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外挂,但藏在另一个世界

文:周岭
来源:清脑(ID:QingNao_)

现在出行真是方便。

不管那地方以前去没去过,只要发一个定位,朋友们就可以各自导航,准时相聚,几乎没有迷路的风险。

而这情景早在十年前,都是不可能的。

那时手机导航还没有开始普及(百度地图2011年才发布),私人出行到陌生的地方需要非常谨慎,甚至还要时不时地停下来问当地人怎么走。

汽车虽然扩大了人们的活动半径,但真正让人自由的却是手机导航。

有了那个小屏幕,就知道哪里堵车、哪里通畅、哪里能加油、什么时候到达,甚至朋友们都在什么地方,安心得很。

而在老一辈人眼里,那个小屏幕却是他们无法掌握的“魔盒”,他们虽然能借助现代交通工具出行,却无法做到彻底自由。

于是,在他们眼里,那块小屏幕就成了我们人生的一种外挂,我们能看到他们看不见的东西。

但是,不能沾沾自喜。

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那个没有外挂的人。

因为在我们眼里或许只有一个看得见的显性世界,而在另一些人眼里,还有一个看不见的隐性世界。

这个隐性世界很大很大,谁探索的越多,谁就越自由,本篇抛砖引玉,略举一二。

1

生物周期

不少读者经常会来诉说自己的苦闷,说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

  • 身体疲乏,稍微做点事就感觉累;

  • 情绪低落,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

  • 老出差错,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

反正总有那么几天感觉生活阴沉沉的,自控力差,没成就感,特别容易生气,也不愿意跟人多说话。

我猜你肯定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这时候,大多数人都比较迷茫,只能硬扛。

特别是那些一贯自律上进的人根本忍受不了自己这么丧,认为这是松懈和堕落的表现。

于是给自己打鸡血,逼自己强颜欢笑,增加任务挑战,想尽办法回到以前的状态。

可惜事与愿违,每次都把自己搞得很痛苦,所以希望我能给出一些突破的方法。

而我只要听到他们的描述符合上述三条中的两条,通常就会给出和他们预期完全相反的建议:

“不要硬撑,对自己好点,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

“纳尼?这算什么建议?你是希望我继续堕落下去?”

“不不不,我只是希望你顺势而为!”

每次说到这里,我就要解释什么是生物节律了:

早在上世纪初,德国医生「菲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中有个神奇的生物节律。

它包含体力、情绪和智力三个要素,其中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智力周期是33天。

也就是说,从出生之日起,我们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就会按照“高峰-低谷”的规律进行波动,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由于它们各自的周期不同,所以三个要素的峰谷时常会同时叠加在一起。

于是就会出现如前文所描述的莫名其妙的丧(三个低谷叠加在一起了)。

说到这,就恍然大悟了吧,既然有低谷叠加,自然就有高峰叠加。

回想一下,是不是总有那么几天我们也像超人附身?

  • 打篮球时手感超好,运球过人如行云流水,三分球一投就中;

  • 学习时记忆力超强,反应超快,困难任务轻松解决;

  • 就算生活中遭遇打击也能很快调整过来……

而平时不温不火的时候,我们要么处于下行的过程中,要么处于上行的过程中。

你看,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外挂吗?

如果你知道了这个周期规律,就必然会放弃自我对抗,选择顺势而为:

当高峰期来临的时候,加量加价地挑战那些重要的、困难的任务,不要在这个时候没头没脑的玩玩玩,白白浪费了好时光。

等低谷期来临的时候,主动减轻任务难度,避免复杂关系,或者给自己放个假,等能量积累够了再重新出发。

在别人眼里,只是莫名的兴奋和消沉,但在你眼里,却是上行和下行的趋势:

你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知道自己将要往哪里去,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中。

如此一来,就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了!

这么好的外挂,要是不用岂不可惜?

你可以登陆
https://www.sheup.com/rentishengwujielv.php(复制网址到浏览器),在线查询自己的生物节律。

我一直使用这个方法来监控自己的状态,不过我并不完全遵照软件的计算。

毕竟理论的准确性还有待考证,稍有偏差,日积月累后的精度会大大降低。

如果计算结果有偏差,难免会造成自我怀疑或心理暗示——明明状态很好,怎么显示在低谷呢?

为了避免这种困惑,我依然采用了最直接的“感觉法+记录法”:

把感觉特别好或特别糟的那几天记下来,然后标出两个相邻的高峰或低谷,就可以画出属于自己的曲线。

虽然不区分体力、情绪和智力,但这种直接观察确实好用。

我不仅用这个方法来观察自己,还用来观察家人(也可以用来观察一个小团队)。

记得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一向活泼的她有一天突然不喜欢说话了,像打了霜的茄子,稍不如意就哭鼻子。

由于动不动就哭,老婆显得有些不耐烦,正想发火的时候,我赶紧查看了一下女儿的记录,发现她正处于低谷期,于是指给老婆看,制止了一场不愉快。

那天我们特别照顾她的情绪,有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果不其然,没过两天,她就慢慢变回了快乐的小天使。

这事让我得意了好久,毕竟我手上有个特殊情绪导航仪,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2

心理容量

很快,女儿上了小学。

某周五,我去学校接她放学。

她看到我时极其兴奋,风一样地冲到我身上,咧着笑开了花的小嘴跟我说:

“爸爸,你知道吗?刚才下课的时候我以为是课间休息,没想到是放学!”那开心的呀,就像是捡了个大元宝。

她刚上学不久,显然是忘了周五下午只上两节课这件事,心里还和平时一样装着四节课呢。

我知道这背后是怎么回事——她用四节课的“心理容量”去装两节课,当然会收获意外惊喜了。

“心理容量”这个词是我自己发明的,最早的启发来自于以前单位里前辈的指导。

他们经常告诫我:想干好工作,就要永远站在比现在高一级的位置上去看问题,这样自然就会比同批人更优秀。

我下意识就想到了一个“桶”的形象,占位高的人,“心理桶”就更大,占位低的人,反之。

这个理解虽然不错,但真正促使我把它进化成外挂的另一件小事。

记得那个时候我特别不愿意做家务,而之前又和老婆有约定,做饭和洗衣服归她,拖地和洗碗归我。

但每次轮到自己拖地和洗碗的时候,心里都特别抗拒,各种拖延,搞得自己很痛苦。

有一天我心情特别好(可能是在生理高峰期),突然就很情愿地去拖地和洗碗,好像一开始就没有觉得它们是负担。

做完后,我便意识到原来这个“心理桶”是可以主动调控的:

如果一开始就把那些不喜欢做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情放到桶里,心里就不会觉得它是额外的负担。

而如果没有主动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心理桶就会只装那些默认的选项——自己喜欢的事情。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主动运用这个心理外挂。

无论是做家务、学技术、搞研究,都会主动审视自己的心理容量是否足够大。

把那些自己感到畏难的事情提前纳入到自己预期,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走出舒适区而不觉得难受。

不久之后就发现,自己不仅事情做得更好,在别人眼中也变成了一个更积极和有耐心的人了。

前两天我在看吴军的《态度》时,也发现了他有同样的观点,他在书中这样告诫自己的女儿:

如果你想获得10分的成绩,仅仅准备10分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你可能要准备30分的努力。

可见,学霸的优势并不完全在学习的能力上,也可能因为他们有一个强大的心理外挂。

常人可能觉得自己努力8分就够了,而学霸的心理容量可能是我们的2到3倍。

这绝对是我们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的差距。

所以,你不妨也试一试。

关注自己或他人的的心理容量,试着去主动调控它,很多事情就会发生立竿见影的变化。

3

情绪小人

得益于心理容量的探索,我发现一个人的隐性能力往往比显性能力更重要。

比如在行动力这件事情上就是如此。

你看,我们平时想要获取行动力,通常都是这样驱动自己的:告诉自己这件事很重要,要马上去做……

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心里明明知道该做什么,但身体就是不动。

我们明知要先写作业,但就是放不下手中的手机,明知阅读很重要,但就是想继续看电视。

就算勉强去做了,也是拖拖拉拉,敷衍了事。

我以前也是这样,后来学了大脑构造的理论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驱动方法有问题。

因为很多人和我一样,并不知我们的大脑里其实住着“理智”和“情绪”两个小人。

也不知道“理智小人”远见但很弱小,而“情绪小人”正好和它相反,短视但很强大。

所以,我们每次都是这样做的,“理智小人”直接向身体喊话:该干活了!

事实上,正确的驱动姿势应该是这样的:

“理智小人”要先去动员“情绪小人”,然后借助“情绪小人”的强大力量来驱动我们的身体。

想想看,我们哪次投入一件事的时候,不都是兴高采烈的?而很多人却跳过了中间这一步。

于是就出现了“道理都懂,就是不动”的困境,毕竟“理智小人”就算累死了,它驱动身体的力量也非常有限。

这种认知外挂真得非常隐蔽,但一旦获取,就会让自己力量倍增:

想要起床,就先调动情绪小人,体察它的需求,理解它的不易,邀请它率先迎接新的一天,而不是一个劲儿的要求自己快起床。

想去跑步,就先调动情绪小人,接受它的不情愿,鼓励它体会运动后的好处,而不是强迫自己去换运动服。

想要阅读,就先调动情绪小人,告诉它有个很牛的朋友期待和它聊天,而不是强迫自己马上去翻开那本书。

总之,理智小人的职责不是自己干活,而是和情绪小人聊天,或“忽悠”、或“欺骗”,目的就是让它充满干劲。

勤于沟通,情绪小人就跑在我们身体的前面,跃跃欲试,牵着我们走。

疏于交流,情绪小人就会落在我们身体的后面,无精打采,拖着我们走。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个语境下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在常人眼里,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在有外挂的人眼里,一个人其实是三个人的组合。

还有两个是看不见的,它们藏在隐性的世界里。

有了这样的认知外挂,与已与人都会变得不同。

如果你一位领导,就肯定不会简单粗暴地对下属直接下命令。

而会想办法巧妙的调动对方身体里的情绪小人,让下属动力满满,主动工作。

到时,你收获的便不仅仅工作成绩了,还有下属的爱戴和不含权力因素的影响力。

想来,这还真不是什么子乌虚有的花招,而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啊!

4

发现的乐趣

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并不是因为它一眼可见,而是因为隐藏了许多的彩蛋。

而我们活着的乐趣之一,就是去寻找和发现这些彩蛋。

发现之旅并没有特别窍门,只是需要不断的学习。

过程中,用心去体察,用眼去关联,用口去显现。

只要你在一个领域钻研的足够多,都必然能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当你带着这些外挂去行走世界的时候,记得一定多去帮助别人。

这样才能发挥出它们的价值,同时,也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回报。

我相信如果有人从这篇文章中受益,也必然会在某个时机以某种形式给我另外的惊喜。

当然,还要始终保持谦逊之心。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那个没有外挂或是外挂更少的人。

本文参考资料
10分成绩,30分努力
吴军《态度》P81

作者简介: 周岭,一位希望成为【觉醒布道师】的心智探索者。本文已获得公众号:清脑(ID:QingNao_)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