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会不愿意改变目前糟糕的生活?

文:大千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bnupsychology

#家暴##抑郁##猝死##自杀#……


这几个月来看到了太多这样的关键词,全民参与讨论,全民声讨。


以至于不确定再有类似的消息上热搜时,我们还能不能记住新受害者的名字。


无论是最近的北大女生自杀事件,或是几起家暴风波,亦或是再往前一些的抑郁、自杀事件。


我们都能看到糟糕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夫妻关系、同事竞争关系、原生家庭关系…)是如何吞噬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美丽的生命。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


  • 为什么我们会在糟糕的关系里越陷越深?

  • 如何在一段糟糕的关系中保全自己?


我的生活糟糕,但它稳定。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混乱。


焦头烂额,可是看着公司电脑待办事项里,5条同时被列为“非常重要”的工作,不知从何下手。


心烦意乱,可能是微信里接连跳出的消息:


你怎么不回我微信?


你在干嘛?


给我回一个电话!


茫然若失,可能是突然打到自己脸上的一巴掌,脑袋里突然不知道应该想什么,只觉得天空灰暗下来的感觉…


“混乱的本质是无知和未知,是夜晚草丛中的沙沙作响、是你被深深背叛后体验到的绝望和恐惧、是世界坍塌后的样子,是梦想、事业和婚姻的终点;相比之下,秩序是已探索的领域,是稳定的关系,是人们戴上的社交面具、是今天的计划。”


这样看起来,混乱实在可怕,于是我们喜欢秩序,向往稳定的关系,追求一成不变的规律。


但有的时候,我们会以为当下拥有的就是秩序,误以为改变就会带来混乱,所以即使是一段糟糕的关系,即使每天都要被殴打一次,即使经常都要被侮辱,即使每天都在因为同一件事烦恼。


因为它们是当下确定的状态,我们也以为不改变就是最保险和稳定的应对方式。


于是我们以为,保证关系不破裂是最必须的,最安全的。


于是,即使我们有时候意识到了一些危险信号,我们也为了保护这段关系和这种虚假的秩序,开始妥协,让步,忍气吞声。


当你安排好惬意的周末,却收到同事的加班请求,你会不会高估一句拒绝带来的混乱,而畏惧说“我不想,我愿意”,于是把自己原有的安排搞得一团糟,把自己的喜好完全抛之脑后;


当你在社交平台表达自我却被很多人挖苦和讽刺的时候,你会不会高估“怼回去”或者说一句“爱谁谁”对自己形象的破坏力,而选择默默关闭手机,独自烦闷;


当你第一次被丈夫/妻子当做出气筒谩骂,甚至殴打的时候,你会不会担心向亲友寻求帮助会惹来闲话,犹豫报警是小题大做,而选择忍耐,原谅,当做自己无所谓;


当你感觉到自己在恋爱中并不快乐,每次聊天都很压抑甚至不愿意见到对方时,你会不会高估脱离一段并不快乐的关系带来的混乱,会畏惧对方的纠缠不清,于是决定咬牙承受对方的控制,羞辱……


畏惧混乱,不愿意走出一段糟糕的关系,并非因为当事人软弱,没有智慧,没有主见。


这本是我们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共有的属性,如果有谁说自己是这种糟糕秩序里的幸存者,能够无畏混乱,那我们在称赞他勇气的同时,他也要庆幸自己的运气——他足够幸运,没有进入一段糟糕到那么难以逃离的关系里。


我们为什么重复坠入深渊


“ 弗洛伊德把对过去的糟糕经历的重复称作“强迫性重复”:有时人们通过(强迫性重复)这样的方式来更好的理解过去,以获得掌控感,但也有的时候他们这样做只是迫不得已,或者已经丧失了摆脱这种重复的能力。”

无论是好的,诸如奋斗,自律,刻苦,或是坏的,例如被家暴,被侮辱,当人们每天重复的日常行为被自动化,成为稳定的习惯时,生活的复杂性就能减低,可预测性就能提高。


这种秩序感所营造的稳定的假象,会让我们丧失自我判断和能力和改变的勇气。


我们会慢慢的把被摧毁当做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秩序,对痛苦习惯化…


几起家暴风波过后,我们能了解到被家暴群体其实比想象中庞大,但很多受害者往往认为“被打没什么”“毕竟是一家人”,真正能够在第一次家暴之后离开对方,或者在几次严重的家暴之后报警的少之又少,即使在警察调查的过程中,受害者的心态也可能会在“不放过”和“算了吧”之间反复摇摆。


在一段被控制的关系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懂得按照对方的喜好去付出是“懂事儿”的,做出一定的牺牲是两个人磨合的过程中必须的,每个人都有偏激的一部分作为伴侣的我要懂得去理解和接纳。


慢慢的,为了成为一个“好”人,忽略了自己的痛苦,忘记首先我们应该照顾好的人,可能是自己。


这时候,我们为了继续维持关系的稳定,防止它的破裂,慢慢丢掉了自己:


和大多数人相比,我已经不“纯洁”了,我不够好…


和大多数人相比,我没有让自己在意的人感到满意,我太差劲了…


和大多数人相比,我的家庭不幸福,我并不是一个好的伴侣…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或者拒绝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便可能会选择与那些生活已经一团糟的人为伴”,这可能是人们放弃走出秩序,甚至放弃求救的原因。


就像北大女生自杀一事中女生到后来认为自己不值得更好的,也不会主动去尝试获得其他东西,甚至更好的对她来说反而是一种麻烦。


更无奈的是:


“人们年轻的时候既缺乏独立也缺少认知,因为还没来得及积累阅历与智慧,建立坚定的个人标准,所以只好和他人比较,被周遭环境影响。我们的内心产生了一个批评家,向来吵闹,不断谴责着我们。”


不想陷入痛苦,就不要高估混乱的可怕


虽然实在很难给出一些(1)(2)(3)的具体步骤,让我们能够在一段糟糕的关系里保全自己;


但借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的王芳老师曾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们了解人会被社会环境影响,甚至社会环境主导,并不是说我们就是多么差劲的生物,而是要在看到人身上的各种bug之后,学会去面对和改善自己。


当我们明白生而为人的我们可能会为了维护关系的稳定而在糟糕的关系里越陷越深时,要记得设置一个闹钟提醒自己:


  • 不要高估混乱的可怕,永远热爱普通但独一无二的自己。

当生活向前推进的时候,你会陷入暂时的混乱,这虽然会给你带来压力,但同时也会让你产生新的希望”。


被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迹,也意味着不再受到自己或者他人思维定式的围困,尽管每一次离开秩序,并不都代表凤凰涅槃,但如果不离开,不断地牺牲自己去适应已有(糟糕)秩序会做出的牺牲,这些不起眼的牺牲就会像病毒一样,慢慢的感染周遭的细胞、器官,然后将人吞灭,摧毁我们的自我。


如果还缺少一点勇气,也不妨伸出你的手,你要相信一定会有那么几双手愿意拉住你,带你走出来。

作者简介: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排版:小鲸鱼  梵辰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