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丧”情绪难以摆脱?揭秘“日常丧”背后的根源

一.

丧的根源来自于人类语言

 

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触摸痛苦。

 

在这个焦虑的“丧”时代,房子、孩子、工作已经把人压得透不过气,想要在这样的状态下保持乐观,不被坏情绪影响心情,并非易事。

 

“丧”,往往成了很多年轻人应对生活的方式。

 

“一切都糟透了”“我好差劲”“我好像废物”“生活没意义”“真想死一死”等负面想法,“闪回”一般不断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而由此引发的焦虑、自责、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令我们陷入痛苦循环圈,难以自拔。

 

究竟是什么在控制我们的情绪,又是什么令我们陷入精神痛苦?

 

接纳承诺疗法培训师罗斯·哈里斯博士在《ACT,就这么简单!》一书中指出:

 

人类精神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的语言功能,是人类语言制造了“痛苦”这场幻觉。

 

二.

人类语言是如何控制我们的?

 

两个世界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我们其实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直接经验的世界和语言的世界。

 

在我们刚出生时,是通过感官体验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我们通过看、听、触碰、品尝和嗅觉来体验这个世界,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直接经验的世界”。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学会了语言,学会了思考,我们开始通过各种思维来认识这个世界,这个第二世界就是“语言的世界”。

 

我们也可以把直接经验的世界理解为“真实的世界”,把语言的世界理解为“思维所构建出来的虚幻的世界”。

 

语言和思维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罗斯·哈里斯博士在《ACT,就这么简单!》一书中对人类语言做出了如下定义:

 

人类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符号系统,它不仅包括文字和声音,还包括图像、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

 

根据不同的情景,语言可分为公开的和私密的两种。

 

在公开场合使用的语言可以是演讲、交谈、模仿、手势、写作、绘画、雕刻、歌唱、跳舞、演戏等。

 

在私密情景下使用的语言可以是思考、想象、白日梦、计划、视觉化、分析、担忧、幻想等。

 

一般来说,私密的语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认知。

 

而思维就是对一整套复杂的交互认知过程的描述。比如,分析、比较、评估、计划、回忆、视觉化等等。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

 

人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学习前人的知识,想象从未存在的事物,并把它们创造出来,它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世界的图式和模型,预测和规划未来。

 

然而另一方面,思维却让我们卡在在语言的世界中停滞不前,我们被充斥在头脑中的文字和画面所支配,和直接经验的世界失去了联系。

 

我们不断比较、批判、谴责自己和他人,不断给自己制定那些能够摧毁生活的各种规则,不断重复体验着曾经的种种痛苦。

 

语言和思维是如何摆布我们的?

 

我们都知道,有个成语叫作”望梅止渴“,原意是看到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当我们习得这个成语之后,就会把语言符号和它所指代的内容等同起来,也就是说,我们会把语言中的”梅子“这个词,等同于真实存在的梅子。

 

这样以后,我们就算没有看见真实的梅子,只要想到”梅子“这个词,想到梅子的画面,我们同样会流涎,同样会达到止渴的效果。

 

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方式会让我们把语言符号构成的想法或想象中的感受当成事实。

 

我们会因为”可能会失败“的负面想法而惧怕考试,导致我们明明复习得不错,却一次次考砸;

 

我们会因为“我这样糟糕的人不配拥有爱情”的想法,而恐惧亲密关系,即便遇到了合适的人,依然想要逃避爱情;

 

我们会因为“我差劲透了”“他们会瞧不起我”“他们会嘲笑我”的想法,而回避社交,宁愿一个人孤独,也不愿尝试与人交流的快乐。

 

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认知融合“,即我们的行为更多受到思想的支配和摆布,而不是来自真实的体验。

 

我们就是这样陷入语言的世界里,难以自拔,各种消极情绪和行为问题便由此产生。

 

我们执着于头脑里的想法、念头、想象,被其所摆布,却不肯停下来看看我们所坚信不疑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它们又是否真实存在。

 

三.

如何跳出负面情绪的枷锁?

 

刚刚我们谈到,精神痛苦的根源在于语言,那么,想要跳出负面情绪的枷锁就得学会摆脱语言的对我们的控制。

 

该如何摆脱呢?

 

首先,要把头脑里融合的语言语言指代的事物分开,与我们的想法拉开距离,而不是陷入其中;

 

然后,用开放的态度,接纳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允许它们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存在,允许它们顺其自然,来去自如。

 

与想法拉开距离

 

我们已经知道了,”梅子“这个词并不是真实的梅子,它只是一串文字,一幅图像,或是一阵声音而已。

 

想法的本质也是如此,在语言的世界中,它不过只是话语、图片或音节而已,它并不是事实,也不代表真实的你。

 

想要摆脱负面情绪,首先要把我们头脑里融合的语言语言指代的事物分开,拉开你和你的想法之间的距离,充分接触当下现实环境,去体验真实

 

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① “铁钦纳式重复”

 

罗斯·哈里斯博士曾提出过一种叫作”铁钦纳式重复“的方法,来帮助我们与自己的想法拉开距离。

 

铁钦纳式重复法步骤如下:

 

1步,挑一个简单的名词,如“柠檬”。大声说一两遍,并注意此时心中涌现出的想法、图像、气味、味道或者记忆。

 

2步,尽可能快地在30秒内大声重复这个词,直到它变成无意义的声音。为保证效果,你必须大声地说出这个词。

 

3步,用一个能引起共鸣的评价性词汇、一个当你尖锐地评价自己时会使用的词来重复以上的方法,如,“糟糕”“差劲”“肥胖”“白痴”“失败者”“无能”等。

 

当你尝试以上方法之后,你会发现,你所大声说出的那个负面评价词会在30秒内变得毫无意义,然后,你会明白,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奇怪的声音、一种空气振动、一种嘴和舌头的运动。

 

当这些词(想法)从我们的脑海中蹦出来时,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仅仅当成某种符号或声音,不去理会。

 

要知道,只有当我们认同并相信这些想法时,它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

 

“随它去吧”

 

一旦我们意识到“想法只是符号,它并不真实”这一点时,就没有必要再紧紧抓住“想法”而不放了。

 

这就如同你在欣赏壮丽的日落时,只需安静地观察这令人惊叹的日落美景,去体验那份真实的感觉,而不必纠结于脑中涌现的想法。

 

因为和当下真实的日落相比,想法是不真实的。当你越来越陷入你的想法中,你就与当下的日落失去了连接。

 

不如放弃与“想法”的抗争,把负面想法看成:天空中飘动的云朵;风中飞舞的树叶;路过你家门前的汽车;街对面行走的人……

 

以一种“随它去吧”的心态,观察你的想法,允许它们顺其自然,来去自如。

 

接纳,而不是忍受

 

金庸的小说里有一种很厉害的神功叫作“吸星大法”,可是练这功的人功力越强,被反噬的风险就越大。

 

企图“控制想法同样也有被反噬的风险,你越是企图控制你的想法,就越可能被你的想法轻易控制。

 

举个例子,现在你尝试这样做:不要去想我说的物品,一秒也不可以。

 

不要想……冰激凌,不要想你最喜欢的那种口味,不要想你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吃了一口香甜的冰激凌,也不要去想它在你口中融化的感觉,你能做到吗?

 

这个练习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想法,越控制反而越会受其影响。

 

光是我们与想法拉开距离是不够的,还要以开放的态度去接纳这些想法,允许它们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存在,而不是与想法抗衡,企图控制想法。

 

① 什么是接纳?

 

很多人对”接纳“这个词存在误解,接纳并不是顺从、妥协、忍受,甚至是尝试喜欢。

 

接纳是允许我们的想法和感受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存在,不管它们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接纳是用开放的心理状态接触不想要的个人体验。

 

简单来说,接纳就是允许负面情绪存在,允许“痛苦”的感觉存在,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它。

 

举个例子,假设你家花园里长着一株你觉得长相很丑的植物,它的存在让你觉得破环了整个花园的美感,但是在不破坏整个花园的情况下,这株植物还无法铲除。

 

那你会如何看待它呢?

 

如果你把这棵植物视为“丑陋的杂草”,你厌恶它,并因为它的存在感到难过或愤怒,那么,你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去思考:如果你的美丽花园里没有它的存在,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你会害怕人们因为这株难看的杂草而评判你,害怕人们来你的花园看到这株草,你甚至想要离开这栋房子,以免看到这株“丑陋的杂草”。

 

于是,这株杂草变成了你的噩梦,影响着你的行为和生活。

 

但是,如果你仅仅把它看成生活中一个不幸的事实,认为它不过是常见植物的一种,不过是环境中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而不再将它看作令人厌恶的”丑陋杂草“,那么,它虽然还是长在你的花园,但你和它的关系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你不会再因为它而产生那么多负面情绪,不会再为它而纠结,不会再抗拒它的存在。

 

这株植物还是原来的植物,本身并没有改变,但你看待它的方式改变了,它对你来说,也就不再重要。

“丑陋的杂草”就好像我们的负面想法,前文我们提到,只要语言存在,思维存在,痛苦就会存在,它不会凭空消失,只会永远存在于大脑这座花园中。

 

但是,我们可以用开放的心态接纳它的存在,将它视为我们千千万万想法中的一个想法,而不再将它看成糟糕的、令人厌恶的杂草。

 

这样,尽管负面情绪依然存在,但它对我们的影响,就会减小很多。

 

② 接纳的目的是积极行动

 

要注意的是,接纳的目的不是忍受,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行动,帮助我们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意义。

 

这就好比登山,设想一下,你是一个登山爱好者,你疯狂地热爱登山这件事。有一天,你听说有一座山,山上景色壮观,旖旎,于是,你做好了准备,打算攀登这座山。

 

然而,当你开始攀登之后才发现,山的周围布满了沼泽,而你必须通过四周的沼泽才能实现登顶。那么,你所要做的,不是把想办法把沼泽填平,也不是站在沼泽面前呼天叫地。

 

而是要想方设法通过沼泽,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困在里面,你不能因为沼泽的出现,而忘记自己的最终目的,你通过沼泽是为了登山。

 

对于负面想法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接纳它,不是为了忍受它,不是为了把能量消耗在毫无意义的想法之中,被其所困;而是为了继续前进,继续行动,去攀登人生的高峰,去创造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

 

四.

结语

 

作家余华曾经说过:“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但我以为,比起“忍受”,“接纳”这个词能产生更加积极的意义。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不是来自于进攻,更不是来自于忍受,而是不断地接纳。

 

接纳我们无法控制的,并努力实现那些我们能够控制的。

 

不要因为一小株杂草而忘记了我们还拥有一整片美好的花园。

 

“思维”的枷锁中跳出来,投入生活吧,去接纳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用行动去创造丰富、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才不会让我们的人生留下遗憾。




文:Tomip!nk   (公众号:时间之果)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