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还好吗?

当有人固执己见时,不知道为什么就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当有人不知所措时,不知道为什么会大发脾气情绪控制不住。

当有人惶恐不安时,不知道为什么就会大打出手做出后悔的事。


亲爱的,你还好吗?

        

国庆回家,孩子说找小时候的邻居玩,我妈就在摇头叹气说:“隔壁的孩子很可怜,以前那么可爱,现在给她妈又打又骂,整个人变得又黑又瘦。”

我听完只想去关心一下那位妈妈,她肯定是遇到事情,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可能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人说一下,也让她倍受压力,不知道怎么去平衡和释放,才会失去了理智。

       

我回想起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把我的心都融化了,只想把我能有的东西都给她,永远对她好,无条件的爱她。但是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中有了期待,期待她更有礼貌,期待她听话,期待她学习成绩好,期待她能做一个优秀的人!

而伴随着这些期待,总会令人失望,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孩子,而不是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身体感知,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所以我想向这位妈妈提供一些我的角度,你不一定照着做,我只希望引发你的思考,让你不再迷茫和害怕。就像我们到了十字路口,你不知道下一步路怎么走,就会焦急和害怕,就会情绪紧张,就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然后又后悔这么做,然后自责,最后在一个情绪的死循环里走不出来,还美其名曰:“她就是不听话,还顶嘴,简直不会尊重长辈。”

当我们把焦点放在这里,没有开放的接纳别人的角度,矛盾产生就是最正常不过的结果了。所以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能给你不同的角度,使用开放式的思维,化解矛盾。

1.发现自己有情绪时,先停下来,如果我们用情绪对话时,都会说一些反话,所以可以使用积极暂停,逃离现场,深呼吸后,使用正面积极的语言表达。


最近在看《父母的语言》这本书,里边有很多实验的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都喜欢正面的语言,积极的情绪。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如果你回到家,你妈一直指出你的各种不是,除了骂也没有说怎样支持你慢慢的进步,总想着我说了你就要马上做好,不允许做不好,不允许你犯错,你的心情会怎样?

你会不会觉得很委屈,没有人能理解我,想一走了之而又不能走,就在那里挨骂,我想为自己辩解一句,不是你说的那样,但是妈妈没有在听,她只表达她想说的,而没有听我想说的,我非常的无助,非常的失望,就会觉得我不存在了,是不是妈妈会好过一点?

我了解到想自杀的孩子都是这么想的。另一方面,我们想象另外一个情景,我回到家,我妈会问今天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你告诉妈妈我今天逃课了,妈妈没有责备,而是去了解发生什么事了?

于是我发现有人专注聆听我的想法,告诉我她能理解我的感受,只是这个做法会影响学校的纪律,老师也会因此受到批评,我知道了我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其他人,学校是一个集体,而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的。

妈妈还告诉我,这个经验可以分享给其他同学,避免同学们少走弯路。我非常高兴有人理解我,我觉得我的家非常的温暖,我能做自己,不需要做爸妈心里理想的孩子。如果是你,你会喜欢哪个家?

我想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一样的,所以我们一起努力建立温暖的家,让孩子在安全有爱的家庭氛围长大,孩子情绪好了,才会开放理智对话,才会有动力去学习,而不是把所有精力去思考你为什么这么对我。


2. 面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不评判好坏对错。


很多人都会跟我说,明明是她做错了,难道我还纵容她,让她一错再错吗?这话的前提条件是她做错了,我想问你是怎么知道她做错了呢?这里有一个观点希望大家可以区分的,就是行为和她这个人要分开。

举例你那么蠢就不是读书的料,这句话在你的心里有一个聪明的标准,就是我讲一次你就能记住,你就会做,当孩子不是这样时就会贴上蠢的标签。

其实也是你有一个理想的孩子应该做到的事,而事实上,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学习和发展规律都知道,每个人都不一样,关注的点不一样,学习的方式不一样,所以现实的孩子是有自己学习成长的节奏。

所以当我们说你错了的时候,其实就是忽略了人本身的个性。如果我们能学习和开放,理解孩子的感受,就会有机会去告诉他有更好的做法。就像打孩子这个行为,就是告诉孩子有人不按你的意思来,你就可以打他,这个做法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但不等于你不爱她。

但是从孩子的角度,从你打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认为你就是不爱我了,所以我们要跟孩子去解释和区分,而不是简单指接粗暴的打她一顿,让她张张记性。当我们知道教育还有别的办法,我们笃定的知道孩子的发育和心理特点时,就会有方向。就像那个十字路口,你很清楚是目的地在哪里,你就不会迷茫,担心和害怕,情绪就不会失控。

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成长的机会,那么面对不恰当的行为时,你会欣喜若狂,因为成长的机会来了。


 3. 以结果目标为导向


当我们觉得孩子这样做不好时,我们先问自己,我想她怎么做?就拿幼儿的例子来说,你叫她洗澡,孩子就在哪里玩,不去洗澡,于是你就会觉得她不听话,就会生气,就会骂她,孩子感受不好就会对抗,这样就会恶性循环。

如果这时我的焦点不在孩子做对还是做错,只以目标结果为导向,我就是想她去洗澡,那么除了直接喊她去洗澡,还有什么方法?还有换个词去玩水,还有去找找看水里好像有只小鸭子。

再例如写作业,小学生刚开始学写字都不太适应,如果你骂她分心,这几个字都写那么久,那么也是陷在对错的范畴里了。如果以目标结果为导向,我想她写得又快又好,那么办法就会有很多,而且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她也乐意配合,就不会觉得写字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

最后总结一下,当我们发现自己有情绪,想骂人想打人时,先深呼吸,感受一下自己为什么生气,是对方的什么行为不符合我心中的什么标准?总结出来后,想想我需要达到什么理想的效果状态,实现这个状态除了打孩子,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为越打骂越对抗,关系会变得异常紧张,大家情绪不好的时所说的都是气话,伤人也伤己。处理好自己在用正面语言好好说话,情绪和谐是理性思维就会出来了。

      

所以,亲爱的,学会欣赏自己,才会欣赏自己;理解自己才能理解别人;爱自己才能好好付出爱,让你心爱的人收到你的爱,加油!

原创:胡碧莹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