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戒烟总是失败 – 可能是认知失调在作怪

背景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指出,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 26.6%,男性吸烟率更是高达50.5%;19.8%的吸烟者在过去12个月内尝试过戒烟,其中仅靠意志力来戒烟的失败率竟高达90%以上。

 

那到底是什么导致戒烟这么难呢?

 

由于吸烟是一个复杂的行为,不仅与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及文化信仰等外界因素有关,还与个体的特征、知识经验有关,尤其是跟戒烟者的内在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案例

 

不难发现广大烟民们在戒烟时都会遇到这样子的一个情境:


当朋友向你递来一支烟,是接呢还是不接呢?


可能第一次没有接,第二次也拒绝了,但是第三、第四次的时候就会接起来,


那这个时候你准备戒烟的态度和接烟的行为就不协调了,同时戒烟也就意味着失败了。

 

这是由于戒烟者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具体可以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

 

定义

 

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并常常伴随着紧张的心理和不安的情绪

 

比如“吃不着葡萄便说葡萄酸酸”的心理就是一种认知失调下的态度改变,因为内心“想吃”但实际“吃不到”,就会产生一种矛盾,为了减少这种矛盾便安慰自己说“葡萄是酸的”;


再如“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


“之前追了挺长时间的男孩子但一直没有成功,后来慢慢觉得也没有那么喜欢了”等等。

 

科普

 

理论是由费斯格提出的一种态度改变理论:

 

他认为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会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这种状态随着认知之间的失调程度的不断增长而加剧,这样便产生了想要减少或消除这种状态的动机,于是个体就会被驱动去减少它。

 

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公式:

 

失调程度=(失调的认知数量*认知的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的重要性)


并用“不充分合理化实验”解释了什么是认知失调,即为什么“得报酬少的人比得报酬多的人更喜欢枯燥无味的机械工作

 

实验

 

1959年费斯汀格和同事卡尔斯密斯进行了一次经典的认知失调实验:

 

让被试做一种极其枯燥无味的工作,然后要求做完以后告知别人这个工作是愉快、有趣的,并且会得到20美元和1美元两种不同的报酬,最后再回答他们对这项工作的看法。

 

20美元的被试会用这笔不小的酬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为自己之所以对别人说这项工作有趣是因为有明显的外部好处,这样说是值得的。

这样心口不一致所带来的失调感就削弱了所以,被试认为工作是单调乏味的

 

可是对1美元的被试来说,用这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就较困难。他们体验到了更多的认知失调,而为了减少这种失调的不舒适感,他们对原有的态度便做出重要的调整,即认为这项工作是有趣的。

 

因此,得报酬少的被试比得报酬多的被试更喜欢反复来回的机械工作

 

见解

 

再次返回到戒烟的情境中:戒烟者为了解除紧张减少这种失调便会使用以下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维持协调):

 

  • 改变认知:


使之与自己持有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

 

戒烟者认为吸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还未成定论,有的人吸了几十年烟也没有得过什么病,那些说是吸烟危害到健康的是因为他们的体质本来就不好,不一定是吸烟造成的,即使不吸烟也可能会危害到健康;


或者认为现在朋友递烟过来再不接的话会不给朋友面子,可能会被朋友看不起,被其他人嘲笑,甚至会失去这个朋友。

 

  • 改变行为:


使其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

 

戒烟者认为现在朋友的烟都递过来了,那就最后再吸一次,吸完这次以后再开始戒烟也不迟,就像是减肥一样的道理,每个天天喊着减肥的人都说过“吃完这顿再减”。

 

  •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戒烟者认为即使吸烟有害健康,但吸烟可以使自己身心愉快,减少压力,那也是值得的,会认为戒烟没有之前重要了,因此也就不戒了。

 

  • 增加新的认知:


使原来认知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

 

现在把烟接过来只是过一下嘴,跟朋友“意思”一下,实际并没有吸入肺中,那就相当于是没有吸,没有关系的。

 

  • 减少自身的选择性:


眼下自己只有把烟接过来,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或者认为自己的烟瘾太大已经无法戒除,必须要吸。

 

其他研究

 

费斯汀格之后的研究还发现:

 

与认知不一致的行为如果是由个体自由选择做出的,那失调所引起的心理压力就非常强烈,从而会引发态度的改变;反之若这一行为若是由外界的压力而被迫做出的,那态度就很难会改变;

 

还有,如果个体在认知中的卷入程度较低的话,则这种失调并不会引起心理的紧张和压力感,也就不会改变态度了。

 

再有,承诺了的态度或行为会引起失调,并且承诺的程度越大引起的失调也越大。

 

此外,美国历史学家德博拉·韦尔奇·拉森 (LarsenD.W.)提出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不同的个人对认知失调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

 

比如,不善于在思想上反省自己、喜欢实用主义地见机行事的人,往往对自己言行或思想的前后不一致并不介意,他们对认知失调的敏感性自然很低;反之,具有相反特点的人对认知失调的敏感性就较高。

 

第二,解决认知失调的方式因人而异。

 

现学现用

 

综上,我们可以应用认知失调理论,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和行为,从而达到戒烟的效果:

 

首先必须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想要戒烟,而不是屈服于外界的压力,使自己积极的投入其中;

 

并告知家人、亲戚自己要戒烟了,做出承诺,可以的话写出自己的每日戒烟历程;

 

其次改变现有的认知和行为以及认知的重要性。

 

  • “吸烟有害健康”,为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着想,一定要戒烟;

 

  • 真的好朋友不会强迫自己吸烟的,真的友谊也不会因为吸烟就消失;

 

  • 吸烟有害健康,即便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病,但自己也不能冒险,健康是重中之重。

 

然后增加新的认知和自身的选择性。

 

  • 没有吸入肺中的烟跟二手烟是一个道理,同样会有害于健康的;

 

  • 排除压力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吸烟还可以去跑步等;

 

当烟瘾发作时,及时的转移注意力,比如找不吸烟的朋友去聊天或者尝试去喝水、散步、听歌;

 

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奖惩机制。

 

最后希望本文可以为你的“戒烟大业”贡献一点绵薄之力,加油呀!

 

参考文献:
封寿炎.吸烟有害健康,但戒烟咋就那么难.光明日报/2021/6/1日/002
戒烟的方法与技巧.百度文库
乐国安.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认知失调.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赵萍.心理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
原创:赶路人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