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唯一问卷”:如何用“相信”来点亮孩子的未来?

01

最近一份神奇的“世上唯一问卷”的短视频走红网络,我的很多学员家长看了后都感动落泪,甚至泣不成声,坦言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向出了大问题而不自知,通过这部短视频的启示,很多家长都表示要改变思路学会用相信去照亮孩子的未来。



什么样的问卷能够让千万家长感动落泪?


为什么家长们看完视频能够有如此深刻的领悟,并愿意做出巨大的改变呢?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这部神奇的短剧——

这部以实验性手法拍摄的「世上唯一的问卷」,首先在全台湾引起轰动,然而迅速蹿红网络,引发热议。


导演是金马奖得主黄嘉俊,并采取实镜采访的方式,打开家长心房,一起探讨敏感但又艰难的华人亲子之间的“相信”和“尊重”的课题。(你也可以回答一下下面的问卷哦)



从心理学的角度,不得不叹服导演的心理学功力,很多问题都问到了关键。

  • 是不是你对你的孩子也很凶?

  • 是不是你帮孩子做得太多、太好,以至于孩子都没有了自己去探索以及尝试的空间?

  • 孩子追星,你是不是在担心他控制不好,影响学业?

  • 你是不是觉得孩子成绩不好,很不光彩,会骂孩子?

  • 是不是觉得花了很多钱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学不好会很生气?

  • 你的孩子会觉得你了解他吗?

  • 你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你信任的吗?


影片探讨了直击每个中国家长灵魂的拷问,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你是敞开心胸、对孩子充分陪伴与信任?或是重蹈父母的教育方式?


「世上唯一的问卷」透过采访一群事先不知情的受访者,以世代教育大调查为题,邀请影片中受访者跟着一道道题目,回到学生时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是否那些「不可以」、「不允许」、「不被信任」的创伤体验历历在目?而反思现在,家长们是否正用一样的方式与自己的孩子相处?


镜头里的家长在填写这份问卷后,也获得意外的答案,提醒他们在成为大人之后,却忘了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世上唯一的问卷」还运用影片中每对亲子的互动,道出每位家长内心深处曾经不喜欢却正在对孩子要求的事情,也引起多数家长省思及热烈讨论:


「印象最深刻的赞美那一段好感动~正向被关心、被信任的感受是可以陪伴孩子一辈子的!」「好棒的影片,好让当父母的我们省思」、「看完真的觉得要好好检讨自己」。



我有个学员家长看完后直接哭了,因为她这几天正和自己的大儿子闹别扭,她觉得孩子不够尊重她,一直对孩子爱搭不理的,期待孩子来道歉。


但是,看了影片,她突然意识到她其实是在重演以前母亲对待她的方式,而那些经历其实给她留下过很深的创伤,让她一直缺乏自信。可是她却不自觉地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她突然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需要道歉的原来是她!


这也是我一定要为这部短片写一篇文章的原因,因为它就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们华人家长内心太多的误区与执念。


02

为什么尊重与相信在现代亲子互动中如此重要呢?


1. 传统的儒家文化很容易让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而忘记了尊重孩子的边界和独立思想。


这几年我一直在做家庭的和解和非暴力沟通引导工作,很多学员既是子女,也是孩子父母,他们在谈起自己的经历的时候,和短片中的父母如出一辙。 


当被提问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时,他们会很直接的说起小时候被父母情感控制和忽视的各种经历,觉得受伤,也认为这些缺乏尊重的经历让他们心里很不舒服,觉得如果当时父母给自己更多的信任与鼓励,可能自己的人生会有很大的不同。


但问题是,当说起今天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他们会强调自己是为了孩子好,自己是一片真心,并且他们就是希望孩子能够不辜负这样的好条件,能够比自己发展的更好,何况,其他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高——与当初他们的父母的理由如出一辙。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集体无意识?这与我们的儒家文化中强调父母子女之间的尊卑关系和过于强调父母的主导性有关。


不少家长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希望孩子来完成自己未竟的梦想,却完全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需要,导致了很多悲剧。



2. 华人文化习惯于严苛的批评打压式教育,家长害怕孩子过于张扬而遭遇挫折,却未曾想到这样的打压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创伤。


我们华人的教育方式喜欢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其实是句谎言。


因为对自己太过严苛的话,其实我们是很难对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宽容的,因为我们的内在模式决定了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待家人。


如果我们内在已经有了一个严苛的父母和弱小的孩子,当我们面对比我们弱小的孩子时,就很容易把内在小孩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后去扮演那个严苛的父母,即使自己明明受过被严苛管制的伤,但是还是禁不住“一旦熬成婆,便把媳来整”的戏码。



3. 华人家长容易为孩子过度牺牲,却形成“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情感绑架,最后让亲子在相爱相杀的纠缠关系中都越陷越深。


华人家长很容易陶醉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下完全放弃自我。“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但是一定不能放松孩子的教育,你是一点都不能松懈。”


并且有些家长甚至会把自己人生失败的责任推到孩子身上,“就是因为你,我才只能忍受你爸爸的折磨”或者“都是因为照顾你,我的事业都放弃了”……


这是多大的责任?!简直是孩子不堪承受之重。然而“我都是为了你”的口号背后其实是密不透风的控制和情绪勒索,他们会情不自禁的盯住孩子,“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为什么就不能体谅我的苦心?”心里却很可能在嘀咕:“你真的配得上我的付出吗?”


这样的纠缠关系造就了无数的悲剧,也让很多家庭陷入到亲子关系不断紧张和纠缠的轮回之中。


03

那如何才能跳脱出这种相爱相杀的亲子纠缠,用尊重与相信来点亮孩子未来呢?


根据我的咨询经验,给家长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学会肯定与欣赏。


其实整个短片最打动人的部分恰恰是最后一个部分,那些孩子写给父母的悄悄话,那些曾经点亮过他们生命瞬间的鼓励和赞美。


妈妈,谢谢你照顾我这十二年,还记得你在我英语演讲前,给我肯定,让我有自信。


ps:希望将来可以出国留学。



爸爸,你曾经在我小学的时候,说我很会骑自行车,这让我以后也很爱骑自行车。我希望这是我一个很重要的兴趣。


爸爸,我永远记得在剧团演戏的时候,你给我的鼓励,因为这样我会继续努力,去面对我喜欢的舞台。



妈妈,我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得很好,你说“很棒,下次继续努力”,这句话给了我对数学的信心,也希望往数学的科目上发展。


正是这些肯定与欣赏让孩子确信父母是爱他们的,也让他们有力量在镜头面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这部片子里的父母已经算相当开明和有反思能力的父母了)


而更重要的是,根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内心对未来是否有信心会决定我们选择怎样的未来。


这份信心是父母用正面的肯定与欣赏铺就的,因为孩子最初的反馈完全来自父母,当他感受到父母是真正喜欢和欣赏他的,那份“我足够好,我值得被爱”的信念就会深藏在心中,成为照亮他勇敢面对未来挑战的一束光。


二是学会尊重与边界。


关于如何尊重孩子边界的问题我写过好几篇文章,但核心还是两句话,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人所不欲,勿施于己”。


这部短片中的父母恰恰是没有做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明自己童年时候不喜欢的事情,却无意识的对孩子再做一遍,还自认为是为了孩子好。


但好在当孩子真实的袒露自己的心声后,父母还是幡然醒悟,也真正看见了孩子的感受与需要。


其实,孩子对于父母的真诚的歉意是完全能够感受出来的,即使父母因为惯性偶尔越界了,只要能够及时向孩子致以歉意,能够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其实孩子完全能够谅解。


但父母真的要培养有力量有边界感的孩子,其实后一句话更重要。那就是“人所不欲勿施于己”,父母也学会爱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不需要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人生,你们活得开心快乐,充满力量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和礼物。每一代人都活出自己的精彩,那么下一代人才不需要背负对上一代沉重的亏欠感负重前行。


所以,我会建议我的学员父母,当你觉得需要勉强付出的时候,你可以坦诚的说出来,明确的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和需要。


但是请记住,不要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而是明白你需要对你自己的感受百分百负责,你可以选择不做,但不要做了再来抱怨,这是最糟糕的做法。


三是学会相信与放手。


“相信”永远是中国式父母最难的一课,但也是最重要的一课。


正如视频中一位爸爸说的,如果当时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多一点相信,可能自己人生就会实现更多的可能。很多成年学员到我这里咨询,其实真正寻找的无非是“相信”,那份他们童年经历中缺失的珍贵信任。


“只要心存相信,奇迹就会出现。这句话并不是一句鸡汤,而是完全符合积极心理学的原理的。


心理学中有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孩子如果能够被赋予相信的力量,即使没有明确的表示,仅仅是老师眼神和表情中无意中流露的信任,都足以让这些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发生质的飞跃。更不用说,当父母能够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对于孩子的信任了。


几乎所有伟人的传记中都会提到他们人生的“恩宠时刻”,那就是被某个他们特别信任的前辈或者老师赋予相信的力量,他们真的开始相信自己是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的,或者他们真的可以去挑战在别人眼中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的人生从此被点燃,他们最后也真正实现了传奇的人生。


所以,请学会相信你的孩子,你今天的相信会变成明天他们对自己的相信,成为他们生命中不灭的灯塔,让他们勇敢的朝着内心的梦想探索。


你准备好了根据这份神奇问卷,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属于你们自己独特的“相信”计划了吗?


文:陈历杰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