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连你朋友的朋友信息都知道? | 异质性的研究

文:京师心理大学堂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自己的一些小圈子。他们往往是和自己有相同的特点或者兴趣爱好的人。比如同时追某某剧的人,同时追某某明星的人等等。这就使得数据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人线上和线下的社交网络状态,轻松地推断个人的态度或个性特质


研究这一主题的研究员把人们这种寻求相同朋友的倾向称为“同质性”,也就类似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然而,我们的朋友也不都是跟我们相似的人,喜欢天天喝奶茶的你可能就有一个顿顿吃草的朋友。这不,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就发现我们也存在对“不同”的偏好——我们会特别喜欢和自己在某一方面完全不同的人交往——这种现象叫做“异质性”。



之前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喜欢把异质视作一种影响两人互相了解的原因——我爱奶茶你爱草,我们能有共同语言吗?本研究有趣的是,虽然一个人的朋友可能并不和他相似,但异质性却会使得这个人朋友的朋友与这个人相似。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能够从一个人朋友的朋友那里得到关于一个人的信息。


寻找“异性”相吸的本质


研究者对这个话题的兴趣来源于一个奇怪现象,他们发现在线社交网络平台中几乎并不存在任何以性别为特征聚集的群体,然而即便如此,研究者们也可以通过一个人朋友的朋友是什么性别来预测一个人的性别——我们可以理解成,人们很可能喜欢和同一类型的人交朋友——这也是这项研究的出发点。

政治倾向也能异质吗?


在政治派别的问题上,人们普遍认为会倾向于喜欢与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相处。确实,当研究者在博客上统计不同政治派别的朋友数量时,发现和自己相同或不同的朋友数量有很大差异。然而,仍存在这么一大部分人是交叉的——比如他们在社交网络上发表自由派的言论,却仍会去关注保守派的言论,甚至有很多保守派的朋友,反之亦然。


朋友的朋友就是我?那我还有隐私吗?


学堂君就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社交尴尬事件,我从一个购物平台分享了瑜伽垫给一个男性朋友,谁知他的推荐页这就出现了假睫毛、身体乳、口红等等女生爱用小物。”看过它的人还喜欢“简直令人崩溃,朋友截了发际线粉来嘲笑我:“哈哈哈这是你购物车里的吗?你秃了啊!“

研究者表示,现在的社交网络中”隐私“变得越来越珍贵,也因此保护在线社交网络中人们彼此联系所包含的信息非常重要。另一方面,研究者认为基于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位置来理解我们“人”却对科研有着重大意义。许多社会科学研究都希望排除一些无关的变量,比如性别、年龄等等,研究者们非常重视在一个问题中排除混杂因素,从而确定真实的因果关系,因此如果能够利用“社会网络”资源去精确描述一个人将会非常有趣,这也给一些没有人口学统计的研究很大的帮助。


那么这项研究会被恶意使用吗?

研究者确实很担心这个问题,这也是很多科学研究者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当构建理论及算法工具时,研究者们有责任去监控它们的使用方式。本研究的主要算法自2009年以来一直只在科学研究领域使用。同时,研究者也提出之前的算法会将“相似”用作主要预测朋友间另一个人的主要基础,而当“不同”也被视作一种可预测基准时,那些“相似”所得出的结论是不是也不一定可靠了呢?


学堂君一直认为,算法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地做一个决策,去获得较为合适之产品,和有一些共同语言的人做朋友,但实际上,算法却不一定能学习到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的行为、话语是发自内心的吗?算法很难知道。也因此,无论算法给我们展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希望你永远不要限制自己的脚步,去找“异质”的人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去找“相似”的人产生共鸣。你真的想要的,想做的,才最适合当下的你。


范玮琪有一首歌,《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唱的就是”异质性”友情吧~朋友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可不是算法能够预料到的,不论相似还是互补,一个好的朋友就是能把冬天变成春天呀!

参考文献
[1]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friends-of-friends-can-reveal-hidden-information-about-a-person1/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18-0321-8

作者简介:文章由京师心理原创,转发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