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难易模式,由你面对问题的方式决定

咨询行业待久了,发现不同客户的人生,与他们面对问题时的应对方式密不可分。


遇到问题选择去解决的人,一般都是职场中的人生赢家。而选择去逃避的人,一般职场比较凄惨,甚至生活也很不如意。



     

01

真实例子


1. Hard模式的小玉


客户小玉,频繁的换了很多工作,能力没积累,积蓄也没,年龄已30+很多,只能做基础性工作,失业后几乎找不到工作。


毕业十多年以来,工作不顺心就换,赚了钱就去参加身心灵学习。上课时,精神愉悦,上课后的现实却一直非常骨感:一直没找到适合的工作,经常陷入生存危机,甚至靠借钱度日。


小玉的问题在于,她工作中一遇到问题就通过换工作来解决,而换工作解决不了的那部分就通过身心灵来缓解,但工作中呈现的那些需要她跨过去的问题一直没解决。


比如职场的适应与成熟,比如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

 

2. Easy模式的赵忻老师


职场中的人生赢家,就举例下火把生涯咨询团的赵忻老师。


我刚认识赵忻老师时,她被她的两件事儿震惊到了:一个是赵忻老师争取到了体制内的弹性工作制,上下班不打卡、不坐班;


另外一个是,赵忻老师在体制内做到了理想领导者的样子,按照下属的特点激发他们,下属们以自己特长工作,团队氛围积极向上,她自己还特别轻松。


在自由度公认为很小的体制内,能做到这样,使我特别好奇赵忻老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到底是咋做到的。


在火把生涯一起共事后发现,赵忻老师是一个能直面问题,并迅速解决问题的人。


正是她解决问题的反应方式,让她即便在限制很多的地方也能创造自己想要的工作模样,去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而并没有受制于环境,怨天尤人或感觉手脚被束缚。


也正是这样的方式,让她转型成为咨询师的路特别顺利。


现在的赵忻老师是自由、轻松且富足的代名词。做咨询、讲课、带娃儿,样样信手拈来,还有大把时间去玩耍。


认识她的人,我听到的都是羡慕她到流口水的。我甚至听说不少人说,要花钱去跟赵忻老师聊天,因为赵忻老师可以带来很多醍醐灌顶的时刻。


这个我倒是深有体会,一度我烦恼于某些社会新闻带给自己的情绪困扰,有好多年了,而赵忻老师的几句话就让我从中解脱了。

 

02

同样是问题,

为啥有人选择面对,

有人选择逃避


如果感觉上述故事离自己很远,比较陌生,那么下面的现象可能就特别熟悉了:

制定计划时,信心满满,到了执行阶段就拖延不断,后来不了了之。

即便知道自己该做一件事儿,但总觉得状态不好,没法做。

为了找到一个好状态,去看剧、去刷手机,结果状态更糟糕。

这些其实都是面临问题的情况,反应方式都属于非直面解决或做事儿的方式,我就把这种不直接解决问题的所有方式统称为逃避


那为啥同样是问题,有人选择面对解决,有人选择逃避呢?


问题一般意味着困难,困难会引起情绪上的不适(主要是恐惧与担心等情绪,比如对失败的恐惧,担心做不好就是自己不行,被人嘲笑等)。


面对这种不适,解决问题的人会认为,我去把问题解决了,不适就消失了。


而逃避的人,更常见的情况是,我能远离先远离,等我状态好了再来解决问题。


              

但状态很难好起来,毕竟问题本身就直接带来状态不适,只要面对问题就会不适,就会状态不好。那么,等状态变好就变成了一种不可能。


这两种反应方式,一种是行为层面的——解决问题是行动、行为,一种是情绪层面的——状态是情绪。


前者的行动力超越了问题带来的不适,后者的情绪不适超越了行动的力量。


问题的根本也并不在于行为与情绪,它们的背后其实还有更多内容,比如信念系统、比如对外界刺激的敏感程度等。


在信念层面,之所以有人选择行动,是因为他相信行动可以解决问题,而之所以选择逃避,是因为他怀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得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做啥。


至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同样的问题,一些人的刺激感受会很弱,不适感也低。而有些人就觉得刺激很大,不适感很强,这些人属于世界上那群高敏感人群。


与刺激很大还相应出现的是,容易把困难想象的过于巨大,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所以,选择什么反应方式,既有信念等这种可以调整与改变的后天的因素,也有敏感度等不太容易的先天性因素。


对于高敏感,咱们去利用其长处就好了,不用去怪罪这个特质。而想调整逃避给自己带来的问题,那咱们对后天的信念、行为方式等因素做努力即可,毕竟逃避也只是一种行为方式,是可以调整的。

 

03

该如何将逃避转换为直面


1. 先破除这个信念:“必须状态好才能行动”。


时常状态不好没法做事儿的伙伴,自己也会有这样的经历:去行动一点,哪怕一点,状态也会感觉好很多。而如果做其他各种事儿去逃避,反而因为自责等原因而状态更差。


所以,干脆就试着别管状态了,告诉自己,状态永远没有好的时候,咱们就在这种不好的状态下去行动,动起来,状态会变好。


另外,感觉状态不好,还极为有可能是因为自己想象的困难过大,而任何行动都会带来现实的反馈,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这也是行动带来状态改变的因素。


去带着不好的状态去行动,而不要期待状态变化才行动。


              

2. 从可以做的最小一个动作开始,先让自己动起来。


比如写文章一度对我来说特别痛苦,我能在交稿日期前焦虑一个星期,然后在最后期限才开始动手。


当我开始使用最小的动作这个方法后,我就不那么焦虑与拖延了。我做的最小的动作就是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开始写字,即便只写5分钟也好。


所以,你可以评估下问题中最简单,最付费力就可以开始的是啥,然后就做这个,即便是准备工作也好。


时间方面,可以从5分钟甚至3分钟开始,而不要一下子就要自己做30分钟或一小时。


当你开始了一小步,其实状态就已经开始好了。


如果觉得评估困难,教你一个教练中的技术。就是想象下,自己有个魔法棒,魔法棒一挥,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


此时,想象下这是个什么样子的具体画面(这个画面本身其实也能带来好状态与动力)。


然后,站在这个画面里的你,回过头来看看,这整个事情的第一步是啥。


只要有开始,事情就会变化,状态也会有变化……

 

3. 给自己创造场域或仪式感。


如果第二点做起来也很困难,那就去到相应的场域或给自己创造一种仪式感的信号。


所谓场域,就是去到一个可以帮你解决问题的物理环境里,比如总是忍不住刷手机来逃避问题,那我们去到没有手机,没有任何可以让自己分心的一个房间。


上学时,去教室学习比宿舍里学习,这个效果差别大家都清楚吧。


这个就是场域的力量。


仪式感也是一种提醒自己开始的方式。


比如你每天晚上都会洗澡睡觉,洗澡完全可以看作是睡觉前的仪式。


再比如,泳王菲尔普斯每次比赛之前,都会做一段固定的放松练习,做完这套练习他就进入了一种比赛的最佳状态。


你也可以给自己创造这种自己的仪式,做完这种仪式,就开始了一段是什么样子的安排。

 

4. 做咨询,破解背后的限制性信念,获得更强的行动力。


做不好就是自己不行,因为没找到适合的工作所以工作一直不如意,回避冲突是因为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这些都是限制性信念,这些会影响我们去直面问题,会容易让我们逃避。


但这些限制性信念又是个人很难觉察到的,这就是明明有东西在妨碍我,我却不知道是什么,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这种东西的存在。


此时,去找咨询师,让咨询师帮你找到你的限制性信念,去松绑与消解这些信念,那阻碍自己行动的障碍就少了,行动力就会出来了。


就像职业咨询里,对那些明明有金山却觉得自己啥也没有的客户,咨询师会帮他们去破解看不到的限制性信念,帮他们看到自己的金山。之后,客户的行动力会变强,职业之路也会顺利起来。


自己出不来,或者太辛苦,寻求支持会更轻松、也更省力。



       
     

 




 
文:李晓云  (火把生涯®售前咨询顾问;人力资源本科、心理学硕士;职业规划师、人力资源管理师)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