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盲从, 活出自己的样子 | 心理词条

# 壹心人6活动文章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一个人想做一套新西服,于是就将旧西服拿给裁缝照着做。几天之后,新西服做好了。这个裁缝的手艺很好,仿制得几乎完全一样。


可翻到后面,那人却发现一个地方有被挖掉以后又重新补上的痕迹,他感到很疑惑,就问裁缝这么做的原因,裁缝答道:“我这全是照你的样式去做的啊!”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旧西服后面有一块补丁。

 

看见别人玩短视频、配音、写作赚钱了,就热情地搞起来,结果耽误了工作还没做出成效;

 

看见别人恋爱、结婚、生娃了,就急慌忙四地去相亲,恨不得马上把自己嫁出去;

 

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弹钢琴样样红,父母自动开启了鸡娃的焦虑模式;

 ……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做一个“跟随者”,盲目跟风,走得太快,以至于都忘记了为何要出发。

 

这种现象,叫做“毛毛虫效应”。

毛毛虫效应的由来

 

法国心理学专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松针。

 

他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地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最终绕圈七天七夜,集体气绝身亡。

 

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虽然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人也是从众的高等动物,一旦思维定势形成,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我家小区两边各有一个冷饮店,经常会看到要么A店生意火爆,要么B店生意火爆,很少见两家冷饮店生意都火爆的情况。这就是因为顾客在消费之前,会看一看哪个店的人比较多,习惯性地跟风所致。

 

毛毛虫效应具体有五种表现

 

1.埋头拉车式


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往往形容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规划最经典的莫过于高速公路的收费员们,随着AI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取消人工收费,实现全ETC车道,面临失业风险,临时抱佛脚可就要命了。


2.盲目崇拜式


新的开学季,大学新生开心报到,家长们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总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好,效仿人家的养育方式和学习模式,这无异于按着马头,强制它喝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绚烂精彩的人生。 


3.理论迷信式


“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理论性迷信。比如某哈佛女孩、清华才子著书分享学习经验、成才心得,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需要辩证性地借鉴学习参考,不能照单全收。 


4.墨守成规式


多少家庭一直在延续着同样的模式,“你爷爷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只愿意相信自己的经验。遇到问题时,过于固执己见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5.惧怕风险式


不敢创新,怕出错、怕担风险。像极了小学生做算术题,老师教的方法一用到底,不去思考是否还有更简便快捷的方法。社会上随大流的人多了去了天塌砸大家的保守思想不可取

 

毛毛虫效应的运用

 

无论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犯毛毛虫似的错误,“跟随者”习惯是可怕的,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被试者10人,其中9人是心理学家的助手,另外一个是真正的被测试者。

 

心理学家在黑板上先画了ABC三条长短不一的线段,然后又画了一条X线段,X明显是跟B一样长的。

 

心理学家问:“请问X线段跟ABC中哪条一样长?”

 

其他9个人抢着回答:“A。”那个被测试者没说话。

 

心理学家又问了一遍:“刚刚好像有人没有回答,我再问一遍,X线段跟ABC哪条线段一样长?”

 

其他9个人又异口同声地回答:“A。”

 

心理学家问被测试者:“我好像没听到你回答。你觉得X跟哪条线段一样长呢?”

 

被测试者有些不确定地说:“应该是A吧。”

 

X线段明明跟B一样长,可因为其他9个人选择了A,被测试者也跟着选了A,这就是从众心理。

 

从众,让我们忘记了自己本来想要的是什么,只会跟随大多数,沦为众人中的一员,如上述实验中的被测试者,忘了自己的判断,甚至最终放弃了立场。

 

就像最近总是不让父母们省心的某圈,简直是事故高发地带,多少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因为盲从,失了定力、没了底线,沦为充满物欲横流社会下的牺牲品。

 

盲目追崇带来的社会恶果,有人失德,更有人失心。毛毛虫首尾相连转圈圈直至身亡,“脑残”这个词,真的太有画面感!

 

固有的思路和方法具有相对的成熟性和稳定性,有积极的一面,可以沿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更快解决问题。

 

但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容易使人盲目运用特定的经验和习惯的方法,费时、费力还影响问题的解决。长期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思考问题,容易使人厌倦,更麻痹人的创造能力,影响潜能的发挥。

 

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多,快得让我们有些招架不住。张泉灵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这个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在当前这个高速变化发展的时代,解决任何问题都不能够禁锢于过去的僵化模式,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摆脱自己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不再因循前人的足迹,而是另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蹊径,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带来的教育启示

 

双减”政策的出台、史上最严《防沉迷》的重拳出击,让众多家长拍案叫绝,这不单减轻了孩子的学业负担,使他们重获金色童年、享受烂漫青春,还减轻了家长们的焦虑,从此可以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与此同时,父母所面临的新课题也随之而来。

 

新形势之下的教育大环境,家长们又该如何与时俱进,从自身做起,承担起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使命呢?

 

孔夫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他独有的天赋来到各个家庭中的,我们形容孩子是天使 ,可父母的功利心、拔苗助长总是层出不穷,在折断天使的翅膀。

 

他们或是钢琴巨子,小时候却因不愿练琴,被爸爸逼到服毒、跳楼,差点要了性命。或是歌坛天后,却因处理不好与妈妈的关系,长期抑郁、作死叛逆。或是北大才子,偏要通过惨无人道的弑母来证明自己的高智商。

 

今年的奥运会已结束,有多少家长,又会因为“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跳水冠军全红婵,给娃儿们安排了各种特长班。

 

现实社会中,有很多盲从的家长和荒谬的教育言论,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让很多家庭成为因循守旧、盲目跟风的牺牲品。

 

爱默生有这样一句名言,“模仿等于自杀”。


我们要追求的是加以创新的模仿,是有自己独立思考和思想体现的模仿。

 

父母自认为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只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起点就已是胜出者。

 

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徒增烦恼、盛产焦虑,家长们不如好好欣赏自家孩子,既收获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又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在不断成长和进步,家长也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这样才能同频、共振。两点建议送给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的父母们:

 

1.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爱的最高境界:不要“期望”TA好,只要对TA好;

 

曾记得他们还是小婴儿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他们,只因为是他们。

 

家长要懂得欣赏、悦纳,给孩子更多肯定;

 

教会孩子做好三比:和自己比这次和上次比今天和昨天比。家长做好三比,孩子就会和比自己强的比;家长拿孩子和比自己强的比,孩子就和比自己差的比。

 

2.做好孩子的关键保证

 

1)孩子是否幸福,前提是家长的价值观正确与否;

 

家长要以身作则,破除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基于孩子的乐趣,给孩子更大的舞台,比如带他们一起看书、旅游、看电影,不断确认孩子的自我价值。

 

而不是为了达成父母自己未了的夙愿,更不能学无良父母不断“消费”孩子。

 

2)孩子是否有真爱,前提是家长是否会爱;

 

培养父母自己的珍珠心态,眼睛里面是珍珠的时候,看谁都是一颗珍珠,眼睛里面是垃圾的时候,看谁都是一堆垃圾。

 

3)孩子是否有德行,前提是家庭伦理是否正常;

 

家是修行最好的道场,夫妻恩爱、老幼尊卑,家长给孩子做好榜样。

 

4)孩子是否有责任,前提是父母放手与否;

 

让孩子在完整的体验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他自主选择了行为,就选择了行为背后的结果。

 

当然,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建议,父母做到放手不撒手。

 

5)孩子是否自信,前提是父母信任与否;

 

人因重视而成长,人因关注而忠诚。我们对孩子越信任,孩子表现的就越自信,他们每天都在长大。

 

6)孩子是否上进,前提是父母欣赏与否;

 

经常得到父母好评、肯定、赞美的孩子,不单自信心强,还特别有上进心,而那些受到父母差评、指责、否定的孩子,很容易玻璃心,遇事就躲避。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没有放弃任何一种色彩。不盲从,活出自己的样子,孩子、家长、我们每一个人。

原创:放~飞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