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11连胜夺冠,38年了,为什么赢得总是她们?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女排赢了!“升国旗,奏国歌”

2019年9月29日,中国女排在女排世界杯上,连斩十一国,夺得了第五次世界冠军,中国女排的荣耀历史再度刷上了新高度。

每一个中国人,此刻都骄傲得颤栗。

每一个中国女人,此刻都自豪得五体投地。

得知女排得胜的好消息时,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刻,我身为女人,真是太荣耀了。

女排姑娘的阵营里,有出生在普通家庭的朱婷,2013年加入国家队时,她瘦骨伶仃,“铁榔头”郎平教练于心不忍,偷偷带蛋白粉给她喝;

也有书香门第的惠若琪,衣食无忧的生长环境并没有让她恃宠而娇,锻炼的时候,一样咬碎牙往死里吃苦。

这群不俗的女人汇聚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坚持不懈,点击积累,这才有了今天巨大的爆发力。

可能你会很好奇:女排为什么能连连得胜?是郎平教练的有效指导,还是女排姑娘们的坚持努力?

我认为,两个因素都有。

但最关键的,还是女排强大的反脆弱性。

你听过九头蛇的故事吗?

这个巨大的怪物有九个脑袋,无数个勇士挑战它,可砍掉它一个脑袋,又会长出两个脑袋,勇士们前仆后继失败了,九头蛇一如既往屹立不倒。

反脆弱性,就是“砍掉一个头,长出两个头”的强大能量。

经济学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第一次提出“反脆弱性”这个概念。

他发现,当股市出现波动时,有的人很快被打垮,有的人却能够从波动中得到更大的收益。

纳西姆认为,“反脆弱性”概念的发明者,是以“悲观主义”闻名的尼采。

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这句话和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像人的骨头遭遇骨折之后,会变得更加坚韧。

人体内的反脆弱性也会人在遭遇危机时出现,使人在压力、混乱和挫折中受益,变得更加坚强。

有人说:看女排打球,就像在做心理辅导,因为她们不但拼,而且总是赢,这给人带来极大的“励志”作用,任何鸡汤书都无法媲美。

作为旁观者的我深感骄傲之余,也情不自禁思考起一个问题:

如何能够像女排姑娘那样,拥有强大的反脆弱性,不但拼,而且总是赢?

纳西姆在《反脆弱性》这本书中,提出了三点能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的做法:

1. 敢于挑战不致命的僵局

女排世界杯一场关键比赛里,中国队和荷兰队背水一战,士气低迷,就在关键时刻,朱婷打出一记好球,然后发出一声怒吼,振聋发聩,惊呆了女排姑娘们。

对朱婷来说,那记好球夺下一分。

对女排姑娘们来说,那声怒吼却激起了她们的斗志,接下来的比赛,她们再也没有让荷兰队得分。

这群身经百战的姑娘们被眼前的僵局震住了,朱婷的怒吼又让她们惊醒:

哪怕手腕断了、身体残了,我也能继续打下去,僵局怕什么?你敢来,我就敢拼。

2.一流的行动力

真正具有成长思维的人,都在不断的行动着,女排姑娘们整日徘徊在训练和比赛之间,生活不可谓不艰苦,可正是这种主动接受的艰苦,使她们的反脆弱性得到提高。

郎平仍是女排主将的时候,有人做过统计,她的扣球命中率近50%,这意味着她每打出两个球,就能帮中国队赢回一分。

诀窍是什么?就是打得多。郎平的单场比赛扣杀96次,是其他队员的两倍。

要想得到比别人更好的成绩,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多,这个朴素的道理随着女排获胜,又被挖了出来。

3.杠铃策略

所谓杠铃策略,就是摒弃模棱两可的中间路线,选择两个极端:

要么狠,要么稳,没有中间选项。

两个截然不同的极端,会组成一种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具有反脆弱性。

一如女排开局丢了一个球,随后势如破竹的反击,打得对手毫无招架力:

要么随它去,要么击垮他,永不停留于口头攻击。

杠铃策略能减少不利事件带来的痛苦,同时确保获得潜在收益。

比如:做一些疯狂的事情,砸坏球场、大声怒吼、在小事上摒弃理智,在更大的决策上保持理智。每一个女排姑娘,都在凭直觉使用杠铃策略。

如今,女排精神已经成了每个中国人都乐于讨论的话题,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郎平的诠释是:

“永远不放弃,追求每一分。

包括今天也和大家讲不去想结果,就是认真地打好每一分。

特别是到关键的时候,要敢出手!

我们队员技术还不是最好,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作风、用团队相互弥补,在比赛当中能够画一个圆。”

赢了这届比赛,还有下一届,郎平认为,无论自己是否继续带队,女排精神都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如同星星之火,代代相传。

女排的反脆弱性,也在感染着每个中国人,激励着我们更强、更坚韧。

女排,好样的!

-END-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排版:小鲸鱼 soon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