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有“想要”的冲动 ,却很难有喜欢的感觉?

文:Susan Kuang
来源:微信公众号: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
原文标题:为什么你总有“想要”的冲动 ,却很难有“喜欢”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过很多类似这样的经历:以为自己喜欢某个事物,但是得到了或者尝试了之后,就会感觉到自己似乎并没有那么喜欢,并没有那么想要。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们总有各种各样“想要”的冲动,却很少能够体会到那种发自内心“喜欢”的感觉?


原因就在于,“想要”和“喜欢”其实是两码事,它们不仅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不同,背后所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和大脑机制也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将带你认识一下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大脑机制。


这些知识的了解不仅能帮助你建立起有关“想要”和“喜欢”的正确认知,也能帮助你更好地进行自我规划,找到真正喜欢一件事情的感觉,并创造一个更为平衡的生活。

一个大脑,两个世界

我们先来说说“想要的大脑机制。这个机制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多巴胺。


一说到多巴胺,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快乐。但实际上多巴胺和快乐感受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多巴胺的作用并不是让我们感到快乐,而是预测奖赏并产生想要的欲望,进而促使我们为追求奖赏采取行动 换而言之, 多巴胺并不是“快乐分子”,而是“欲望分子”。

快乐感受的产生则是由大脑中完全不同的化学分子负责,这些分子包括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等等,它们才是所谓的“快乐分子”。我们对于某个事物是否会产生喜欢的感觉,完全由这些“快乐分子”决定——只有当大脑分泌了这些快乐分子的时候,我们才会体验到快乐的感受,并因此感到喜欢。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们的大脑要对想要和喜欢进行区分,还得专门有两个不同的机制来负责呢?

关于这个问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佩蒂格鲁给出了非常合理的解释。约翰·佩蒂格鲁发现,大脑将外部世界分为两个独立的区域来管理,即“近体的”和“远体的”。

近体空间包括手臂可及的地方,在这个范围内的事物,我们可以随时用手控制。从一米之外到天涯海角,都属于远体空间。


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近体空间的事物是可以在当下体验的这种体验是即时的,当我们触摸、品尝,和体验某物时,我们会得到即刻体会到满足感和愉悦感。


而远体空间与未来相关,因为得到远体空间的东西需要努力、需要花时间,且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做计划。

人类心智如此设计,让大脑以这种方式区分事物是有一定道理的:


它用一个体系来处理你拥有的,用另一个体系来处理你没有的我们生活中的每个部分都是有这两个系统协同运作的

当你向下看时,你就看向了近体空间,此时大脑被处理当下体验的化学物质支配着。但当大脑处理远体空间时,就会由与预期和可能性相关的多巴胺来掌管。那些远处的东西,即你没有的东西,不能被使用和消耗,你只能去渴望。

多巴胺会瞄准那些对我们生存有重要意义的东西,让我们去努力获得,而一旦获得,多巴胺的任务就完成了,这些东西就会进入近体空间,交给当下分子来处理。


当预测和现实发生偏差时

大脑这样的设计听上去非常合理:多巴胺帮助我们预测快乐,促使我们为之努力,把想象中的美好变成现实。当想象成为现实之后,它们就变成了可以在当下感知和体验的事物,让我们感到快乐。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代表着最理想的人生状态:能够充满热情地不断向前努力,把一个个“想要”变成现实,在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真实的快乐,对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十分喜欢。

然而,这种状态并不容易达到,因为想象和现实之间常常会出现偏差,也就是当想象变成现实的时候,比如当我们真的去做某件事情,或者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体会到自己所期待的快乐感受,没有特别喜欢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需要对多巴胺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了。 

前面我们提到说,多巴胺的作用是预测奖赏。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完整,多巴胺不仅能够预测奖赏,还能根据奖赏预测误差(也就是预测奖赏与真实奖赏之间的偏差),对期待进行调整。

比方说,假如你得到的奖赏超出预期,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快乐感,那么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在那一瞬间增加,你便会因为这种惊喜而感到十分兴奋,兴趣也会随之增加。


相反,如果得到的奖赏低于预期,也就是你没有得到想要的快乐,那么此时多巴胺的分泌就会降到正常水平之下,你就会因此感到很失落。 

在真实的世界里,这样的偏差经常出现,因为大脑对于奖赏的预测是不准的,而且它会常常高估我们从中可以获得的快乐。 


一般来说,我们之所以想要做某件事情,无非就是想从中得到这两种类型的奖赏:一种是外部奖赏,也就是被他人接纳、认可和羡慕的快乐,另一种则是内部奖赏,也就是在做的过程中因为进步、突破挑战或者达成目标而产生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如果你渴望的是被他人认可所带来的自我价值感,那么你会发现这样的快乐不仅难以获得(这不是你自己可以掌控的),即便是得到了,你能感受到的快乐也很短暂,甚至还会伴随着一种隐性的焦虑感,因为你会害怕自己无法维持。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你从寻求外在认可中所获得的快乐永远都会低于你的预期——你以为得到了就会很快乐,但实际上,你得到的只是短暂的放松,焦虑感依然还在


尽管这种焦虑会推动你努力追求下一次的被认可,但你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感到快乐,不会有真正喜欢的感觉。 


相比之下,胜任感和成就感是更值得追求的,它们不仅能够给你带来自豪和满足感,还能提升你的内在掌控感,因为目标的达成和挑战的突破会让你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这种能力属于你自己,你不需要担心会失去。

此外,对于胜任感的追求还可以促使你不断自我精进,因为当你突破了一个挑战之后,你会很自然地寻求更难一些的挑战。而且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你永远可以找到新的挑战,可以获得新的成长和进步。

可问题在于,尽管这种自我成长的感受十分美好,但它不是轻松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承受相应的痛苦,比如走出舒适区的痛苦,挫败的痛苦等等。这些痛苦是我们在追求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 

如果你把成就感的获得想得过于轻松和简单,那么遭遇困难时,你当下的体验和预期之间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这种偏差就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降到正常水平之下,于是你就会感到失落和沮丧,大脑也会随之调低“想要”的渴望。 


假如下一次依然没有体会到想要的成就感,那么你“想要”的渴望便会进一步下降,兴趣就会逐渐消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事情我们一开始还挺有兴趣,觉得自己会喜欢,但是尝试了一段时间之后兴趣就会消失,就不再想去做了。 

由此可见,合理的期待对于消除偏差,维持“想要”的渴望十分关键只要“想要”的渴望还在,你就会继续行动,只要能够保持行动,不断尝试和努力,那么你总会有所突破和进步,并产生胜任感和成就感。这样的快乐体验多了之后,你自然就会越来越喜欢这件事情。


相反,如果你头脑中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又缺乏自我调节和突破困难的能力,只想要成就的快乐,不愿意承受努力的痛苦,不愿意面对可能的失败和挫折,那么我敢肯定,你永远也没法找到那种真正喜欢做某件事情的感觉。

多巴胺与自我激励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能够明白,为什么经常无法将一件事情坚持下去,以及为什么到现在还没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怎样突破这种困境,如何保持“想要”的渴望,确保自己在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所期待的快乐,并最终找到那种“真正喜欢某件事情”的感觉。 

我认为,关键得做到这两点:一方面你得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学会调整预期,让它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把困难和挫折看做成长的一部分,做好承受痛苦的心理准备。


另一方面,你还需要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激励,也就是,在遭遇挫折和感到沮丧的时候能够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说到自我激励的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再次提到多巴胺,因为多巴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前面提到,多巴胺的主要作用是预测奖赏,让你产生“想要”的欲望,进而促使你去行动。然而,仅仅是“想要”很少能让你得到任何东西。你还必须弄清楚它是否真的值得拥有,以及如何才能获得它。 

为此,我们的大脑非常聪明地发展出了一条互补的多巴胺回路,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哪些东西值得拥有更多,制定相应的计划,并在行动过程中抑制不相关的冲突。 

也就是说,大脑中处理未来的系统包含了两条多巴胺回路,一条负责产生欲望,我们称它为“多巴胺欲望回路”,另一条则负责计算和规划,我们称它为“多巴胺控制回路”。 

简单解释一下这两条回路。 

“欲望回路”始于大脑中一个在进化上早就存在的区域,位于大脑深处,被称为腹侧被盖区。这一区域富含多巴胺,它是多巴胺两个主要的产生区域之一。像大多数脑细胞一样,生长在那里的细胞长着长长的尾巴,穿过大脑到达伏隔核。这些长尾巴的细胞被激活时,会将多巴胺释放到伏隔核中,让我们产生做某事的动力。

“控制回路”涉及到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这个区域进化得比较晚,但它的出现给了我们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我们了提供理解、分析周围世界的工具,让我们能够将自己投射到更为遥远的未来,对未来可能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合理决策,然后精心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案。 

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控制回路,我们才有能力超越眼前的诱惑,驱使自己克服复杂情况、逆境、情绪和痛苦,朝着想要的未来不断迈进。 

大脑的这两条多巴胺回路相辅相成。欲望回路给我们提供动力和能量,但是它却是原始和冲动的,控制回路则可以利用理性来对抗不合理的冲动,通过清醒的思考和规划将能量用在有益的地方。 

再说回到自我激励的问题。

通常来说,在遭遇挫折,感到沮丧时,我们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直面困难,继续保持行动。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渴望:对当下舒适感和轻松感的渴望, 以及对目标实现的渴望。

如果我们交给自己的原始大脑去选择,它一定会选择当下的轻松和舒适,因为原始大脑是感性和冲动的,缺乏远见,它更在意眼前的利益。

为了让自己选择继续行动,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多巴胺控制回路,动用前额叶皮层的想象功能,超越当下去想象更长远的未来,想象目标达成之后的美好和快乐。


只有当我们对目标实现的渴望,超越了对当下舒适感的渴望时,我们才会愿意直面困难,选择继续努力

如果我们无法激起内心对目标实现的渴望,大脑就不会释放多巴胺。没有多巴胺,控制回路的各种功能,比如思考分析能力、创造力,学习能力、自控力,以及规划能力等等,都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发挥。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不仅无力对抗内心想要逃避痛苦的冲动,也无法创造性地找到突破困难的办法。 

我发现,大多数人在遭遇困难时所做的事情却是完全相反的:不是去关注想要的目标,以及想象目标实现之后的快乐,而是去思考各种害怕的结果,比如失败,以及对自己的否定等等。

当你的关注点放在这些消极的事物上时,大脑释放的就不是多巴胺了,而是大量的压力激素。这些激素的释放会让你感到焦虑和紧张,于是你就会因为想要摆脱这些负面情绪,更加想要逃避。 

因此,想要学会自我激励,我们就得有意识地引导自己去关注想要的结果,以及那些能够给自己力量感的有关未来的想象,然后思考如何去实现,而不要去想象那些让自己感到害怕和焦虑的事情。


创造更为平衡的生活


最后,我还想说说,如何在当下和未来之间保持平衡。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我们的大脑有两个系统,一个处理近体空间,也就是我们有的,一个处理远体空间,也就是我们还没有的。


大脑之所以有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我们有能力兼顾当下和未来,既能够享受当下,又能为更好的未来不断努力。

然而,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的这两个系统似乎出现了明显的失衡,处理远体空间的系统变得越来越发达,每个人都太过于关注未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了追求“更多”“更大”“更好”上,却越来越不懂得享受当下

我们总以为拥有更多才会更幸福,但说实话,一个人若是没有享受当下的能力,那么拥有再多也很难有真正的幸福感,因为幸福感必须来源于当下真实的美好感受,它依靠的是完全不同的大脑系统。


为了找回生活的平衡感,不再仅仅是为未来而活,我们就得有意识地训练大脑的另一个系统,培养享受当下的能力。

如何去培养呢?分享几个实用的建议:

第一,正念练习和感恩练习。这两个练习都能够把我们的关注点从未来拉回到当下。

正念练习训练的就是对当下体验的关注——如何带着接纳和开放的心态,充分与当下的感受和体验进行接触。持续的正念练习不仅会提升你专注当下的能力,也能提升你对当下体验的感知力。


感恩练习则会让你更多关注自己此时已经拥有的,以及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美好,并为此感到快乐和满足。

第二,用游戏化思维管理目标。学会把大目标拆分成难度适中的小目标和小任务,然后像在游戏中打怪兽一样,全力以赴去搞定当前的小任务上,完成之后给予自己肯定,然后再去关注下一个小任务。这样我们就能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持续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三,培养一项运动类或艺术类的兴趣爱好,比如健身、舞蹈、绘画、书法、乐器、声乐、摄影等等。这些活动本身就能够给人带来积极的体验和感受,你在学习过程中也能获得进步和成长的快乐。

第四,给自己一些留白的时间,做些让自己感到放松和滋养的事情,比如阅读、散步、接触大自然、听音乐,做饭,和朋友家人享受美食等等,从中获得一种在“生活”的感觉。

—阅读推荐—


如果你想要对多巴胺有更多了解,推荐你读读《贪婪的多巴胺》这本书。这是我最近读到的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来自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


作者简介:Susan Kuang,畅销书作者、心理学研究者、CTB人生教练,专注于认知和情绪调节、目标管理,以及高效能思维和行为习惯,希望帮更多人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因此蓬勃绽放。本文转载自公众号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