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朋友圈的人是什么心态?

作者:曾少贤
来源:曾少贤(ID:tobefun2017)

1


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要么是比较忙,没有时间和朋友或者家人一起互动,要么就是性格内向之人,当他们失落的时候,不会从别人那里获得反馈。

相信大家身边都有这样的两类人:

第一类人生性活泼,身体仿佛有用不完的能量。他们喜欢参加各种聚会,喜欢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当他们觉得失落或者遭遇失败的时候,会主动和朋友进行倾述,平时有什么事情,也会方面和朋友讲出来,不会兜兜转转。

第二类人则完全不同,比起热闹喧嚣,他们更喜欢安安静静,最好是可以让他们一人自己待着;比起快言快语,他们更喜欢能够兜兜转转,不喜欢直话直说;比起随意向他人报告自己的日常,他们更喜欢自己记录自己的心情,而不是选择是别人倾述。

第一类人在心理学家眼里,具有的是外向型人格,而第二类人具有的是内向型人格。

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体现在需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获得能量。

外向型人格的人,需要通过和别人进行互动来获得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他们经常发朋友圈,而且在意别人有没有对他们的动态进行点赞或者评论,评论的人有没有恶意之类的。

而内向型人格的人,他们的能量更多是来自于自己,他们不会去在意别人的言行举止,他们只会过好自己的生活,所以发不发朋友圈,他们是不会去在乎的。

2


这是曾少在今日头条上写的一个回答,这个回答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在头条上累积了近50万的阅读量。

那问题来了,这个回答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点击进来看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有给读者带去新的东西。

很多人在后台向我留言,说自己无论怎么进行练习写作,在各个平台上写出来的文章,总是没有多少点击率和赞同数量,我偶尔会看他们写的文章,发现一个重大的毛病,就是他们的文章其实不能叫文章,更应该叫做「日记」。

网络写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你写的每一篇文章,都需要给读者带去新鲜的知识、观点或者有用的经验。

举个栗子?:

当别人从微信产品设计、竞争对手的崛起、用户的使用厌倦,来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想发朋友圈时。

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用「内向」和「外向」这两个人格特质进行解释,一下子就和其他的回答区隔了开来,读者看到我的回答,自然就会想想是不是这样子,而不是一下子就滑过去。

而一旦读者有把注意力放在我的回答之上,他们就更有可能和我进行沟通和交流。

从浏览—评论—点赞,所有的这些过程,统统都是由一个关键因素决定的,这个关键因素就是新鲜的知识、观点或者有用的经验。

3


谈过恋爱的人应该都知道,情侣刚在一起的时候,感情特别好,这是因为对于双方来说,彼此的人生经历、专业素养、兴趣爱好,都是非常新鲜的。

这时候,他们时时刻刻都想着黏在一起,男生会和女生说自己在球场是如何牛逼,女生则会和男生说宿舍是怎样的勾心斗角。

然后,你会发现一个很诡异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双方越来越觉得没有什么新鲜的话题可以说了,见了面就吵架,吵着吵着就觉得彼此都不适合彼此,然后就华丽丽地分手了。

这和很多中年夫妻其实是非常相似的。

我观察过很多中年人,即使一起出去外面吃饭,从点餐开始,到进食,再到买单走人,全程没有任何语言交流,都是各玩各的手机,没有任何互动。

他们因为有孩子的牵绊,不能像很多年轻人一样,说一句不适合,然后就分手了。

如果年轻的情侣和中年人,都有读过心理学,他们或许就能明白,想要维持一段感情,让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质,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增加更多新鲜有趣的经历。

再次举个栗子?:

即使你们在一起了,也要规定每个星期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情,比如说到隔壁的城市吃甜食;比如说一起去看场恐怖电影;或者干脆去一间从来没有去过的咖啡厅,从早上坐到晚上,然后踩着星星回到家。

这些经历,会给你们两个人的感情,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它可以让你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有更多的话题。

这种相处方式,心理学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自我拓展模型」。看到没,在写今天文章的时候,曾少又带给你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观点。

生活中,其实很多事情的底层原理是一样的。

试想一下,你每次看文章,都想获得一些新鲜有趣的知识,如果曾少每天的文章,都只是在重复那几个观点,那几个模式,你会继续看下去吗?

很有可能不会。(除非你们特别钟意我hhhh)

既然不会,何不换位思考一下,你的伴侣,难道和你确认关系之后,就需要天天重复昨天的生活吗?答案很有可能也是否定的吧!

生活需要一点点波澜,死气沉沉的文章和生活,都是不值得的。

你们觉得呢?

作者简介:曾少贤,知乎百万赞答主,只写切实有用的干货,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读书方法、思维方式,学习和成长才是这辈子最好的春药。微信公众号:曾少贤(tobefun2017)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