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扭曲?(一)| 认真的咨询科普系列

序 言

很久以来一直都想写一个文章,以科普的形式告诉大家一个人怎么去理解自己认知和行为的问题、以及如何让它们更协调,所以这篇文章会是一个系列的开端,讲一讲什么是认知扭曲,在生活中怎么去理解和调整它们。

认知扭曲的定义

引导人行为的,是人的认知,但又不全是人的认知。人的认知基于个人的视角,情绪和经验影响,常常会出现对于一件中立事件大相径庭的判断。这也是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引入理解认知概念的Cognitive Distortion(认知扭曲)的初衷。

当然,认知扭曲这个概念有自己的问题,扭曲暗示了认知有正确的唯一一元,和一种完美的,唯一正确的认知方式,这种暗示除了增加来访者的耻感,告诉他们错了之外,对咨询本身并无益处。

经典CBT(认知行为疗法)的那些更现代的后裔们,REBT(理性情绪疗法),DBT(辨证行为疗法)和ACT(接受承诺疗法)基本上都摒除了所谓完美认知和唯一正确认知的范式,提倡以Biased Cognition(偏颇的认知)去看待和理解这类问题。

人的认知只要和本身的需求与行为不发生根本性的冲突,通常都应该被认为是合理的、无害的。所以,我更喜欢认知偏颇这个说法,它不暗示你有问题或者你是错的,人人都有偏颇,无可厚非;同时偏颇意指主观的偏向一方,既然可以主观的偏向,自然也可以主观的改变,我喜欢这样Empowering(给来访者以力量)的视角。

认知扭曲的形成

通常来讲,认知扭曲的形成和人的个人经验与情绪过程是有很多关系的。认知行为总体来说是一个“here and now”的理论。认知行为咨询师不喜欢谈过去,至少不主张过度沉湎于探讨过去。

我会始终把目光放在当时当地(现在)或者下一个当时当地(未来)的原因,是基于改变的经验和力量总是来自于现在和将来,而探讨过去很难做到Empowering(能给人以力量)。

但这并不代表认识过去没有意义,在理解来访者、创造安全的环境和加深咨询关系上,认识过去总是有意义的。

以Ellis的ABC模型而论,Activating Events(原发时间)总是要经过Belief(信念)才能转化为Consequence(结果),如果盲目的判定过去是错的,那么也可能落入典型的认知偏颇中Labeling(贴标签)的问题怪圈。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咨询师在把握咨询过程中应该很小心掌握的度,不说过去不共情,缺乏深度和关系;说太多过去太共情,整个咨询会陷入一种无力和无法向前的绝望感。

在这部分里,推荐多了解罗杰斯的人本理论,能够对你的咨询哲学做一个有益的补充。叙述疗法(Narrative Therapy)也常常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就过去经历中的Defining Moment(定义点)进行叙述重建和认知重构的有益视角。

认知重构的过程

认知重构的过程是双向的,除了指出(point out)和挑战(challenge)认知扭曲,使来访者沉思,自己修正自己的认知范式之外,咨询也注重行为的改变。

咨询本质是一个灌注希望(instill hope)的过程,没有什么比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改变获得积极反馈给来访者以更多力量了,这种新的积极经历本身可以产生新的视角、情绪和经验。

以行为心理学来说,这是一种正面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即便改变在现实生活中带来负面的影响和反馈,也可以引起新的讨论,继续在当时当地的实际生活和改变中使来访者更清楚的理解自己的认知扭曲。

认知重构的过程通常很长,也是因为对于行为的强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里给来访者持续的积极影响和帮助,也是长程咨询最主要的意义。

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或者恋爱关系上遇到障碍的人,其最终改变总是要回归到实践中去,进行人际交往或者亲密关系的构建,在这个不可控的关系中寻找平衡,理解自己过去的偏颇而进行改变,或者认识到这其实是对方的问题自己既没错也不需要改变,又或者认识到其实双方的立场都可以理解,更多的时候可能是沟通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不兼容,继而把下一个目标放在沟通和行为的协调上。

明确自己的问题,不揽;明确别人的问题,不滥;明确双方能改变时自己可以促进的改变,能进;明确对方不愿意做改变后自己可以抽身而出的自如,能退。这就是一个好的认知重构的结果。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