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难的事是做自己,可最幸福的事也是能做自己

豆瓣上有一个热门讨论:“不考虑收入和面子,你最想从事什么工作?”

帖子下面,有一些人已经在做着自己心中向往的工作,而更多的人对现有的工作是不满意的,无法离开的原因也正如这个问题中所说的,收入和面子。

这个社会对于“成功”、“幸福”这类概念是有一些条条框框的标准的,如果符合了这些标准,我们会特别有“面子”。

我们大多数人为了这个“面子”,从事着一份薪水不错、体面的但是却不怎么喜欢的工作,找一个可以过日子却没什么爱情的伴侣结婚,然后如父母所愿生了孩子。过上了有房有车、有儿有女、有体面工作的体面人生。

但是在某些时刻,我们会想,往后的人生就是这样子了吗?也许内心会闪过一丝惶恐、一点遗憾、一些悲伤。符合世俗的标准会让我们感到安全,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们追求内心所向的勇气。

打个比方,我们很多女性会努力去做世人眼中的好女儿、好媳妇、好妈妈,却独独忘了做自己。

记得工作室的好多位来访者,都是孩子刚上了幼儿园的“空巢妈妈”,因为突然感到空虚和迷茫来咨询。

原先这些妈妈每天忙里忙外,一心围着孩子转,有事可做。孩子一上幼儿园,瞬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我的一位好友,开了一家绘画机构,每天忙碌却也乐在其中。但是因为长时间投入工作,就被家人指责不顾家不爱孩子,前些天她说想放弃这份事业,因为她忍受不了这种指责和内心对孩子的愧疚了。

这世上,最难的事是做自己。一种是找不到自己,还有一种是无法坚守自己。

豆瓣红人、理财专家水湄物语在其新书《懂选择的女人更幸福》中就说,对于女性来说,选择是更困难的。因为大多数女性在选择面前容易退缩、容易自我怀疑、容易一时妥协,而没办法真正跟随自己的内心,做出真正忠于自己的选择。

其实,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跟随世俗的标准,比较安全,也比较容易。而忠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则意味着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知道想要什么之后,也许还要承受外在的眼光和压力去坚持住。

能做到前者的人为数不多,而能做到后者的更是寥寥无几。水湄物语是其中一个,并且她以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世上最难的事是做自己,可最幸福的事,也是能做自己。

什么是真正的做自己


一位朋友从小被父母管束较多,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违背了父母的意思,偷偷改填了一个离家最远的学校,离父母期望相差最远的专业。

等多年以后,这位朋友却在一次酒后说:“当时改了志愿有一时很爽的感觉,可是真的到了那个学校,学了那个专业,才发现自己也并没有很快乐”。

还有一位朋友,到了适婚年龄,因为无法忍受家人不断地介绍相亲对象,就放话自己绝不和相亲对象结婚。此后家人便不敢再介绍了。

这位朋友尽管内心对婚姻渴望,但因为交际圈本身比较窄,几年过去也遇不上合适的人。因为当时说过不和相亲对象结婚的话,也拉不下脸,就这么拖着。

事实上,当初家人介绍的相亲对象中不乏一些不错的人选,因为朋友厌恶这种被安排的感觉,就无形中拒绝了很多的可能性。

我们很多人对做自己可能有一个误解,就是跟父母或者一些权威、世俗的看法反着来就是做自己了。

事实上呢,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其实还是深受这些权威的影响。逆来顺受不是做自己的表现,叛逆也仍然不是做自己的表现。

抛开权威的影响,也许我们做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完全与他们相反的,只是当初的做法完全是为了反抗而反抗。

事实上,无论是毕业就结婚生子还是秉持不婚主义,无论是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还是去外企或者创业,只要这是你想要的生活,那就完全没问题。

真正地做自己是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独立地不受旁人的干扰,不受社会压力的影响,去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如何从现实出发去做自己


很多人说无法在现有的工作中找到意义,也体会不到快乐。但是真的转行或者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事,又会担心没有了稳定的保障而把自己逼入绝境。

所以,理想就常常停留在想的阶段,不敢迈出行动的那一步。那么在这样现实的条件下,如何去行动起来呢?

1、思维模式的转变

很多人看到网络上的红人写了一篇文章实现了多少变现,或者看某个主播唱唱跳跳月入几万,又或者某人四处旅游就把钱挣了。心想,哇,我也好喜欢这个工作,可是我这里不行、那里不够,肯定做不到啊!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持有这样的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完全取决于先天的条件。这样的人最常想的就是我没那种天赋,我没那种命。

与之相反的,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练习得到提高的,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效的。

所以,固定型思维模式通常局限了各种其他的可能性,因为这种思维的人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而成长型思维则能帮助我们拓宽更多的可能性,做好心理上的建设工作,勇敢踏出第一步。

2、稳步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

水湄物语在书中举了一个SanDisk(闪迪公司)的例子,这家公司发明了闪存卡,虽然这个产品很牛,但是没有人买。所以他们就从其他的地方赚钱来养活公司,终于在三四年后得到了IBM公司的一笔大单,慢慢地就变成了一家很牛的公司。

人和企业一样都是需要生存的,当我们没办法养活自己的时候,梦想就无从谈起。

一口气吃不成一个大胖子,也不要一下子做翻天覆地的改变,那需要我们付出极高的心力。

我们在追求喜欢的事业前,可以先评估一下假如转换工作后,暂时挣不了钱,是否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支撑。假如这个基础不够,不必着急辞职。可以在工作时间之外,先发展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逐步积累。

当我们做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时,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做这个事了,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有选择的,看你愿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另外,当我们要去转换工作的时候,可能会面临薪酬上的缩水。很多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敢离开自己从事多年的职业,因为会觉得很可惜,也无法接受自己拿和应届生差不多的薪水。

这里其实成长型思维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薪酬缩水只是暂时的,如果你真正愿意付出努力,迟早能拿到匹配的薪水。

还有一种转换职业可能会面临因为毫无经验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找一些业余的兼职工作,免费实习工作,降薪加入公司等一些手段去达成目标。

水湄物语说:“除非是你真正热爱的工作,否则它只是你养活自己的手段而已。”

追求自己喜欢的事,必然会付出一些代价,而以上的这些方式都可以使我们以尽量小的代价去找到自己热爱的事,并全身心地投入。

学会允许自己的“无用”需求


我们都希望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活出属于自己的意义。那种为了热爱的事业,去全力以赴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允许自己的一些“无用”需求。

这个无用是相对于效率来说的,因为当我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的时候,就往往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很追求效率,希望把时间都用在学习、成长一些有用的事上。

比如一位朋友是自由撰稿人,有时候不想写了就会想发发呆,看看肥皂剧,但是心里会觉得有一种负疚感,觉得是浪费了时间。其实这种负疚感就是没有去接纳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而产生的副产品。

人是需要调适的,当我们的内心涌现出一些感受、一些渴望的时候,是需要我们去看见并满足它的。这样才不会长期累积而最终造成失衡,很多创业者的过劳死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这种调适引起的。

何为有用,何为无用,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不过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倾向于有效率才是有用。

但是人生真的如此吗?

多问几次,其实就未必了。我们的人生,并不需要一直那么有效率。

偶尔,想发呆就发一会儿呆,想看肥皂剧就看一会儿,想玩游戏就玩一会儿,当你去满足内心这些偶尔闪出的渴望时,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有能量了。当然沉迷不在此探讨范围内,如果是沉迷,可能要看看自己的自控力问题了。

偶尔让自己休息,做一些无用的事,真的没什么大不了。允许自己,才会更爱自己,而爱自己会让世上的一切都变得可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自我实现,并不一定要拥有多大的成就,而是追寻了内心的声音,独立自主地选择了自己想走的路,并坚持下去,去克服这过程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困难,体验一次又一次的成就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我想这就是幸福吧!

文:萧潇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