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自我?和从众有哪些关联?| 心理学词条

一天,某人去买菜,看见街上有好长一条队伍,以为是哪个商家在搞活动,可以捡便宜,于是便排在后面,一个小时后,队伍转了一个弯,他发现前面有四个字:公共厕所!

 

有一个人,走在街上,猛然想起自己忘带重要的东西,于是在大街上朝着回家的方向飞快地跑起来;而另一个人也飞快地朝同一个方向跑去,他是一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他在追一辆快到站的公交车,也朝同一个方向跑去……


10分钟之内,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朝一个方向奔跑起来。

 

某个学校的某个班级组织同学们向地震受灾的同龄人捐款,小丽本来不想捐,但是看到大家都捐了,她也捐了。

 

新冠疫情期间,听说双黄连口服液可以预防新冠肺炎,几乎一夜脱销。

 

这些,都是典型的从众现象,都是多数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从众?为什么他们不忽视群体“做真实的自己”呢?

 

你可以带着这个疑惑读完文章后面的内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社会自我,它和从众有什么关联。

 

【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觉,包括对各种角色关系、角色地位、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评价。

 

也就是说,个体觉察到的别人所评价的自己的形象和行为。是指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评价,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如果一个人认为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就会感到很孤独、寂寞。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


生理自我(1-3岁):表现为对身体健康、物质欲望的满足,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等;


社会自我(3-13岁):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与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

 

心理自我(13岁以后):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

 

可以看到,社会自我的实现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中的重要阶段,它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研究认为,从3岁到1314岁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对个人实现社会自我起着重大作用。那么,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因此,在这个阶段,要多鼓励他,给他正性的积极的评价。

 

当一个人在社会自我阶段得到的鼓励越多,就会越自信,越有利于性格的积极发展,反之,受到的负性评价越多,越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个体为什么会从众】


“你看到那片像骆驼一样的云吗?”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问波洛涅斯。“它真像一头骆驼,”波洛涅斯回答。“我想它还像一只鼬鼠,”哈姆雷特过一会儿说,“它拱起了背,真像是一只鼬鼠啊,”波洛涅斯承认道。


“还是像一条鲸鱼呢?”哈姆雷特又说。“真的很像一条鲸鱼,”波洛涅斯赞同地说。

 

为什么波洛涅斯如此赞同这位丹麦王子呢?

 

也许,波洛涅斯追随哈姆雷特是为了获得这位地位较高的丹麦王子的欢心,这也就是从众的原因之一:我们为了得到人们的接纳,或者获得人们的赞赏,于是为了免受拒绝,我们“与群体保持一致”。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曾经在德国听一个演讲,演讲结束时,他想举起手加入鼓掌的行列,但他看到周围的人都没有鼓掌,而是用他们指关节扣敲桌子。


他开始有些疑惑,难道大家对演讲不满意吗?但他又想到,不可能所有人都对这位德高望重的演讲者公然表现得如此粗鲁。


而且他们的面部表情也没有丝毫不快。于是,他断定这必然是一种德国式的喝彩方式。于是,他也加入了扣敲桌子的大合唱。

 

是什么引发了这种从众行为呢?

 

因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会使人们特别容易获得证实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解释。

 

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从众,有两种主要理由: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赞赏,或者因为我们想要做出正确的行为。


我们还可以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你可以想象,在远古时代,如果一个人看到了猛兽狂奔起来,你不跟着一起奔跑,是不是会被猛兽吃掉?而那些不从众的人,的确也没有活下来,因此,我们都是从众者的后代,我们的基因里自带“从众”的特质。

 

因此,为了满足社会自我的发展,满足我们在社会中的归属感,获得周围人的赞赏与接纳,我们在很多时候都选择了“从众”。

 

积极的从众有利于个体识大体、顾大局,保证团体成员统一认识和行动,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个体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展视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烦恼等。

 

消极的从众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和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

 

我的一些思考


【从进化的角度看】


我们的祖先可能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懂得了:要与想法跟自己相近的人相处交往,这样能减少冲突,也更有团队精神。


当一个强有力的部落发展出一套迷信系统,那么,在坚持自我和跟随群体迷信之间做出选择,肯定是放弃自我更安全一些。而那些不合群的人,显然是团体的不稳定因素,所以群体会想要将他排除掉。而按照进化的原理,这类非常“聪明”,不愿意与群体妥协的基因,慢慢会被淘汰掉。

 

回看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人类与自然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致命冲突是家常便饭,团结的重要性显然胜过一切。

 

现代社会里,团结依然还是很重要,但已经没有远古时候那么重要了。远古的人类需要经常面对洪水猛兽的袭击,不从众的人肯定很难存活下来,而现代人已经极少要面对这类生命威胁了。

 

因此,我们需要看到我们从众背后的原因,避免盲目从众,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通过努力学习知识,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培养自己自主判断的能力,让自己拥有审辩式思维。

 

【从自我意识发展的角度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的时间,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的发展。

 

在社会自我形成发展期,也就是3岁到青春期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个体在这个时期,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

 

因此,青春期以前,个体的眼光是向外的,引起他们兴趣和注意的是外部世界,所以他们特别在乎外界的评价,也更加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因此,怎样帮助青少年避免盲目从众,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做出合理的、负责任的选择和行动的能力,提高他们抵挡团体不合理压力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抵制外部不良的诱惑。

 

【如何在社会中做自己】


高尔基说:“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灵魂深处树立一根标杆,从而把自己个性中与众不同的东西汇集在他的周围,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点。”

 

林语堂说:“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单独屹立,不要想做别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做自己,却又害怕自己不合群。

 

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一出生,就处在先前的社会中,受到家庭、父母的照顾,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教育和影响。社会决定和影响着个人,个人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个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社会的原因,一切社会问题也都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有关。

 

当青春期过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心理自我的发展需求,也就越来越关注“如何做自己”。

 

这个时候,其实会有一段时间是十分冲突和矛盾的,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平衡“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在“随波逐流”和“坚持自我”之间摇摆不定,纠结万分。


该怎么办呢?

 

我特别喜欢平台作者王小女给出的答案:独处时是自我,共处时是角色。独处时自我大于角色,共处时是角色大于自我。

 

也就是说,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更多的是满足“心理自我”的需求,而当我们处在社会之中,我们则应承担起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责任——妻子、妈妈、女儿、老师、医生等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统一起来,既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又不会丢失真实的自己。

 

原创:湘遇成欢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