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明明在做自己,却越做越不快乐?

 1.


《读者文摘》杂志刊登过一期笑话:

一位老太太在家听广播,听到新闻说:「有一辆轿车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

老太太听了,想到先生现在应该正在高速公路上,赶紧打他的手机,提醒他小心。

老先生在话筒中愤懑地说:「岂只一辆轿车,最少有几十辆轿车逆向行驶。」

2.


有次我在路上骑单车,也遇到类似的事。

一位老太太逆向朝我骑过来,她见我没有闪避,对我咆哮:「你没看到我吗!」

我跟她说:「妳违规逆向行驶,怎么还想着要我让妳呢?」

老太太见我态度强硬,绕开我继续逆向前行。我想劝她骑到右边去,一回头就看到她差点撞上一辆电动车。

你说,是我和电动车骑士要跟老太太过去不去吗?

但从老太太的口吻,好像别人都该让着她。不让她,是别人不对。

在咨询中,经常会听到来谈者对生活的不满。

有一种不满,叫做「世界跟我对着干」。

但我们要怎么确定,世界真的跟我们对着干呢?

这里考验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如何安身于世的观点。

从存在心理治疗的观点,人体验到的「原初自由」,是我们还是婴儿期,躺在母亲怀里吸吮母亲乳房的经验。

那时的我们是世界的主宰,我们对自由的初步认识和我们的「需求」连结。

原初自由来自我们对世界的误解,进而拥有一种不符合客观真实的自由感。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在与世界的碰撞与母亲的「不」中,逐渐对客观世界有更完整的认识。

刚开始,我们可能会失落,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即使是与我们最亲近的母亲,和我们之间也存在永恒的间隙。

无论我们从情人、朋友,哪怕是我们自己成为父母的体验中,我们能短暂得到慰藉,获得某种类似原初自由的感受,我们也将理智的认识到,那份永远安全温暖而满足的乳房体验,不可能重来。

然而,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入场券,正是以打破原初自由的幻想为代价。

和「需求」相对,我们成长,进而实现自我的动力,不是需求,而是「欲望」。

3.


需求和欲望皆在我们的人性之中,但两者的作用和型态不同。

在需求中,人是被动的,就像一个人因为性的需求,他找个人做爱,这种做爱就像饿了吃饭,是从一种消极的状态恢复过来。

真正的满足,人必须通过欲望,欲望是主动的,朝向我们希望实现的理想,有着我们对目标的心愿。我们盼望,我们行动,我们实现。

需求永远是一种修补,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状态。

这并不是说,需求是不好的。但如果一个人仅仅等待需求推动自己,那么他的人生很可能是空白而苍凉的。

回想一下,当你饿极了,你会想吃东西,这时的你往往有什么吃什么。你不大会为健康、美味那些因素去思考,你只想填补饥饿。如果情况紧急,你进食的样子非但不文雅,也许还像草原上的走兽。

当我们把人生的动力交由需求来推动,我们的脚步会无比沉重,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自己的方向。


如果我们用这种态度面对婚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我们可能处处都露出饥不择食的一面。即使得到一点满足,那份满足也不会让我们多开心,因为我们只是从饥饿的不适中纾解,就像刚从病痛中缓过来。

4.


「做自己」好像已经是个人成长的人生准则,现实中却有些人越做越不快乐,越做产生越多自我怀疑。毕竟那些不适的感觉很真实。更何况,否认自己的感受,这可不像做自己的人该干的事。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从前面的论述,你得试着问自己两件事:

第一、你对自己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一致吗?


第二、你的动力来自何处?需求,还是欲望?

如果你说你对自己认识很深,但对世界认识不多。或者你说你对世界认识很多,但对自己认识不多。两者都突显你和世界的关系不够和谐。

我们处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绝对客观的世界,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永远存在不可知的部份。

就像我们目前还没有制造出治疗AIDS的药物,又好比你读了一门专业,同时又有许多门专业是你不知道的。

另一个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这个理解并不是纯然主观的,而是我们「对客观界的诠释」。

我们通过这个诠释来生活,比如逆向的老太太,她并不是对客观世界一无所知,她知道自己在逆向。只是在她的诠释中,逆向无所谓。逆向对他人造成危险的重要性,比不上别人撞到她所带来的重要性。

因此当我指出她逆向的事实,我的诠释就和她的诠释产生碰撞,她理解了我所诠释的世界,但她没有接受,而是选择继续遵行她自己的诠释,她绕开我,继续逆向。

请问:「老太太在做自己吗?」

看起来似乎是的,她对世界有客观认识,也有主观诠释。她并不是不得不逆向,而是为了方便或其他个人理由,是主动性的,属于欲望。

但老太太快乐吗?

至少当我不顺从她的时候,她不快乐。

5.


是的!做自己不一定会快乐。


如果你要的只是「我快乐」,同时又想无时无刻做自己,你等于在妄想。

因为这如同你在要求,要求客观世界顺从你的诠释,要地球按照你的意思转,要别人按照你的意思活。

但这是不可能的。

就像我们不可能回到原初自由,回到我们以为能永远吸吮母亲乳房的状态。

当你努力做自己,你却觉得不快乐。首先,请接受这是正常的,并不是你出了问题,不够努力。

有些「做自己,却不快乐的人」,他们的不快乐在于他们对「做自己」抱持误解,以为做自己就肯定会快乐。

接着,你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一下,你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正不正确。

你在逆向行驶吗?

逆向行驶不见得是错的,至少这个对错不该轻易由他人来论断。

但如果你对客观世界的诠释,对客观世界的情况有很大的落差,那么你很可能在客观世界受伤。

有些人当了第三者,他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禁忌,但也知道他要的是什么。他知道在道德上、法律上要负起哪些责任。那么快乐与痛苦,那都是他要承担的,并且可能他也甘愿承担。

然而,如果一个人当了第三者,却认为自己的行为肯定不会伤害他人,他对客观世界的诠释,或许就需要咨询师去提醒他,帮助他对自己和世界有更清晰的觉察。

但咨询师不会帮来谈者下决定,来谈者要为自己下决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这里又引出某些人「做自己,却不快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根本没有再做自己,他们只是口头上做自己,行为上却要求身边的人配合他。


就像一个人说要进谷歌工作,他实现想法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是要其他人都别申请谷歌。当其他人申请谷歌,他就觉得这些人在妨碍他做自己。

他不快乐,在于他把自己快乐与否的权柄交在其他人手上,其他人满足他的意愿,他就快乐;其他人不满足他的意愿,他就不快乐。

这样叫做自己吗?显然不是。他分不清需求和欲望,他沉浸在感受之中,就像离开乳房就哭泣的婴儿,还未做好离开母亲乳房的准备。

总的来说,做自己而不快乐是常态,这是人生于世的常理。


同时,考验我们是不是在做自己,要看我们处在哪个成长时期的心态。如果你处在原初自由的状态,你的行动主要被需求从后推动,而不是依循欲望前拉。

那么你不快乐的机率大的多,因为你的快乐有太多需要他人实现的元素,你没有能力要他人服从你,于是你生气、怪罪、难受、困惑。

你只能这么做,因为你离不开他们,否则你可以做得更多。你限制了你自己,却误以为这就是在做自己。



文:高浩容  (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著有《烦恼心理学》、《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等书。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公众号:高浩容的小酒馆)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