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庙会式”婚礼经久不衰是有理由的

这个词仿佛是与“鸡汤文”同时出现的,关于“仪式感到底重不重要?”“我们是否需要仪式感?”,已经讨论了太多太多,大家对于仪式感有着不同的定义:

 

工作狂说,每天清晨的一杯咖啡就是仪式感;

猫奴说,沐浴更衣后再撸猫就是仪式感;

恋爱中的女孩说,节日里的礼物就是仪式感;

游戏玩家说,关掉其他所有的软件再开始游戏就是仪式感;

 

 


仪式感到底是什么?

 

我们不妨听听心理学界是怎么理解它的。

 

对于“仪式”一词,在2003年第一版《心理学大辞典》中,它被界定为一个或者一系列规范化或习俗化的行为,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人际交往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在他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到,“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者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

 

不同学者对于仪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仪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表达,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实践。

 

广义的仪式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传统节日里的风俗礼节,婚礼葬礼生日宴等等都是仪式。

 

仪式的参与者,对于仪式的内心感受,就可以归结为一般意义上的仪式感”,即主体的心理契合着仪式的象征意义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仪式感并不是一种是单一的感觉,而是多种感受的复合体,敬畏感、自律感、责任感、归属感、正义感、道德感等等感觉可以在一场仪式中共存。

 

但,并非所有的仪式都会产生积极的仪式感,当参与者不认同仪式时,则会产生消极的仪式感。

 

我们曾经在参与某些集体活动时,都有过同样消极倦怠的感受吧!


 

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

 

他们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他们被随机分成两部分,12个人充当警察的角色,另外12个充当”囚犯”。

 

模拟场景和真实的监狱类似,“囚犯”们被关在“监狱”后不能自由地行动,只能在走廊放风,多个人住在一个小隔间中,每个人的名字被一个编号替代

 

充当“看守”的志愿者们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的事情。

 

这个实验只进行了几天,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就都被深深卷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不管是虐待者还是受虐者,甚至于主持实验的教授也被卷入其中,成了维持监狱秩序的“法官”。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们如果认识到了环境条件需要他们作出重大改变,他们就能够迅速地变换自己的角色,表现出与要求角色一致的行为方式。

 

所以,仪式就是一场复杂的“角色扮演游戏”。

 

在进入婚姻时,仅仅增加一个小红本可能无法完全让二人体会到其中身份的转变。

 

而两家人在一起协商策划婚礼、宴请宾客、公开承诺宣示,由此营造出来的环境气氛才能让一对新人感受到这个此前未有过的的新身份。

 

这也是中国“庙会式”婚礼被大家诟病的同时又能够长久地存在下去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角色扮演游戏”,因为有文化传承作为背景的铺垫,参与者一旦认同该文化的核心,还会更快地进入角色扮演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认为:社会规范是某一特定群体所特有,并为这一群体所认可的行为模式。

 

群体成员受模仿、顺从、暗示等因素影响,形成群体规范,然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参与者的个人行为及人格的发展。

 

在很多年之前,大众还没有“单身节”这个概念,11月11日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受电商的影响,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这一天都成了固定的全民购物狂欢节,如果这一天不在网站上下单一两件商品,仿佛会觉得自己错过了几个亿。

 

这就是群体规范的力量,也是某些文化习俗能够延续至今的一个心理学原因。

 

仪式中还包含着情绪感染的作用,它属于一种群体内部的情绪同质化体验,它使仪式参与者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从而完成从个体向群体的转变。

 

我们经常会在某些仪式上看见主角们热泪盈眶,或在升旗仪式上感受到一股无法名状的爱国热情。

 

这些,都是意识上的情绪感染在起作用

 

 

仪式的参与者遵循着群体规范的同时,感受着环境带来的情绪感染,在整个过程中转变了自己的人生角色,这或许就是仪式的作用。

 

那么,我们在追求仪式感时,到底在追求什么?

 

追求归属感。仪式的参与者们自觉地将自己归属于所参加的仪式团体,自觉地以仪式中的方式进行活动,自觉地维护团体中的利益关系。比如宗教团体中的一些仪式,能让人获得被包容的安全感。

 

追求认同感。仪式会将有共同爱好、共同价值追求的群体集聚起来,他们通常对一些事件保持着类似的情感倾向,人们能够在这样的群体中获得认可与支持,这一点与上面的归属感有些类似。

 

追求支持感。现实生活中,人们独处时与在群体中时的行为表现上通常会有差别。

 

独处时不做的事,在群体的氛围和情境下就有可能去做。这是由于归属感和认同感会让个人把群体当成是自己强大的后盾,更有信心和勇气去挑战困境。

 

无论是追求“表面功夫”的仪式,还是追求“简约才是真理”的实用主义,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如果你要问我哪一种选择最好,我会说“开心比较重要”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