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为什么这么难?(1)

01

我想,做朋友,三观和兴趣比较重要。但对于亲密关系来说,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为什么呢?

因为婚姻里有太多的细节,反倒是,情感需要的匹配、生活习惯的融合性、反应模式的相称性是更重要的。

因为,对于会影响以后生活质量的三观,很多重要的问题都可以坐下来两个人谈一谈、过一遍。而这些问题,心理学家都为我们罗列好了清单,是可以在讨论后达成一致的。


比如,在美国的一些州,婚前必须接受12次的婚姻咨询,有些准备结婚的情侣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分散了——坐下来过一遍那些最重要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问题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可能要涉及:吃饭、说话、性、花钱。


如若以占星角度来说,太阳、月亮、上升是造就三观的最大驱力,但三观一致未必就能过好。


生活是这样的琐碎、实际,充斥着细节、沟通和碰撞。一致的三观固然非常好,如若不一致,只要不是南辕北辙,可以求同存异就好了。剩下就要考察水星(说话)、金星(花钱)和火星(性)的互动。


但对于上面所述的那些更重要的部分,却没有固定量表或问题可供考察。


人是很复杂的生物,涉及到原生家庭的情感需要、反应模式,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然后通过共处去体会对方。然而,有很多人对自己的模式和需要都不甚了解,更不用说对伴侣的体会和考察。同居往往就是同居而已,体验和观察聚焦于那些并不重要的表面现象,却没有能力深入看到问题的深层动因,也就没有机会通过探讨,一起面对、解决。


当然有些人完全不需要为关系操心。他们组成的关系是很滋养的,两个人的模式、需要本身就很契合,那可真是天大的幸运啊!

02


其实,就亲密关系,尤其是婚姻来说,有一个最重要的却往往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双方对“亲密关系”的理解是否能达成统一。

“你们如何看待亲密关系,如何理解爱?”


“你们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认同婚姻制度?”


“你们为什么要结婚、生孩子?”


“你们对婚姻里的家庭生活又各自有着什么样的期待?”


两个人能够一同迈进婚姻,不单意味着“我们选择了彼此,并给出承诺”。

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任何承诺只在当下是“真实”的。在“当下”这一刻的真实就够了,我们的双脚永远只能踩在当下。尽管针对未来的承诺往往携带令人感动的罗曼蒂克色彩,但是它终究来自“想象和梦幻”泡泡,总有泡沫破灭、大梦初醒的时候。

所以,我们通常所希望的那种承诺,其实并不是彼此给出去的,而是婚姻给出的。

如果两个人能够一同迈进婚姻,他们首先是两个选择了这个制度的人。在这个前提下,他们认为彼此有较多的特征和倾向性在这个制度中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一个稳定生活架构的需要、琐碎温馨的家庭生活的需要。

也许,每个人都想要的理想关系是这样的:彼此有意愿去培育出健康滋养的亲密关系:在关系中照见自己的黑暗时,共同面对,疗愈自己;在关系中去真正“看见”对方,也被对方“看见”,拥抱彼此,满足“看看我”、“抱抱我”的这两种基本需要;尽己所能为彼此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空间:友爱、支持、理解、温暖。

但是,日常生活的磨损、碰撞可能会让这条“理想曲线“偏离好远。

那这个时候,你们就要回到迈入婚姻的那个点,去了悟这样一个事实:

“是我选择了婚姻,我这样选择是因为我们彼此有着某些需要。”

“我可以爱对方,爱没有任何理由;但如果我们都强烈地决定要和彼此捆绑在一起,那一定是因为我们都有某些需要。”

这时候再去照一照自己婚姻的“现状”,相信你会多一份豁达。因为你了解到:

现在,也许双方的需要暂时都没有办法被满足;但是,一开始令你们迈入婚姻这道大门的那些共有的“认同和期望”还是有效的。

当然,你也可以和对方再次沟通、核对这个最核心的部分。也许这样,就不会再淹没在日常琐碎的摩擦和碰撞中。

爱情始于荷尔蒙,终于头脑理智,善终于珍惜缘分。

我倾向于认为“爱情”是一种生化反应,它没办法持久。婚姻爱情三角论告诉我们,稳固的婚姻关系需要有亲密、承诺和激情三个维度。而紧紧地将两个人“吸”在一起的,大概正是一开始的“激情”成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情”。

真正能够让关系持久的,是两个人持续向内看的意愿。亲密关系就像照镜子,这个过程有时会非常的痛。当你照见了自己不能容忍的黑暗面时,可能只想打碎镜子或跑开。只有保持着那份意愿和初心,我们才能持续的“爱上”对方。

亲密关系是勇者的游戏,是在自己之内找寻找爱的旅程。注意哦,不是电视电影文学作品中所谓的“真爱”,是爱。

萨古鲁说:

“爱不是你所做的,爱是你所是的。你可以把某人看作让你充满爱的支撑,或者你只需要变得充满爱。毕竟,这不是别人的品质,这是你的品质。你正在通过别人作为开启这种品质的钥匙。”

所以,在进入“关系”之前,问问自己,你是否愿意珍惜对面这枚“钥匙”,好好去开启你内在本自具足的品质?

文:王媄仪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