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尝试了,失败了,放弃了。”|心理词条

01

阐述定义


提起习得性无助,就不得不提“懒”。

在少数人的想法里,总是会认为懒和习得性无助是一个概念。

 

或许在他们看来,这两者的相似之处是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躺平并且不愿意去做。但事实上,这两者完全八竿子打不着。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也就是说,习得性无助是在经历了一次次挫折后的一种反应,很多人把它看做抑郁症的一个先兆,如果长期处于无助感的状态,那么这个人会极有可能患有抑郁症。

 

而懒,仅仅就是懒而已。

 

02

背景/来源

 

塞利格曼和梅尔于1967年在实验中首先发现了习得性无力感的现象。

 

这场实验以狗作为被试并且将他们分为三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在第一阶段,将狗用皮带固定在吊床上,并给以多次无法预测的,足以造成痛苦的电击。

 

第一组的狗只要用鼻子推动吊床底部的嵌板,即可逃避电击,第二组的狗则无论如何做也无法逃避电击,第三组的狗只是缚在吊床上,没有接受电击。

 

在第二阶段,三组狗都被移放到一个双间穿梭箱内,在那里,每只狗只要跳过中间的栏杆,就可以避免电击。

 

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狗很快就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然而,在第一阶段接受了不可逃避电击的第二组狗则无法学会如何避免电击,它们甚至不去逃避电击,只是坐着不动,忍受电击,表现出痛苦抑郁的表情。

 

在这两场阶段实验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阶段无法逃避电击的狗,在第二阶段,表现了放弃,甚至不想躲避的现象,而这种现象被塞利格曼和梅尔用“习得性无力感”来说明。

 

1975年,塞利格曼以一群大学生为被试,开展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佐证了在人类身上,也存在着这种习得性无助。

 

在塞利格曼的理论研究中,他认为无力感的产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1.获得“结果不可控的”失败体验;

  • 2.在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即认为无论做什么都会失败;

  • 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 4.产生无力感,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并影响后来的学习。

 

03

“尝试过,失败了,所以放弃了。”

 

我想讲一个故事,2006年有一位女性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她的名字是郜艳敏,人们都在讴歌她的伟大,赞扬她的奉献。

 

但是在这个名称的背后,她还有一个身份,她是一名被拐卖的妇女。

 

媒体报道,人人都在气愤于拐卖人口的人贩子,但是她却写信给媒体说:不要打扰她现在的生活。

 

她说虽然她被拐卖了,但是她现在的公公婆婆其实是救了她,在她被倒卖第三次的时候,她认命了。

 

我们常常在想,电视剧中那些被拐卖的女人,为什么可以逃了却不逃了呢?我们觉得匪夷所思,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背后的阴暗面。

 

从被拐卖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生活就不会好过,他们就如塞利格曼实验中的人一样,都想逃,都想回去,可是等待的是什么?是“电击”,逃多了,打怕了,就会绝望,就会选择认命。

 

相同的是在《权利的游戏》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人物叫做“席恩·葛雷乔伊(Theon Greyjoy)”,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从一个拥有高贵血统的人,变成不敢反抗、任人摆布的臭佬。

 

和被拐卖的人群一样,他也想逃走,可是每一次的逃走,都会换来拉姆斯更残忍的报复。

 

最后他变成了习得性无助的牺牲品。

 

抛开影视剧,在我们的孩子们中,这样的现象太常见了,一些思想偏激的孩子,因为失败,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几乎是无药可解。

 

04

习得性无助的产生原因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而这就注定了它并非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因素是众多的。

 

其因素主要分为社会和自身因素。

 

一. 社会因素

 

1. 消极评价。


人们都习惯说外部评价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如果一个人始终被别人语气教训,并且多次出言侮辱,即使在当时他没有产生无力感,他也会出现焦虑的情绪。

 

2. 不良的竞争关系。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途中,都会受到分数的压力,而不少的老师和家长都会选择把分数作为评价一个人优劣的标准,所以当他们被人强行按上劣等生的名号时,他们的心理会受到影响。

 

二. 内部因素

 

1. 不良的归因


在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理论研究中,人们有发现,并不是所有人在经历了失败以后,都会产生无力感,即使他们会产生无力感,这份无力感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举个例子,学生们在针对于自己的考试成绩时,都会进行归因,有的人会认为自己考试失败是因为外部的,比如说那天刚好感冒了,但是有的人就会认为是自己智商低下,是自己能力不足。

 

2. 消极的角色定位。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一些对自己角色定位不清晰的人很容易依靠外人的评价,而且太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以他人的标准为标准,如果他们得到的反馈是消极的,是批判的,那么他们会直接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上,进行自我剖析,然后消极的处理事情。

 

3.认知偏差。

 

相比于归因错误,这种表现为“我就是那样的人,我就是活该,我就该认命,我已经无药可解了。”

 

难以想象的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中,习得性无助在校园里越来越频繁。

 

05

解决方法

 

如何解决习得性无助?

 

1. 要形成正确的归因。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每个人都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感到忧虑,这个时候不要去偏激的分析,也不要认为自己是笨的,是不值得的,而是需要去客观分析,怎样才能做的更好,怎样才能更好的走出去。

 

2. 积极情绪的引导。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受到一些批评,但同时也会受到一些积极评价,不要太过看重负面,也不要只看正面评论,我们需要全面的客观的看待自己。尤其在教学领域,一个老师的评价对于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要注意言行。

 

3. 创设良好的环境。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会影响一个人,在心理学家的研究中显示,在一个安全稳定友好的社会环境中,有助于更好的去接受一些惩罚和评价。

写到这里,我想起彼得.德鲁克99岁前夕的一段对话。

问:大多数的人都被问题所扰?


答:你要学会与问题共同生活,而不是去解决问题。等你到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你的身体就会到处都是问题,如果你不想被问题所扰的话,那你就得躺在棺材里了。

 

这段对话对我现在的人生都有所意义,成功,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可是有的时候,怎么会那么容易呢?

 

我曾见过一个学东西很慢的学生,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人看好他,后来他成功的跟上了大部队,而且内容学的特别扎实。

 

大家都会被问题困扰的,大家都是一边难过一边往前冲的,遇到苦难不要害怕,失败多了也不要怕,只不过比很多人要多努力一会而已。

 

毕竟未来的人生还有无数的难题等你攻略。

 

所以放过自己,所以大胆的往前冲。

 

大不了,重来一次。


参考资料:
[1]夏凤琴,姜淑梅《教育心理学》,2020年8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2]百度百科,习得性无助。

文:林微¥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