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疑惑:为什么这个人从来不发朋友圈?!

文:虾
来源: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ID:psyonline)

微信作为我们手机里必备的社交软件之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微信功能里的朋友圈一度有替代QQ空间的趋势成为当代社会人们分享生活、吐露心事的好去处。

朋友圈的功能不断更新升级,在我们更新朋友圈的时候可以设置分组可见、私密可见,甚至可以设置可见时间……


可供我们选择的越来越多,可我们更新的朋友圈却越来越少,好友列表里不乏一年只发一两条朋友圈的同学,也有朋友圈只保留了一条:“发条朋友圈以示没有屏蔽人”的大神。

通过朋友圈问答的形式,我们搜集了部分人对于不爱发朋友圈甚至不发朋友圈的理由

  • 我觉得没什么可以分享的。

  • 不想分享过多的信息给其他人,现在的我更倾向于与朋友私聊分享。

  • 发朋友圈的时候害怕会打扰了别人,有种占用了公共资源的感觉。

  • 会考虑他人对自己发的朋友圈的看法,担心他人觉得自己的朋友圈没意思或者打扰了他人。

  • 不想绞尽脑汁地编辑文字和修改图片。

当然在不爱发朋友圈的人里总有一部分“懒癌群体”,既不想草率地发图了事,又饱受修图与文案的折磨总是选择放弃更新朋友圈,然而对于其他不爱发朋友圈的人来说,他们的做法或许有更深层的理由。

01

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有了可以倾诉的对象


朋友圈作为一个公开的可以分享生活点滴的场所,人们在精心码字发送朋友圈的同时,多多少少希望自己的想法能与好友列表里的部分人不谋而合,又或者是说企图与他人产生共鸣:


例如今天电视剧《以家人之名》更新了,看完电视剧后的你心血来潮发了条朋友圈感叹“有两个哥哥疼的感觉真好啊!!”。

好友列表里或许有碰巧和你一起追同一部剧的好姐妹和你友情互动起来,又或者是饱受弟弟折磨一直渴望拥有哥哥的姐妹和你产生了共鸣,又或许你的朋友圈评论底下什么也没有。


这和人们的共情能力息息相关,心思细腻敏感、共情能力强的人更擅长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心境。

人的共情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倘若一个人的共情能力较弱,则并不能仿佛设身处地一样体验他人的心境与境况,影响其本身社交能力的同时也会影响着他人的表达欲。

我们因为学习、工作等各种原因添加了无数的微信好友,但由于每个人共情能力、与自己的熟悉程度不同,并非好友中的每个人都能够理解自己所发的朋友圈是什么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会有部分人群选择把自己想分享的朋友圈内容直接私聊给他们觉得可以理解自己的朋友,省去了编辑朋友圈的功夫。

02

我不想和他人分享过多的信息

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少不了“自我暴露”,这是在社交生活中拉近与对方距离的小技巧。

自我暴露是一种人们自愿的、有意的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的行动,它多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它途径获得的。

我们发送朋友圈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暴露”的过程,从他人朋友圈日常打卡的下午茶照片里我们可以猜测其对甜点的喜爱,从朋友圈里转发的歌曲可以猜测其喜爱的曲风;

认真观察一个人的朋友圈,我们可以大概猜测出他的日常兴趣爱好或者是性格特征。

自我暴露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指关于情趣喜好方面,如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等。


第二层次


指关于态度方面,如对政府的看法,对某人、某机构的态度或看法等等。

第三层次

关于自我意识和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社会关系情况,自己的情绪,与家人、朋友的关系等等。

第四层次

是关于隐私方面,比如自己的不为人知的秘密,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一些态度、想法和行为等等。

每个人自我暴露的层次并不相同,对于在社交生活自我暴露的层次较低,不想过多地和他人分享自己信息,选择少发或者不发朋友圈的人来说,这种行为可能与暴露者和倾听者的

  • 个人特质(真诚、尊重、共情、保密等)

  • 暴露的内容(机密程度、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

  • 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信任程度、双方是否都有暴露的意愿等)

  • 后果评估(是否造成不良后果、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担心等)

  • 暴露情境(场合、双方心理状态等)等因素有关。

03

我害怕我的朋友圈打扰了别人


  1. “不敢表露出坏情绪,不敢哭,因为怕自己的负能量会影响到别人。”

  2. “一天不敢发太多朋友圈,怕打扰别人,怕别人觉得自己很烦,聊天经常撤回,朋友圈经常秒删。”

  3. “极度敏感,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每次评论一件事要想好久措辞,评论了怕朋友不开心,不评论也怕他们不开心。”


以上这都是讨好型人格的部分表现特征,对于是因为害怕自己的朋友圈打扰了他人或者过多考虑他人对自己朋友圈的评价而少发甚至不发朋友圈的人群来说,这有可能是讨好型人格的前兆喔。


讨好型人格是指为了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相对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这类人通常对他人的感受极其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做了什么别人会不喜欢,越重视对方,越会担心,导致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他们通常不敢发出请求,又很难拒绝别人。

有研究认为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与原生家庭有较大联系,认为有讨好型人格特征的人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只有当他们满足父母的条件、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


有讨好型人格特征的人群总是认为只有变成他人所期待的样子、做他人希望自己做到的事情,才会得到他人的喜爱和赞赏,从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缺乏自信。

朋友圈本是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并不需要过度地考虑他人对自己的想法,给自己徒增烦恼,或许你的好友列表里从来就没有人觉得你的朋友圈打扰了他的生活。


04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用心经营朋友圈的人总擅长将自己生活中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示在他人面前,而对于行为处事一向比较低调的人来说可能更倾向于少发或者不发朋友圈。


这类人更加自信且专注于自己的生活,认为自己的生活不是过给别人看的,也认为自己不需要向他人证明什么。

他们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很少花时间做无谓的宣泄,而是把精力投在生活当中的一砖一瓦上,在自己的学习领域里可能是比较厉害的人物。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

不管怎么样,爱不爱发朋友圈、发什么内容都是人们的社交自由,有的人更倾向于将朋友圈当做自己的日记本,按时更新只为了以后在回忆时光流逝的时候能找到一点生活的蛛丝马迹,也有的人在追求被他人点赞与评论的旅途中乐此不疲。

无论如何,认真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祝大家晚安,好梦。

-END-


编辑 | 虾
排版 | Duuuer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网络 banzisu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 自我暴露》
《搜狗百科 讨好型人格》
《夜听 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其实过得都挺好》


作者简介:虾,来源于公众号: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ID:psyonline),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本校同学咨询预约方式: 石牌校区(020-85213819或020-85216115); 大学城校区(020-39310202) 南海校区   (0757-86687169)。

责任编辑:小鲸鱼 摇圈圈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