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抑郁症好转了以后,有可能复发?

本文字数约:4277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01

抑郁症好转后,

有多大可能性会复发?

 

抑郁症能治好吗?治好之后,还会不会再次发作?这是很多患者、家属格外关注的问题。

 

可惜,如果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问精神科大夫,往往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一般而言,精神科大夫可能会这样回答:

 

在坚持系统化、规范化治疗的情况下,抑郁症是有可能实现临床治愈的,社会功能基本恢复到病前水平;

 

患者按照医嘱服药,不擅自减药、停药,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但不能完全杜绝再次复发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精神科大夫没法打包票,因为临床研究统计的数据摆在那里。

 

临床统计发现,大部分抑郁症患者经过专业化、规范化的治疗后,症状会缓解或显著减轻,达到临床治愈。可是,仍有大约15%的患者未能达到这个程度。

 

需注意,临床治愈是指经过临床的一系列治疗后,症状得以消失。但这不意味着患者不用吃药,更不意味着能变得跟患病前一样优秀。

 

另一方面,就是患者曾经达到临床治愈,也不代表不会复发。统计发现,抑郁症的复发率约为35%,首次抑郁发作缓解后约有50%患者不再复发。

 

可是,如果患者3次发作、未接受维持治疗的话,今后的复发风险几乎是100%。(数据来源于《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所以,国内外临床精神科形成了共识,抑郁症复发3次或3次以上的,建议患者长期服药,以降低复发风险。而这个“长期”,往往指的是终身服药。

 

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领头人、中科院院士陆林也曾公开表示: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脑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

 

如果光看上面的资料,很多患者、家属可能会非常绝望,“这不就意味着抑郁症没法彻底治愈,随时都有可能发作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大家不必过于悲观,以上观点只是精神病学/精神医学单一学科的观点。

 

而且,这个学科未找到抑郁症的确切病因,主要治疗手段只能治标,难以涉及根本,尤其是不够重视心理社会因素,自然难以从根源上“彻底治愈”抑郁症。

 

而且,以上数据只代表整体,不能代表某个个体。上周五我们曾分享了一个视频,讲述艾瑞克森曾用2个小时治好了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这对于很多精神科大夫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完全超出了他们认知边界。

 

就算艾瑞克森的催眠技术不可复制,可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规范服药、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再加上家人、朋友关注和支持,实现了停药,或者只服用低剂量药物,最终真正走向康复的患者也大有人在。

 

还有,我们在临床中接诊大量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当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找到症状背后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予以高效修复后,患者的抑郁症可快速缓解,然后快速减药、撤药。

 

我们还会对父母进行家庭治疗,帮助患者建立高效学习状态,引导他们塑造高逆商、规划人生等。经过系统化的干预后,这些患者也能真正走向康复,性格、能力、眼界都得到提升,将患病经历转化为人生财富。

 

所以,精神科临床统计数据只是一个参考,不能代表每一个患者。我们也不必“赌”孩子到底是会复发的那35%,还是幸运的65%。

 

因为,我们如果意识到并认可抑郁症的根源是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和不断的自我否定所致,那么就可以免于恐惧,从而加快康复。

 

至于涉及到“复发”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有哪些因素容易导致复发,背后的原因是啥,然后有意识地避开或理性科学应对,并积极地帮助患者修复症状背后的心理创伤。这能令患者真正地心身健康,走向康复。

 

以下分析常见的、容易导致抑郁症复发的3个因素。

 

02

这3个最易导致复发的因素要紧记

 

第一个,患者减药、停药后引起的复发。

 

其中,多数是患者擅自减药、停药。但有时候,就算是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减药,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出现。

 

大部分抑郁症患者经过精神科药物治疗后,其大脑的神经递质浓度、海马体体积和功能等都会得以调整,情绪症状有明显好转。

 

而人类的认知方式、思维内容与情绪的性质是一致的。当情绪好转后,其认知方式、思维内容也自动地调整为正性、积极,进入良性循环。

 

在这个阶段,很多家长感觉孩子“心放宽了”,对以前的一些人和事没那么耿耿于怀。甚至患者也有这种感觉,以为那些事真的过去了,心里真正放下了。

 

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患者所遭受的心理创伤并未得到有效修复,只是因为服药,负性情绪减少了,认知也更积极了。

 

如果患者减药、停药时情绪出现反弹,其认知方式、思维内容又可能变得负性,甚至灾难化思维,容易不断再想起过去遭受过的伤害,从而陷入低落、沮丧,再次出现抑郁发作。

 

那有部分抑郁症患者减药、停药时比较顺利,没有明显的复发过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往往是因为在其症状改善的同时,其症状背后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也得到了修复,或至少是部分修复。

 

比如他们的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向孩子真诚道歉,并且持续努力地改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这相当于自我家庭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孩子所遭受的心理创伤,十分有利于孩子病情的康复。

 

又比如,患者的父母,或者其信任认可的人,在患者情绪比较良好的时候,与其深入地探讨过以往的创伤事件,给予了充分的共情、倾听和积极引导。这相当于激活了创伤记忆,并进行记忆再巩固的过程,如果处理得当,也有助于修复心理创伤。

 

除此之外,如果患者在病情稳定期社会功能恢复得比较好,在学习、工作和社交中恢复了部分自信,遇到挫折时能得到家人、好友等人的共情、倾听和积极引导,这也有助于创伤的修复,建立积极、正确的认知。

 

这些积极、正确的认知建立多了,就能低效、或者逐渐覆盖过去消极、负性的认知,那么即使是减药停药,也不容易引发抑郁症复发了。

 

所以,换个角度说,就算患者服用的药没有改变剂量,可如果其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一直得不到修复,还经常被激活的话,患者也还是容易复发。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第二,失眠以及对失眠的不当处理,也容易引起复发。

 

很多患者明明病情好转,可一旦出现失眠就很容易再次出现抑郁发作。

 

还有不少患者及家长发现,在季节交替时期,比如冬春之际、秋冬之交等等,患者容易失眠,接着可能就是抑郁再次发作。

 

我们在上周的“睡眠日”文章里分析过,如果是严重、顽固、长期的失眠,其心理根源往往也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是偶发性的失眠,问题则轻微得多,可以通过及时的科学应对、积极调整心态来快速缓解。但是,如果患者意识不到这一点,一味地着急、焦虑,缺乏自我觉察,那就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比如,很多抑郁症患者偶尔出现失眠时,内心万分焦灼,有的担心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学习,有的担心是不是又要复发了,有一定容貌焦虑的可能还担心睡眠不足会长痘痘……

 

一旦他们陷入焦虑、烦躁,过去所遭受的心理创伤事件很容易浮现出来,也就是创伤被激活和强化,然后患者更加烦躁、难过,更加睡不着了,他们担心的问题更容易成真了。

 

因此,一旦患者失眠2天以上,很可能会出现情绪崩溃,导致抑郁症复发。

 

第三,患者遭受新的挫折、打击(即新的心理创伤事件),也容易导致复发。

 

很多抑郁症患者通过药物治疗,病情比较稳定并恢复一定社会功能后,会逐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

 

可患者在这个阶段还没有真正康复,心理创伤仍然存在,逆商仍不高,人际关系方面也可能还是比较敏感、多疑。如果此时又遭受了新的、较大的挫折、打击,这就相当于“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

 

而有些抑郁症患者一旦发现自己情绪波动了,他们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怀疑自己要复发了。有的家长也不懂得科学应对,开口就表达焦虑,“你是不是又复发了?”这更加强了心理暗示。

 

如果患者越想越糟糕,陷入灾难化思维,他们就真的可能复发,并且不理性地认为过去的治疗都白费了,变得更加绝望、沮丧,病情也会比之前更加严重。

 

03

家长这样做预防孩子复发,

走向真正康复

 

那么,父母该如何预防孩子的抑郁症复发呢?

 

首先,父母在了解抑郁症的真正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及不断的自我否定后,要深刻地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有意识地改善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

 

我们已多次强调过,这相当于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对孩子病情的康复极为有利。如果父母能发现过去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并真诚地道歉的话,能够一定程度上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

 

另外,如果孩子通过服用精神科药物后,效果还不错,这种状态是十分难得的,父母一定要抓紧时机,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者自我家庭治疗,帮助孩子修复深层面的心理创伤,才能令其真正康复,减少复发。

 

切勿以为孩子病情好转,就急着撤药,否则极容易引起病情反弹!

 

第二,在孩子病情好转、亲子关系明显改善的窗口期,父母要利用良性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及积极引导,帮助孩子正确应对人生中的挫折。

 

父母自己就要起到良好的示范,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平常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时,父母要学会先自我反省,勇于寻找并承认自己的不足。

 

父母以身作则之后,孩子在遇到矛盾、冲突时,父母再引导孩子也学会正确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不完全归咎于外界(全然地外归因),也不能都怪自己不好(全然地内归因),而是要看到有客观因素,但也要积极地面对自身的不足(理性的综合性归因),这样也不易形成心理创伤,也有利于孩子的提升。

 

父母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塑造出越挫越勇的性格,高逆商是预防抑郁症复发的关键因素。

 

每一次遇到挫折、难题时,父母和孩子一起去积极面对、想更多的解决办法。克服困难后,父母再和孩子一起复盘心理历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可以增强孩子以后解决难题的信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父母提前掌握睡眠知识、失眠的应对技巧,如果孩子偶尔失眠,父母及时给予积极引导。

 

对于还没有完全康复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必要时,可以借助镇静安眠药打破恶性循环。

 

很多父母对药物盲目抗拒,觉得吃镇静安眠药会上瘾、损害大脑。这种认知是不理性的,新一代镇静安眠药成瘾性和副作用都非常低,而且,持续失眠的危害要远远大于药物的副作用。这个时候选择服用药物,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最后,即便孩子的抑郁症真的复发了,父母也不要过于焦虑。

 

这时父母要有逆向思维,孩子之所以还会复发,证明还存在心理隐患,还有之前没有修复的深层面的心理创伤,这次复发正好暴露了问题。

 

若能抓住这次机会,解决孩子更深层面的心理问题,后续孩子能康复得更好、更彻底,这也是坏事变好事。

文:晴日心理何日辉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