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最近在读蒋方舟的一本书,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

“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自己。”


01

我突然想到了她是一个因为不自信而蜕变成功的女性。


这位天才少女,7岁开始写文章,9岁写出散文集。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一毕业就成为了著名杂志的副主编,俨然一副天选之人,这种女子生活应该会很好吧。


可也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却因为自己的不自信而无法和人建立亲密关系,把自己的地位在人际关系中放的特别低,一直做着讨好别人的举动。

蒋方舟在综艺节目里说出了自己“讨好型人格”下面一大群人嗤之以鼻,觉得在吹牛卖惨或者是讲故事,作为一个心理行业从事者我感觉得到她努力的压抑,扒开自己的过往。

在她的一段恋爱中,通话过程中男朋友 一直骂她,她道歉道了3个小时,但男朋友觉得她道歉不真诚,于是一直给她打电话,从谩骂到羞辱。“那时候觉得爱情很重要,他只是因为爱我。”


这句话从她口中说出来极其的讽刺,沉浸在感情里的人总喜欢给对方编好理由。


她看着连续不断的通话记录却不敢拒绝,她再难受也没有说出那句“我不喜欢你这样。”试想一下一个人疯狂给你打电话,轰炸你但你仍然没有勇气拒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讨好型人格。

蒋方舟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差劲,不够完美。对方一定不会喜欢她,她的自卑感造就了她的讨好型人格,尽管她的人生已经让大部分人羡慕。

“讨好型人格会委曲求变,委曲求全换来的只有变本加厉罢了。”   

刻意讨好换来的总归是得寸进尺。

不只是两性关系,蒋方舟和朋友相处也是不敢表露出自己的不满,还有自己的真实情绪,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而她终于也从那个不自信的自我之中蜕变出来,重新审视我自己的生活,让自己不再讨好他人,逐渐拥抱自信。

02

生活中的女孩子们,哪一个又不曾陷入到跟蒋方舟一样的不自信当中。

“我要是再漂亮一点,他会不会就更喜欢我了。”

“我很差劲,交不到什么朋友,活该孤独终老。”

“我怎么那么笨,这么简单的知识怎么一个也学不会。”

“我觉得我不行,这工作我做不到。”

那些千千万万个我不行,“我不好”“我不完美”其实都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不信任,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也不相信他人能够接纳真实的自己。


一旦我们产生了这种自我否定的念头时,伴随而生的便是许许多多的恐惧。

是我不够好,她才会讨厌我,所以我要是自己变成她喜欢的样子。

是我情商太低,她才对我不理不睬,所以我要迎合她的喜好随时回复。

大学老师曾说过,实际上讨好型人格这个名词并不准确,真正的名词应该是讨好者(people pleaser),please是使对方高兴,取悦的意思,讨好这个翻译也有些不准确。

那么讨好型人格有哪些特征呢?

追溯一下自己的童年,你会发觉自己的讨好型人格的产生。

上学的时候家长老师都告诉我们要遵守纪律,做一个讲礼貌的孩子,成绩必须要好,犯了错会被打会被惩罚,要对朋友好,不然的话你就会被孤立,你就不能让妈妈感到骄傲。

我的妈妈特别喜欢念叨别人家的孩子。


“你考试太差了,比聪聪差了好多,你看看你这么简单的题你肯定会做,你就是马虎。”这是我妈的常用话。


“他妈问你的成绩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笨的姑娘。”


“你看你这个分数,人家聪聪考的清华,你才600多分你让妈妈太失望了,我都不好意思出去说。”


“那你爱我吗?”这是我高考完后第一次鼓起勇气问我母亲,她说怎么可能不爱,我知道她爱我,也爱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我们。


我从小就怕成绩差,也不敢随便发脾气,特别怕犯错,生病了也不敢给家人讲,我从心底里觉得那样的自己不值得父母爱。

我表面上随和懂事,总是把谢谢、不好意思,很抱歉挂在嘴边,但是实际上的我呢?          

我总是能快速的察觉到父母的情绪。

经常牺牲自己的时间去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的情绪。

就算是网友问我借钱我不想借也会借,但我总害怕她不开心。

随波逐流,连大学志愿都要经过父母,觉得他们会开心。

03

蒋方舟说“如果你指望着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你,你也是讨好型人格。”

每个人都需要被爱,被关注,被接纳都会时不时做出一些讨人喜欢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之所以会像上瘾那样不断讨好别人,她的目的就是:想他讨好的对象,能给予他回报。


就是互惠原则,我给你5分你应该还我3分爱。

讨好者一般不会或不敢直接表达自己对别人的需求,他们用行动,付出来暗示别人,期待别人对他好,给予自己回报,这属于内心敏感的表现,发现别人的需求,所以就会认为别人也应该和自己一样察觉自己的需求,而抱着这种想法的讨好者都会受到伤害。

为什么你成了一个讨好者?

 

1.需要别人来肯定自己。


讨好者往往是空虚的,他们渴求别人的关注和赞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们的情绪、安全感和自尊都基于别人的认可。讨好者无法认可和欣赏自己,他们只能通过别人的正性评价来形成自认为良好的自我概念。


只有当他们被别人接受、被需要、被赞赏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值得。

 

2.没能充分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很多讨好者的童年都只感受到了有条件的爱。只有当我打扫卫生的时候妈妈才会夸我,如果我考试不在第一名,妈妈生气,会哭当我有自己的想法时,妈妈总说我吃的盐都比你走的路多,你要听妈妈的。


长此以往,为了得到妈妈的爱,规避责骂,我一直很,而意味着按照妈妈的要求行事。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转而去努力实现妈妈我的期望。


渐渐地,开始通过迎合别人来获得爱,同时也形成了错误信念:我是不可爱的(unloved),我不值得被人无条件的爱

 

根据调查讨好型人格里有百分之95的确诊了心理疾病,他们都试图去要爱,想要别人的回报,但等久了更多的是等来的伤害,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效应:

 

“我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就不能爱我。”

“我不值得被爱对吧。”

谁说你不值得了,你最值得了。


讨好型人格是心理问题,正确认识才能蜕变,你不需要去迎合啊!你本来就很好了,你不属于父母,你也不属于朋友——


你只属于你自己啊。

原创:北冰茶咧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