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扭曲(三)| 认真的咨询科普系列

5. Personalization/Blaming(责难的内化与外化)


责难的内化与外化通常出现于自身认知与大众认知无法兼容时,他的隐藏陈述是“我只能接受这个责任完全在我/别人身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背锅与甩锅。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存方式是由我们的先前经验决定的,继而会浓缩或者沉淀成快速的承担或者推卸责任的认知方式。这本身只是一个人认识问题的视角,谈不上好坏,但是有时候如果面对复杂的,牵扯多方因素的环节和过程时,这种认知方式常常会带来麻烦。

无论是责难的内化还是外化,很多时候都会造成认知的偏颇,不管是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还是引起在生活中和别人归因上的摩擦。比如在一段感情里,所有出现的问题通常都是双方互动和沟通的问题,也需要双方互动和沟通去解决。

这既包括把自己认为对方做错的地方说出来,也包括认识到自己有可能有处理不妥的可能性并且能够包容的看待这个过程。一件事的做错,并不就代表你这个人价值的缺失;一件事的做好,也不代表你这个人的价值就陡然上升了。

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够建立完整而流畅的沟通实现双赢,而这既不可能由一个人无限的妥协退让得到,也不可能在一个人千方百计地试图证明对方错了的过程里出现。

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事情是没办法真的量化出谁该占百分之多少的责任的,当然更不可能有完全一个人背锅或者完全一个人没锅的情况。


6.Emotional Reasoning (情绪推理)

情绪推理是一种典型的完全基于情绪的自我认知,他的隐藏陈述是“我完全是我能感受到的。”典型的就是被情绪支配的无力感(Overwhelmingness)。很多时候,由于个体认知的非客观性和局限性,他们只能在自己情绪的窠臼里不断重复确定一些事情。

比如当一个人感到沮丧时,他无可避免的在自己陷入的沮丧情绪里寻找到的答案,无非是自己也许正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否则势必不可能会一直如此沮丧

为了佐证他对自我的这个重复判断,这个个体会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寻找一些或是断章取义的片段,或是情有可原的实例,去坐实自己的所谓“糟糕”本质。很多时候,这正是许多心理问题的来源。

确实,现实的世界是不可能没有摩擦力的,问题总是会有,情绪也是常常导向负面。但一个人的韧性很多时候就是基于当问题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如何去消解与走出由于问题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与认知。

去容纳而不是惊慌失措于自己的情绪;去尝试看到自己的全面而不是刻板的否认自己的价值;去沉下心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被问题本身淹没。

就像罗斯福说的,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我们唯一必须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只要不被情绪推理所淹没,沉下心来,其实总是会有条路的。

7.Jumping to Conclusion(跳跃式结论)

跳跃式结论,故名思义,就是以先验式的推断去否认过程甚至放弃过程的认知扭曲。他的隐藏陈述是“事物的发展一定与我推测的(通常是最差的)情况相符”。

对于有这类视角的人来说,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煎熬,尤其是在这种行为不可避免地变得不可预测的时候。比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条信息几分钟或一小时没有被回复(此处应当与很久不回复区别),跳跃式结论就会迫不及待地对人的认知施加读心术似的负面影响,仿佛在那一刻就可以确定,对方是不喜欢自己,或者正在和别的人快乐的聊着天。

又或者是和别人打了个招呼没有被回应(此处应当与故意视而不见区别),跳跃式结论立刻又会迫不及待地出现,对人施加预言家似的负面影响,仿佛半个月前自己做的一件小的错误的事情,一定被对方知道了,然后还要公之于众,令自己颜面扫地。

跳跃式结论很像是自我保护机制过了头的反应:由于自己曾经经历过糟糕的事情,有一些多的思考和保护的想法实则无可厚非。但是很多时候,这种跳跃式结论会变成自我打击的武器,在事情并没有变糟糕的时候就对我们进行了自我打击。

而一旦建立了这种视角,人甚至会主动的寻求一些“预兆”和“暗示”,来对自己的自我打击进行佐证。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是不可能具有改变的勇气和能力的,而不能改变也就很多时候意味着在自己的跳跃式结论的死循环里越陷越深,打成死结。

8. Mental Filtering (心灵过滤)

同样的事情对于不同的人的影响会大相径庭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同的人的认知范式会有很大的不同,也就导致他们对于不同事情的理解会很不一样。

心灵过滤就是这样一种认知范式。他的隐藏陈述是“我即是别人对我的成见”。人心里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这种成见并不只对别人,更加对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习惯于社会赋予我们的标签,我们甚至接受了他们作为自己的一部分。成长对我们最大的改变,就是给我们带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让我们选择性的吸收或者接受那些符合我们自身成见与判断的东西,以至于忽略眼前的可能性与希望。

这种习惯本身是正常的,但是当这副眼镜过滤后留下来的是负面的认知摄入的时候,他就会给个体带来源源不断的痛苦。以至于无法相信自己能够改变。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主观的,尽管我们希望追求所谓的客观,但是这世界上除了上帝,没有人能洞悉万物,达成客观。就像那个典型的半杯水例子一样,有人看到的是“只剩”半杯水,有人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这完全就是心灵过滤后的结果。

即使没有过滤后的压力,人生已经足够艰难了,时常注意到自己的视角,能够理解有的时候自己会有这种消极的倾向对自己造成消极的影响,让自己不用去承受一些不必要的痛苦,是让自己轻松的好方法。

(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d)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