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丨如何理解和预防青少年自杀

2019年4月,一则视频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一位17岁的高中生从车上突然跳下,紧随其后的母亲试图抓住他,未能成功,最终男孩当场死亡。

今年6月6日,山西某高校的大二学生因补考作弊被抓,在出考场后不久,跳楼自杀。

根据英国杂志《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在全球排名第一。根据北医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的青少年死于自杀,自杀已然成为青少年的首要死因。

当青少年尝试自杀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试图避免精神上的崩溃:“因为我将遭受崩溃和精神上的灭亡,所以我要杀死自己”,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尚能自控的情况下,自杀成了他们采取全能控制行动的最后机会。虽然他们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控制权还在自己手上。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例子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自杀的心理:一个人摔倒了,TA可能会给自己的解释是我不是被摔倒的,我没有那么蠢,我是自己故意这么做的,这样一来就成了她维持全能控制感的方式和途径。类似的,那些遭受痛苦的青少年,与其被这些痛苦所湮灭,倒不如自己湮灭了自己。


当然,青少年在自杀前的心理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想要结束生命,一方面却想要获得帮助。几乎在所有青少年自杀以前,都会因这样的矛盾和痛苦的心理,跟身边的亲朋好友发出求救信号。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寻求的不是真正的结束生命,而是结束当前严重的痛苦。


因此,作为家长来说,识别出青少年自杀风险的信号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目前我们没有办法准确找到与自杀的相关特征,但是当我们把青少年的关系、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因素考虑进来的时候,以及孩子出现以下的情况时,家长需要对此保持警惕:

1. 威胁要伤害或杀死自己,或谈论想要伤害或杀死自己,或开始谈论死亡时:在这个时候家长要认真对待,尤其是当孩子有了一个特别明确的行动计划;

2. 无望:当一个青少年觉得当前的生活被困住,毫无价值,无法改变时,自杀就开始成为他们一个可行的选择;

3. 感到愤怒或失控愤怒或寻求报仇;

4. 不计后果地行事或从事危险的活动,而这会青少年感到更痛苦和获得更低的自我价值感,这也助长了他们绝望的感觉;

5. 感觉生活被困住,没有其他的出路;

6. 封闭自我,远离家人、朋友和社会:有报告显示,那些企图自杀的青少年,他们缺乏社会联系,感觉孤独,没有归属感;

7. 焦躁不安,难以入睡或者嗜睡;

8. 情绪波动剧烈;

9. 常感觉生活没有意义或寻找不到生活的动力和目标。

青少年自杀是一个复杂而痛苦的问题,但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努力,向青少年及时伸出援手,从而预防他们的自杀风险,成功地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

1. 多关心和陪伴孩子:比如说向你的孩子询问他们在学校和日常生活当中的情感状况,问问他们在学校是否过得开心,跟朋友相处的如何,以及跟你的孩子做一些户外的活动,而非仅仅是关注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业成绩和表现。

2. 父母的交谈:父母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身体负责。首先,作为父母就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自身做好榜样作用,教会孩子如何以健康的方式来管控情绪。

对于青少年来说,对悲痛或愤怒的情绪视而不见,不去讨论他们,只会损害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信任和联系。

父母需要做的是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在他们身边,而且不害怕和他们一起面对他们的感觉,当你们准备好面对这部分困境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

不过父母要注意:在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不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父母需要让孩子确信,当孩子开口说话的时候,父母愿意真诚地倾听,想要理解孩子们的世界,重点是要对他们的事情有兴趣,这能够为身处困境的孩子寻求他人的帮助打下基础。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好的问题,尤其是开放式问题很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他们当前的困境,也可以帮助他们看到那些令他们深感沮丧的选择。

比如:当你想不到任何办法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困难时,你会怎么做?或者“当你感觉到难过的时候,你会找谁倾诉?”等等。当然,比如说当孩子遇到校园霸凌的时候,也是父母需要介入,能够为他们的孩子挺身而出。

3. 安全保障:如果你认为青少年目前的状况迫在眉睫,请立即带他们去到医疗诊所,进行专业的帮助。同时,父母在这过程当中,也需要确保他们无法获得危险物品。如果孩子目前没有立即的执行计划,首要的步骤是让他们得到专业的帮助,从而稳定情绪。

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可能会担心自己会违背对于孩子的信任,但当前重要的是采取措施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其次才是建立信任关系。此外,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获得心理援助:


北京热线:010-82951332      

上海热线:021-12320-5

甘肃热线:0931-4638858     

福建热线:0592-5395159

广东热线:020-81899120      

浙江热线:0571-85029595

江苏热线:0512-65791001   

吉林热线:0431-89685000

湖南热线:4001619995

文:张自强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