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那些很丧的时刻,哪些“佛系短语”能帮你撑下来

作者:译言赞赏
来源:译言(ID:yeeyancom)


生活中总是偶尔发生一些煞风景的事情——遭遇堵车,上班迟到,钱包丢了,或者撞坏了车门。

 

许多人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往往会大发雷霆、爆粗口或者全力以赴寻找方法,以处理这些情况摆脱困境。但在日本,这些更可能被一个无处不在却有着不同含义的短语所代替: shou ga nai。

这个短语,或者另一个更正式的变体,shikata ga nai,通常用于让你别无选择,只能被动接受的负面情况下。可以理解为“没有办法”

 

罗彻尔•科普(Rochelle Kopp)是一位负责日企与非日企公司之间沟通的咨询顾问,他曾多次使用这个短语。

 

她表示,在与日本公司合作时,”与我共事的伙伴总会在短时间内进行轮换,而且轮换时机往往不合时宜。” 大家对这种现象的回应是什么?shou ga nai. “我意识到我改变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和我让地球停止转动的几率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她觉得“从我本身的美国文化角度来看,人们似乎在我认为他们应该努力抗争的时候就放弃了。”

 

但这个短语并不是日本独有的文化概念。 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副教授井上宫古说: 相反,它表达了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

 

她说:“例如,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我会听到人们表达同样的情感…… ‘What is done is done,’, ‘Let it go and move on,’.”

 

这个短语及其背后的情感带来了一些有趣的问题。shou ga nai这样的短语有什么意义吗?接受令人沮丧的情况,而不是奋起与之不断地斗争、反抗,那人们怎么能找寻到自由呢?

普遍性

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类似于shou ga nai的词。 例如,在英语中,我们能找到”It is what It is“。法语中的”C’est la vie“也有些类似。 冰岛的”etta reddit“也是此类佛系风格。

 

在不同的文化中,虽然各自都有独特的细微差别与背景。 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顺从感——人们仿佛都知道什么时候该认命,而不是与现状抗争。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接受已经发生的糟糕事件有助于减少焦虑。 例如,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习惯性接受负面情绪的人产生的负面情绪更少,这其实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参与伯克利分校研究的心理学副教授艾里斯 · 莫斯说,接受糟糕的情况是一种有益的”认知重构“。

 

她说:“如果你善于以一种将情感影响最小化的方式去思考那些有压力的日常事件,那么你就会感觉更幸福。”当你真正学会放手的时候,“你的心态就会更平和,更方便你把资源和精力投入到那些你可以真正改变的情况中去。”

 

与挫折对抗

 

处于令人沮丧的情况下时,不妨退后一步问问自己:我的压力从何而来?我能改变它吗?如果我做不到——为什么要去承受这些压力呢?这是一种应对挫折的有效策略吗?

 

专家说,这取决于具体情况。

 

如果这是一次性的事件,不会产生其他后果,用这种策略就很有效。 但是,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蒂芬妮·普雷斯顿说:”如果遇到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问题时,比如你有一个常常对你大喊大叫的可怕老板,或者一个爱虐待你的伴侣,那你就可能需要找到一种消除这些问题的方法。”

 

她说,这些宿命论短语中的情绪可能类似于一种叫做“社会失败”的现象。 人们经常用老鼠进行实验,以探索此问题。当一只小老鼠与一只更大、更具攻击性的老鼠关在同一笼子里后,小老鼠就会产生一种习得性失助感。在与体型较大的老鼠发生领土冲突(可能是暴力冲突)后,体型较小的老鼠往往表现出类似抑郁的行为,屈从于笼子中由暴力决定的社会秩序。好消息是,在许多情况下,人类可以采取行动来摆脱这种糟糕处境: 辞去令你抓狂的工作,或者离开那个打骂你的伴侣。

 

不过,这一切都取决于环境。 一些长期性的糟糕情况需要反抗与变革,但是日常中更多的情况呢?比如让你寸步难行的交通堵塞?有时候耸耸肩,说些“shou ga nai”之类的话其实更好。

 

“人们使用这种应对机制,要比在压力下苦苦坚持更容易,”在伯克利经营一家私人诊所的心理分析师井上胜治(Sachi Inoue)说。 “听天由命的感觉也会让你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清楚自己的极限在哪:这是人类的一种独特能力,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她说,这就是为什么像“shou ga nai”这样的短语既能用在不好的情况下,也能用在好的情况下。

 

日本语言教师中田由美(Yumi Nakata)在为GaijinPot撰写文章时,谈到了这个短语的“美与负担”。GaijinPot是一个面向在日本生活的外国人的热门网站。她谈到看到自己的上班族父亲在长时间工作后,回家就说了这个短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观点发生了转变。

 

尽管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却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她写道。“我过去完全拒绝‘shikata ga nai’,但现在的我能够接受并说出这个短语,这些只是为了控制自己对生活本身不公平/不适的自然反应。”

 

下次当你垂头丧气的挤在拥堵车道上时,请记住这一点。


原文标题:The fatalistic phrase that every culture has
原文链接:http://www.bbc.com/capital/story/20190418-the-fatalistic-phrase-that-every-culture-has
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在译言整合发布

译者:Yee君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译言(ID:yeeyancom)。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