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习?我真的在学习吗?

自从进入信息时代,出现了一种现象。很多人小到刚学会说话大到八十岁老人,都在学习,整个社会都在提倡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

然而,学习究竟是什么呢?是有一个老师在教,学生在跟着学,就是学习吗?

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课程也五花八门,学一辈子都学不完,身处在其中,感觉非常的焦虑。

曾经有一个朋友在跟我聊天的过程中也提到过类似的事情,她正在学会计的时候,在下课的电梯间,看到金融分析的课程,觉得跟会计很有联系,便认为自己需要学,把这门课程列在自己的待学清单上面。

紧接着在回家的路上,她看到手机一则亮眼的广告出现在眼前,屏幕上是一位身材姣好的年轻女子,穿着漂亮的衣服画着精致的妆容,告诉屏幕面前的人,“理财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右下角是理财课程的二维码,扫进去可以看到详细介绍。她看到广告后,也觉得这门课程很好,画面非常有诱惑,忍不住扫了二维码,添加了课程助理。

在短短不到1小时的回家路上,她上着一门课程,心理已经定下了两门课程,一门接一门。可以想象,当理财课程学完了,紧接着可能是分析师课程,项目管理课程等等,学习的道路,一直没有尽头。

后来有一次再碰面的时候,问了一下最近的学习情况,她跟我列了一堆的课程,从早到晚,所有碎片时间都几乎被填补上了。看起来,她真的很努力,很上进。然而,当我进一步细问这些内容的时候,她支支吾吾给了一些片段,学了什么自己也忘了个大概。

01

这不禁让我升起了疑问,同时也是对自己有一个反思,究竟什么是学习?

根据汉语词典解释,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为方式。


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定义,都指出学习是让个体产生变化的一个过程,换而言之,当个体没有产生变化时,学习的过程也就不存在。

举个例子,在学校的时候,常常看到有的学生上课走神,身体在教室,脑海里的思绪乱飞,注意力根本不在教室里,下课的时候,问他们学了什么,他们大概率是沉默,有时候能够说出老师课堂上说过的只言片语。

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在学习吗?很多人可能在摇头。不能,他们只是看起来在学习而已

02

顺着这个思路,我想到了第二个问题。学习是需要有变化的,那么什么样的变化才算是变化呢?

曾经网络上在知识爆炸的时候,流行过一个观点,要有目的的学习。


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没有目的的学习就像是“小猴摘桃”的故事一样,东捡一点,西扯一点,最后什么也没得到,也就不能产生什么变化。

那么有目的的学习,是不是就够了呢?


就像文章开头的故事,我的朋友报名参加了很多课程,在报名的时候,她一定是有自己的目的和期许,报会计的时候,想考取考会计资格证,将来可以找个会计的工作,报名金融课程,想要多了解资讯,成为金融达人,报名理财,希望财富进行增值。


然而,课程她上完了,上课前与上课后,对她来说并没有什么变化。


差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转化能力,就是要把外界给到信息,转化为成为自己知识框架一部分的能力,更通俗的说法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该理论把学习分为主动学习以及被动学习两类。

被动学习有四种形式:听讲,阅读,试听,演示。这四种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分别是5%,10%,20%,以及30%,最高的演示学习方式仅为30%。(*个人认为这里的演示学习,指的更多的是复述的演示,经由讨论实践的出来的成果演示应该归为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有三种,分别是:讨论,实践,讲授。这些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分别是50%,75%,90%,其中讲授是学习内容留存率最高的,为90%。


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不管是在学校的学习,还是现在社会上的学习,大部分都处在被动学习中的听讲层面,知识留在我们大脑的存活率平均约为5%。假设一天上课的时间为8个小时480分钟,按照5%计算,仅有24分钟的内容还留在我们的意识中。

现在运用我们的理智大脑计算,很明显,这样的效率极其低下。

虽然听讲的效率很低,不过,这并不意味我们只能用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在听讲的基础上选择主动学习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叠加。

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学校课堂中,加入了讨论的学习,一些小班的课堂也加入了实践的环节。

在成人网络学习过程中,也打破单一听课的形式,加入了社群的方式,把讨论嫁接到了网络,鼓励学习者实践并输出分享,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学习究竟是什么?教是为了更好的学,学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的自己,希望大家能够经由学习而获得成长,而不是变成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







文:Karen (暖心咨询师,个人公众号:成长与生活同行)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