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 – 神奇的20秒法则

很多人,都很羡慕自律的人,因为自律的人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而这种“掌控感”,会给人们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幸福。

 

而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却缺乏自律,我们总是信誓旦旦地想去做一件事情,但在过程中却又常常存在拖延的现象,能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多。

 

我们总是渴望着拥有自律的人生,渴望自己可以想到又做到。而当我们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就会找很多借口去拖延,有时甚至不了了之,然后,继续着这种循环。

 

我想,你一定不想再重复这种状态了,对吗?

 

所以,我今天给你带来了一件摆脱拖延的法宝——神奇的20秒法则。

 

你知道吗?

 

当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靠意志力去支撑,但意志力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我们运用意志力越多,意志力就消耗得越厉害。而每一个拖延的借口都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阻碍我们开始。


如果每次在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消耗意志力去和借口做抗争,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的意志力就消耗殆尽了。

 

基于此,为了减少意志力的消耗,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始一件事情,心理学家肖恩提出了20秒法则”。

 

肖恩曾在自己身上做过一个实验,要在21天里养成每天弹吉他的习惯,结果失败了。总结失败的原因,他认为关键就在于启动能量的“20秒”。


吉他被放在壁橱里,从卧室走到壁橱取出吉他需要20秒,就是这20秒,却成了他弹吉他的主要障碍。肖恩努力用意志力来克服这一障碍,但只坚持了4天,能量就耗尽了。


后来,他买了个吉他架子,把吉他放在架子上,把架子放在卧室里,吉他变得触手可及,弹吉他的习惯也就如愿养成了。

 

这就是20秒法则”的神奇力量,它告诉我们:如果一件事情需要的启动能量大于20秒,这件事很难启动。反之,启动能量短于20秒,就特别容易启动。

 

“20秒法则”的关键就在于减少启动时间,减少意志力的消耗,这个神奇的“20秒法则”,虽然简单,但用处很大。

 

一、

启动一个积极习惯所花费的精力越少,

习惯坚持下去的可能性越大。

 

举几个例子:

 

如果你想让孩子快速启动作业,那么就需要把大任务拆成小任务,从小任务开始:今天的作业时背诵一篇课文,背诵对于孩子来说太难了,于是他很难启动,这时,你说:“我们先把这篇课文读一遍”,是不是就变得简单了,也就更容易启动。当孩子读了几遍之后,他对内容熟悉了,慢慢地,也就会背了。

 

如果你想养成早起练瑜伽的习惯,就需要把练瑜伽变得容易执行,你可以直接穿瑜伽服睡觉,并且在床边直接摆上瑜伽垫,这样,早上起床后就特别容易开启瑜伽运动。

 

你可以把你需要阅读的书放在床头,或者在卧室里也摆上一张可以随时学习的桌子,这样,就很容易养成随时学习的习惯。

 

当你在洗刷完毕之后,就可以顺手将洗脸池旁的台面收拾干净,而不必刻意挑选时间再来打扫。

 

…………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把20秒法则”应用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把好习惯变得容易执行,帮助我们养成好习惯,克服拖延。

 

二、

为坏习惯设置一个障碍,

使启动时间大于20秒,

从而戒掉坏习惯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看电视,但是又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虽然知道别的事情比看电视重要,但当自己晚上靠在床上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拿遥控器,打开电视看,一打开就收不住了,会看很久,不仅耽误睡眠,重要的事情也没有完成,于是给自己又带来了压力和焦虑。


可是,道理我懂,就是做不到。

 

后来,我了解到20秒法则”,于是就自己想了个办法,把电视机遥控器里的电池卸下来,放在离卧室最远的地方。那天,晚上靠在床上后,我又习惯性地拿起遥控器看电视,发现没有电池了,要拿电池得从床上爬起来,还得下楼去打开柜子,本身忙了一天就挺累的了,也就没有想法去拿电池了;


于是,就拿起手边的心理学书籍看了几页就睡了,慢慢地,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就改掉了晚上看电视和晚睡的坏习惯,同时培养了睡前阅读的习惯。

 

此外,我也用同样的方式戒掉了抖音。

 

抖音等短视频之所以特别容易让人刷得停不下来,是由于它的启动能量很小,一打开就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资讯,你就会不知不觉地被它吸引。

 

如何戒?


放在手机的屏幕上,自然是很难戒的,因为你一点开,就能启动了。


当我发现抖音对于我来说只有娱乐而没有其他作用的时候,我就把它卸载了。当我卸载了之后,我想再看,就需要重新下载,我还给下载设置了很长的密码,这就又需要耗费一些能量。然后,我选择了其他更为积极的方式,作为我的放松项目,比如运动、听音乐、看书、聊天等等。

 

对于应用“20秒法则”最终能不能戒掉你的坏习惯,还需要强调的是:你一定是自己想要戒!如果自己不想,再好的方法,其实也只能算得上是一种“摆设”。

 

这就是神奇的20秒法则”,你学会了吗?

原创:湘遇成欢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