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恨”一个人还想挽回TA呢?

文:锦鲤儿
来源:知乎专栏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先恭喜你。

因为你能意识到自己的矛盾,这是件好事!

大多数人分手后,其实都会面临“爱恨同源”的问题(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但是许多人选择习惯性地进行归因。然后压抑自己内心爱或恨的感觉,进行自我暗示。


“我们总是不愿承认自己爱错了人。”

“更不愿承认自己离不开谁。”

但感情中的认知偏差,其实很多时候并不会让我们真的走出失恋阴霾,还有可能因为压抑太久,而爆发出完全相反的情绪。

所以很多分手后的人都会走向两种结局:

  1. 要么压抑住爱的感觉,遗憾终身。

  2. 要么压抑住恨的感觉,度日如年。

所以,我反而要恭喜你,你能感受并接纳自己的矛盾情绪,接下来我们只需要去彻底理解他们,那你往后的感情之路,都会顺利得多。

01

矛盾源


人对一件事物有矛盾心理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比如宁静在#乘风破浪的姐姐#刚开始录制的时候,就说了一句非常矛盾的话:

“我不喜欢跳舞,我抗拒跳舞,但是我又想跳舞。”

这句话逗笑了很多人,但其中的矛盾却值得深思。

她并非不喜欢跳舞,而是“恐惧”自己跳的不好,所以本能地排斥跳舞,跳舞会让她联想到尴尬、出丑、挫败。但同时,跳舞本身的致命魅力又在吸引她想要去尝试。

这种矛盾心理,放在爱情里也一样。

我们往往会在一段关系里,同时感受到兴奋、喜悦、舒适,和恐惧、不安、绝望。

而一个女生对前男友又爱又恨,一般两种情况。

  • 爱而不得,对一份感情的期望太高,与实际不符。

      主观情绪是:不甘心,矛盾根源是:无法得到对方的认同。


  • 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因对方的严重过错而分开,但仍有怀念。

      主观情绪是:不原谅,矛盾根源是:既定事实与价值观冲突。

下面我们分开讨论一下这两种情况:

1) 爱而不得


核心逻辑:我爱他——但是他不爱我了——感受到屈辱、不甘、自尊感遭受打击——把这些感受转变为对他的恨意,把原因归结于对方的选择和判断是错误的,他不值得我爱

曾经有一个来访者,跟我说想要挽回前夫。在跟我沟通的过程中,她说了十多次“我已经不爱他了,我对他没感情了,我只是为了孩子。”

但是在她的实际描述中,孩子和现实的部分很少,对前夫的一系列行为描述却很多,孩子似乎只是一个用来与前夫沟通的枢纽。真正的目的还是想跟前夫一起生活。

但是,当我尝试让她接纳自己的诉求时,她情绪变得很激动“我说了我不是要挽回他这个人!我只是为了孩子有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来访者,在长达9年的婚姻中,学会了一件事。“只要我不爱他,他就会来爱我。”因为每当她表达出“爱”的时候,对方给的反馈都是“逃避”,所以她开始隐藏自己的表达,希望因此来引起对方的关注。

这时候她的爱就没有得到释放,无法表达自己想与对方继续生活的意愿,于是把孩子当做了最好的借口。这就是爱而不得的矛盾。

这种情况下,我一般建议你接纳自己的正面情绪,即爱的部分要大于恨的部分。因为如果对方不爱你,不认同你,而你又有需求的情况下,完全是可以通过沟通和互相的提升来进行改变的。

如果只是因为对方不够爱你,你就对他反感和厌恶,这样的爱未免也太经不起考验了,不是吗?

2) 对方重大过错


核心逻辑:我很爱他——但是对方做错了一些事——我在意这件事对我的伤害——理智告诉我应该离开他——但是我离不开——矛盾痛苦

互联网时代,让很多问题变成了人人口诛笔伐的错误。比如出轨,人人讨伐出轨者,本意是想让出轨的现象能够得到消减。但何尝不也是对被出轨者的一种绑架?

“出轨只有0次和无数次!”

“你千万不能跟背叛过你的人继续在一起!”

“他会害了你!”

这些社会评价其实给许多女性一个极大的压力,好像我原谅了对方的出轨行为,我就是一个非常懦弱、胆怯、三观不正的人。于是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很多人强迫自己用理性战胜感性。不考虑两个人关系的实际情况,只考虑“我们这段关系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

我的另一个来访者,曾经就陷入过这种矛盾,她很爱她男友,俩人正在筹备婚礼,结果新婚前两个月,男友出轨了。

她不断跟我说:“我很爱他,但是没办法,如果我原谅了他,我不知道怎么面对我的父母。”

而事实上,她搞错了一件事。就是错把“两个人的关系”放到一个“道德评判标准”上去思考,而忽视了关系本身是否值得继续。

我们常常因为恐惧未来,而强迫自己做一些“对的事”,但其实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叫对,什么叫错。所以当我们的感受出现了矛盾的时候,请先考虑“我”,再考虑“我们”,最后才考虑“别人”。

毕竟生活是自己的,谁能确定,你离开这一个,下一个就一定会更幸福呢?

02

爱恨同源


为什么我们会对同一个人同时产生愤怒、仇恨、爱意、渴望?

因为爱,是人的情绪体验中最强烈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爱是我们对他人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唤起,当我们调动起爱的情绪,而突然失去了释放对象,就会因而感到强烈的绝望、空虚、悲伤、痛苦。


所以我们常常对同一个人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因为在对方的身上,同时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价值,和我们不喜欢的东西。


爱之深,责之切。两个人关系越紧密,爱和恨的感觉就会越强烈。如果关系较为疏远,爱和恨的感觉就会减淡。这也就是我们分手时间久了,关系疏远了,情绪浓度降低的原因。

恨意是一种调解情绪的心理机制

我们常说,因爱生恨。但我们不知道的是,适当的“恨”,其实对我们情绪的调整是有很大的好处。

就像我接到的咨询一样,有人说,一边经常梦到前任想复合,一边又觉得反感和恶心。这种负面的恨,往往是在对方身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或者受到伤害后,用恨的方式来攻击对方,从而让自己误以为自己不再爱了。


心理学上称之为“反向作用”:将意识不能接受的内容,放在潜意识里,并体现出相反的外显行为。

虽然说“恨”是负面情绪,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很需要通过这些情绪逇宣泄,帮助自己走出绝望困境。如果我们无法得到“爱”,却丧失了“恨”的能力,我们就会陷入一种消沉之中,这种消沉会更加使人走不出失恋阴影。而往往我们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恨的时候,也是我们开始治愈自己的时候。

所以一时的爱恨代表不了什么,一段关系能不能稳定持久的发展,重要的不是爱恨的情绪,而是俩人的价值匹配度是否一致。

03

感觉与价值


那么,当我们对一个人又爱又恨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

不盲目跟着当下的感觉,理性评估彼此的价值。

人在情绪浓度特别高的时候,容易丧失对一件事的客观判断力。

所以,当我们陷入矛盾情绪,不知该进还是该退的时候,先管理情绪,等情绪波动比较平缓的时候,再做一个价值评估和选择。这样得出的结果,往往是让彼此满意度最高的。

ACT情绪管理

第一步:感受情绪,接触情绪。当情绪上头的时候,先深呼吸,保持一个让自己舒适的肢体状态,更有利于思考。

第二步:全身心接纳情绪。尤其是当情绪出现矛盾点,爱与恨相悖时,不要去抵抗其中的一种,全盘接受。每一种情绪都事出有因,不必刻意对抗情绪。不要否定和反驳自己。

第三步:分解情绪。分辨哪些是情绪,哪些是事实。比如说对方想分手,是事实。而我对对方感到反感和厌恶,是情绪。

第四步:观察自我。前三步更多的是感受和认知,第四步开始得跳出自己的情绪去思考,我目前的情绪状态如何,我需要怎么办?

第五步:价值重建。思考自己目前的价值是什么?我能做些什么,才是更有价值的。与其纠结于我到底是爱你还是恨你,不如思考一下,我爱你和恨你,哪个价值更大。

第六步:承诺行动,当你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之后,接下来就是怎么做。拿出纸笔,或者在备忘录上列好计划,开始行动。

*六大价值评估

在感情中,我们常常只在意到了性价值和物质价值,而忽视了其他四大价值:时间价值、情绪价值、社交价值、情感价值。

但虽然每个人对价值的需求不同,但一般情况下,每种价值对人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你可以问一问自己这些问题,然后做出一个判断。

1)时间价值:

     你们在一起多久?
     你们在一起时他会给予你多少陪伴?

2)物质价值:

     对方的物质水平与你相匹配吗?

     以你们目前的经济能力,你会有安全感吗?

3) 性价值

      他的外貌让你感到满意和自豪吗?

      你对他还有激情和性冲动吗?

4) 社交价值

      他是一个有良好社交圈的人吗?

      他的社交价值会给你们未来的生活带来帮助吗?

5) 情绪价值

      遇到问题时,他有能力克制情绪,解决问题吗?
      他是如何面对你的情绪问题?

6) 情感价值
       他会让你感受到被爱和满足吗?

       他在感情中会给予你理解、认同、接纳吗?

这六个价值,没有正确答案,你需要自己去评判哪个价值更适合你。人无完人,没有人能把六个价值都做到完美,所以我建议你,如果你的各项价值水平都是普通或者偏高,就选择一个与你价值相匹配的。如果你的价值之间落差较大,就选择一个与你价值互补的。

通过情绪管理和价值匹配,你心理就会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这时候爱和恨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能否满足你的价值需求。

记住,爱情无对错,只要你需要的,就是对的。

如果你决定复合,就努力去消解你情绪中的恨意。

如果你决定转身离开,就接纳你们分手的事实,把注意力放到自我提升上去。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当你对一个人又爱又恨之时,他是否具有唯一性。

如果你对每个人的情绪唤起能力都很强,那你更需要做的是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如果你只对他有强烈的爱和恨,也许他就是你的唯一答案,好好珍惜,别留遗憾。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锦鲤儿,心理动力学派———心理与情感咨询师。经历较多,有点唠叨。能感同身受,也有很多“避坑指南” 。希望能写点对你有用的。本文转载自知乎专栏,知乎个人主页:https://www.zhihu.com/people/jian-lu-44-4。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