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部分人与「成功」无缘?

作者:辉哥奇谭
来源:辉哥奇谭(ID:huigeshow)

我知道很多人要求在我们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先来定义什么是「成功」。但容许我先展开讨论,回过头来再看什么是「成功」。

为何大部分人与「成功」无缘?一言以蔽之 —— 大多数人都选择走平庸之路。

开始我们以为,通往成功的道路很拥挤,后来却发现,其实这条路一点也不拥挤,这是因为:

第一、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做过很多次测试,问大家:「你这一生究竟想要什么?」相信我,很少有人能把答案脱口而出。你可以趁着中午饭随便问周围的人,看看是不是这个比例。有很多人会很奇怪,你为何要问这个问题,因为他根本没有思考过,他觉得不想也没有任何问题,想这个问题才奇怪。

经理、HR可以问一下员工简化版问题:「你来这个公司究竟想要什么?」情况可能稍好一些,但也不会好到哪里。

对这个问题,我在35-40岁之间,才逐渐思考过,慢慢才有清晰的答案。

第二、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目标

与第一条相关,我们顺势去问:「你最近3-5年有何目标?」也很少能得到明确的答案。大部分人会支支吾吾说出:「我想工作更好一些」,少数人会更直率一些:「我想升职加薪」。但是几乎很少有人说出自己在3-5年的明确目标,比如到什么时间达到怎样的水准,具体如何衡量等等。

没有明确清晰的目标,生活与工作不是随波逐流是什么呢?

当然,对于清晰的3-5年的工作生活目标,我是在40岁时才有第一个版本的。

第三、大多数人不愿意花时间探索和思考

每次我在讲投资理财话题时,体现的极为明显。大部分人会问你如下问题:

  • 什么是好公司?

  • 怎样才能获得8%以上年收益?

  • 选股的关键是?

  • 怎样判断是危机?

  • 如何判断真正有价值的股票?

  • 有怎样的投资建议?

  • 为什么要更加在意贵贱而非涨跌?

  • 为什么要在意投资的总规模而不是股价?

其实这些问题我在过去的文章中都不止一次讲过,后来发现没有用,甚至文章链接放在这里也没有任何用。我逐渐理解一件事,告诉别人结论没有太多价值,得逼着大家去思考。我给一些提示,自己愿意探索和思考的话,多花一些时间就能找到答案,而且一旦找到,这个答案就是自己的。

但是你会发现,真正愿意思考、愿意探索的人终归是少数,也许还是因为痛不够深吧。

第四、大多数人回避痛苦

最近的文章中提到过,其实痛苦是极好的驱动力,我越回顾自己过去20年的道路,就越发现痛苦的价值:在感情上遇到的巨大挑战让我对于爱情有更深刻的理解;在与父母沟通上的障碍逼着我的内心更为强大;财务陷入危机让我找到了工资之外的两个收入(来自兴趣和投资理财);职业停滞不前让我找到了写作之路,也最终思考清楚我在工作上究竟想要什么。

我在22-33岁之间是懵懂而快乐的,但真正的收获甚少;我从34岁到现在是痛苦而幸福的,因为我在心智和认知方面不断成长,这是我生命的真正转折期。这些痛苦把我从一个只想过小日子的普通人,逼成一个有更大抱负的人。

但是环顾我们周围,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会遭遇几乎同样的痛苦,但是只求快点过去。最终他们不是解决了痛苦本身,而是学会了忽视。因为忽视痛苦是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没用的方法。虽然看起来不痛了,但只是向生活缴械投降了。

回避痛苦,会让自己变得平庸;而不断的选择平庸,在年长之后会极为无聊。无聊是因为找不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而生命的很多意义都深藏在你所遭遇的痛苦之中。

第五、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大部分人每天很忙,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其实你可以做一个测试,每天早晨问自己(其实最好是前一天晚上):当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把你的答案写下来。

如果你能坚持30天这样做,下一阶段的挑战是在每周一的时候问自己,本周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如果能坚持一个月,可以继续问自己每个月最重要的事情,每个季度最重要的事情,每年最重要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持续问自己。其实据我观察,在没有外界帮助、督促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无法通过第一阶段的测试。当然,补充信息是:大部分无法坚持思考自己每天要事的人,同时也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 —— 是不是很有意思的发现?

我自己开始尝试时,发现有时候极为恐慌,因为就是想不清楚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不知道自己该聚焦于什么。后来是与一部分人共同努力,才最终达到了能每天自如的问自己: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第六、大多数人无法坚持做有意义的小事

  • 每天做工作总结

  • 每日运动10分钟

  • 每天坚持阅读15分钟

  • 每天坚持写300字

  • 每天坚持用牙线

以上这些都是微不足道,但的确很有意义的小事,但是很少有人能坚持。以上事项,最长的耗时不超过15分钟,但是大部分人无法在自己忙碌而无聊的生活中找到15分钟去做这些事情。

时间去哪了?注意力去哪里了?

其实我们也不要怪抖音这样的App,即使是微信,拿张小龙的话来讲,也得臣服于人们「贪痴嗔」的本性。因为大众无法克服自己的贪痴嗔,所以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白白溜走了。

第七、大多数人在大多数人恐惧时恐惧

这个无需多讲了,从2008年到2018年,历史虽然不是在简单重复,但类似的模式一再重演,只是人们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而已。大众眼中所谓的经济危机,只是把所有投资标的的价格压到足够便宜而已,提供给少数人进场扫便宜货的机会而已。

第八、大多数人在大多数人贪婪时贪婪

各种空气币、各种匹凸匹、各种许你超高收益的投资产品,有太多人看到别人发家了,自己也跳了进去。

有太多人,在股市低点时吓的要命,几乎撤回所有资金,却在股市高点,把生活费都投了进去。

请从来没有因为贪婪而被骗的人举手示意

请从来没有因为贪婪而被套的人举手示意

请从来不眼红身边人暴富的人举手示意

请三轮举手之后还幸存的人,看看自己的周围,还剩下多少同类?

第九、大多数人没有阅读的习惯

我们平均每天在手机上花5小时,却没有5分钟花在阅读上。

我问过很多同行、朋友一个问题:「大家每年读多少本书?」得到的答案平均是10本左右。而且如果继续追问:你记住了书中哪些内容?你从这些书中获得了哪些启发?很少有明确的答案。

注意:上述人士都是广义上要用头脑来挣钱的人,但依然是如此之低的阅读量。根据上述抽样的数据去推测大众的话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大家平均每年的阅读量低的惊人!

如果你去观察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伊隆·马斯克、陆奇等人的阅读量,你会发现这些「大忙人」,在每周的阅读时间基本保持在5小时以上。

考虑到上述人士的忙碌程度和他们的更高的阅读效率,我认为普通人可以把「每周5小时阅读」视为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生存的救生底线。

第十、大多数人没有耐心等待

因为大部分人很少思考的人生使命,最终需求,也不清楚自己3-5年的目标,自然没有耐心去等待一些美好的事情发生。

其实《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我最受益的是「以终为始」 —— 再难的事情,当你想到在达到终点时所期望的状态之后,当下的决定反而不纠结了。我用这个办法走出了感情上的危机,也用这个办法走出了财务危机。

开始我是在艰难和恐惧时使用这个办法,后来我更加频繁的使用这个办法。

比如在决定是否购买一只股票时,我会问自己:是否愿意持有10年以上?如果答案是NO,那么一刻也不要持有。事实上,我最大仓位的三只股票,持有时间都超过了5年,最长的一只超过了10年。

如果你无法思考长期的目标

无法面对长期的痛苦

无法说服自己长期的等待

那么这世界上几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与你无缘。

第十一、大多数人没有行动力

我很佩服的一个投资达人曾经告诉自己的读者自己选择的股票组合,但当他一年之后再去问的时候才发现,他的大多数读者根本没有任何行动,连账户都没有开,更别提投资了。

曾经有一些人说:「日子很难,真的很难」,但最后你发现他(她)躺在床上刷手机,抱怨「日子很难,真的很难」。当你告诉他(她),请爬起来,做20个深蹲起。过了一小时之后,他(她)的状态依然是:瘫在床上。

请不要嘲笑这种人,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每天在重复自己昨天的日子,即使知道答案是什么,也不愿意去行动,做出哪怕一点点改变。这种无力感?究竟来自何方?说实话,我不知道。

大多数人的家庭教育是:做个普通人

大多数人的生存哲学是:做个普通人

但其实「做个普通人」几乎是最差的选择,因为「做个普通人」实际上意味着「做个平庸的人」,而平庸的人烦恼一点也不会少,因为很多人和你想的一模一样,所以竞争更多,抗压能力更差,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差,也不足以带给自己家庭更好的幸福与保障。

不要把「做个普通人」对立面认为是「做个超人」,甚至不要有「对立面」这种思考,我们只要稍微强一点点,就能很好的改变自己,改善家庭,甚至能帮到更多人,因为我们只要稍微改变一些认知,稍微强一点点,就能进入正循环。

相反,做个普通人,走向平庸之路相对更难一些,因为大多数人和你想的一样,这条路更拥挤,更残酷。

回过头来,让我们看看什么是「成功」?虽然我很难明确的定义何谓成功,何谓失败。但我明确的知道,如果我的日常行为中充满了上述行为模式,那么我一定无法成功。也就是说,从因果角度联动考虑,考虑清楚「果」和考虑清楚「因」,可能殊途同归。

所以,如果你

立志创造更多价值

立志影响更多的人

立志挣更多的钱

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

立志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

立志改变自己后代的命运

立志做个成功的人

请务必改变自己的上述行为模式。

作者简介:张辉,辉哥奇谭、改变自己主创,探索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个人微信公众号:辉哥奇谭(ID:huigeshow)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