵得头大?(渔民:你感受过一百多只猫集体发情的场景吗?)这些猫彼此陪伴着,他们会感到快乐吗?

猫的研究没找到,毕竟猫是独居动物,但狗的研究有: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心理学家们研究了32只“独生子女”狗,和45只“家里有其他小伙伴”的狗,观测它们被留在家里的情况。

当主人离开时,宠物通常会躺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放松,而拥有分离焦虑的宠物则会躺在大门附近,与那些“独生子女”狗相比,两只或者多只狗在家,反而加剧了它们分离焦虑的程度。

而在主人回家后,这些焦虑的狗狗开始哼哼唧唧的求抱抱,或者要出去玩,无形中也给忙碌了一天的主人增加了情感压力。

想想也是,带一个娃已经很累了,要是家里有好几个娃,一会这个哭了、一会那个尿了,娃跟娃之间可能还会打架,那可真够让人上头的。

担心自家的宠物孤独,想再养一只陪陪它,这还需要慎重考虑饲主自身的精力和自家宠物的性格。


参考文献
Hughes, S. M., Dispenza, F., & Gallup Jr, G. G. (2004). Ratings of voice attractiveness predict sexual behavior and body configuration.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5, 295-304.‏
Hughes, S. M., & Harrison, M. A. (2017). Your cheatin’ voice will tell on you: Detection of past infidelity from voic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15, 1474704917711513.
Gallup, G. R., & Frederick, D. A. (2010). The science of sex appeal.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4, 240–25.
Zuckerman, M., Miyake, K., & Hodgins, H. (1991). Cross-channel effects of vocal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545–554.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out-the-ooze/202101/why-does-tuesday-have-less-personality-other-days
Sheldon, K. M., & Lyubomirsky, S. (2019). Revisiting the Sustainable Happiness Model and Pie Chart: Can Happiness Be Successfully Pursued?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0.
Steger, M. F., Kashdan, T. B., & Oishi, S. (2008). Being good by doing good: Daily eudaimonic activity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2(1), 22-42.
Lyubomirsky, S., Dickerhoof, R., Boehm, J. K., & Sheldon, K. M. (2011). Becoming happier takes both a will and a proper way: An 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 to boost well-being. Emotion, 11, 391–402.
Gerrit Stephan, Joachim Leidhold and Kurt Hammerschmidt (2021). Pet dogs home alone: A video-based study.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244, 105463

作者简介:撰稿:黑猫、文白,编辑:乌鸦茶,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慧汝心以解忧,荣吾德以隆业——慧心荣德! 慧心荣德是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 网址: www.huixinrongde.com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