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出轨”,居然和童年时父亲出轨有关系?

# 壹心人7大作业1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79746

最近观摩了一位知名心理咨询师做的个案,用到了家庭雕塑技术。感受颇深。

个案案主:

童年父亲出轨,成年丈夫出轨

家庭雕塑(family sculping)是萨提亚模式常用的一种重要的家庭治疗技术,类似于雕塑艺术,即利用空间、姿态、距离和造型等非言语方式生动形象的重新再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权力斗争情况。

案主是一名再婚女人,与现任丈夫有一岁的宝宝。当被咨询师问及你现在最受够了的事情时,声泪俱下地说“最受不了出轨的老公和父亲”。

雕塑过程中大致还原的情景是,案主从小发现父亲出轨,痛恨父亲,同时痛恨母亲的不争气;自己的婚姻是再婚,老公同样有出轨嫌疑。

咨询师在雕塑过程中询问了案主印象中童年时期父母的相处模式以及目前自己与丈夫的相处模式。案主描述,父亲指责模式,母亲兼有指责和讨好模式;父亲多次出轨,母亲一再隐忍,直至案主成年后离婚;自己与现任丈夫之间的相处模式是自己指责,丈夫逃避;自己多次翻看丈夫手机发现有暧昧信息,显示有出轨迹象。

咨询师一再引导案主挖掘老公和父亲的相似之处,案主一开始并不承认有什么相似之处。只承认自己找他是因为他看上去比较柔和,容易hold得住。

咨询师引导案主向童年的自己说话,慢慢启发出来案主潜意识里对于父亲的不满和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让父亲回归家庭的巨大压力,最终希望通过控制现在的丈夫的方式来伪装出强大不可侵犯的样子。

咨询师引导案主安抚内在小孩,放下自己对于父亲母亲关系的责任,让自己变的柔和;同时改变对待丈夫的关系模式,停止指责。

最后以案主表示愿意试着改变自己的信念,之后再考虑改善与丈夫的关系,雕塑结束。

咨询师:

煮芋苗并不好吃,但却是熟悉味道

咨询师的个案当然做得很好。虽然只是个案,但是背后所反映出的原生家庭父母相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对自己的人生伴侣选择确实是经过心理学实证的结论。

个案中最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童年目睹父亲的出轨,反而会在潜意识里找一个容易出轨的丈夫?这二者之间真的有关联吗?

咨询师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咨询师从小家里苦,妈妈经常做的一种食物就是煮芋苗。

多年后有一次咨询师在饭店菜谱里看到了这道菜,毫不犹豫点了吃。吃了一口就感慨万千,说真是亲切呀,妈妈的味道,老家的味道。

煮芋苗真的好吃吗?

咨询师说,并不好吃,又涩又苦。

那为什么觉得亲切还要点呢?

是因为熟悉的味道,是因为身份认同。

在吃到这一道菜的那个时刻,我回到了童年,想起了母亲的辛苦,开始想念母亲想念家乡。

这个时候,我才是我,是个从小山村里走出来的我,是哪个当年吃过苦的我,是我母亲的儿子,是故乡的游子。

这就是熟悉的味道与身份认同。

煮芋苗,不好吃,我也不喜欢,但是因为它的熟悉和能够让我有身份认同,促使我毫不犹豫点这道菜。

案主也是一样。

她不喜欢父亲出轨,不喜欢父亲指责母亲,但是她却熟悉父亲出轨和指责母亲的场景。

她在相似的场景中不舒服但却能够体会到熟悉的味道和身份认同。在那一刻,她是父亲的女儿。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案主潜意识里存在的信念。

心理学原理: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克莱因提出。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简单的来说,在投射性认同的心理机制下,我们会“诱导“伴侣做出自己讨厌的行为。

案主太过熟悉父亲指责母亲场景,同时对于童年父亲出轨的行为刻骨铭心,心里知道那是不对的,可是那又是自己的亲人,无法和解之后,脑海里会将出轨这件事从父亲身上单独剥离出来:不是父亲不好,是“出轨”这件事不好。

久而久之,不完美的父亲成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我是这个不完美的父亲的女儿。在与丈夫的相处模式中,案主投射性认同,潜意识觉得只有丈夫出轨她才会回到自己熟悉的相处模式从而得到身份认同。

在这种潜意识下,难免会采取查看丈夫手机等等行为“诱导”丈夫产生出轨的迹象会行为。

同时,案主自幼将父亲的出轨这一巨大责任背负在自己身上,试图指责父亲改变父亲,但却无能为力,但是这个包袱始终在自己的肩膀上,直到寻找到她感觉可以控制得现任丈夫之后,她采取指责的模式展开攻击,试图改造出轨的丈夫,内心里实际上还是在改变父亲。

怎么办?

解决方案

1,试着分离人生课题

所谓人生课题,就是指我们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为了生存下去,而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因为自己干涉了别人的人生课题,或者自己的人生课题被别人所干涉。只要我们能够学会正确分离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那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随之得到很大的改善。


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把别人的人生课题背在自己肩上,或者是自己的人生课题被别人所干涉。只要我们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之间的界限分清,并把别人的人生课题,从我们自己的人生中割舍掉,那我们自己的人生就会更加轻松自由。


案主将父母的人生课题背在自己肩上从童年一直到自己的婚姻。如果不把这个课题放下分离,她永远过不好自己的生活,丈夫出轨甚至离开都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我们在讨论案主的感受,丈夫出轨的情况是否实锤以及他本人的是非不在讨论之列)

 

2,纠正错把需求当成爱的


如果你把需求当做爱的话,你始终在索取,无休止的希望从对方身上索取可以满足你的需求的东西;一昧的索取势必导致对方的抱怨,索而不得即开始指责对方,进而产生冲突,产生冲突之后要么发生攻击(吵架打架),要么选择逃避行为(出轨),夫妻关系渐行渐远。


相反只有爱自己,自身充盈富足,这时候才会将你的爱溢出来爱对方,呈付出的姿态,进而产生吸引力,才是爱的真谛。

 

3,学会自我觉察


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一书中将人们的情商定义为人在情绪方面的能力。


情商由:自我觉察、自我控制、自我激励、 共情和人际关系这五个方面能力组成。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自我觉察能力,它是是一种能够感知自己情绪的能力。

这本来是人类的动物本能,在成长的早期,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者很强。减弱甚至没有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经历了一些非常痛苦的创伤性事件,潜意识为了避免你感受这些痛苦,干脆选择性关闭了这种感知能力。


当夫妻关系处在一种指责抱怨的相处模式的时候,当事人其实是出于一种不够自我觉察的状态,必须首先学着自我觉察,多问问自己:真正令自己感到愤怒的,是丈夫暧昧信息的行为本身,还是自己的情绪呢?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考虑在质证伴侣暧昧信息的同时,自己心里是不是也正压抑着强烈的情绪,能否承认和接纳自己愤怒的事实。只有意识到自己真实存在的情绪,才有可能据此做出改变。

4,放弃改变别人的努力

案主自幼就在想改变父亲,长大后找了个容易控制得丈夫,又试图改变丈夫。她的一生都在强烈的改变别人的欲望中度过,身边的人势必一一远离。

在雕塑过程中有一个细节,案主本人在面对站在凳子上面她的替身也就是童年时的自己说话时,声泪俱下的同时,不住后退了几步,被咨询师敏锐地发觉,问她,你是不是害怕她呀?你看看你这么盛气凌人的样子连我都害怕了,你身边的其他人呢?

这种强烈的改变他人的欲望会使我们自己迷失自己,明明不可能做到事情偏偏非要去做,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承认我们的软弱,承认我们的在一些事情上的无能为力,这可以让我们整个身体不再僵硬,变得柔软下来;那个时候你反而是有力量的,因为你会发现事情有了更多的解决维度和处理方法,而不是仅仅只有指责。


写在最后

所谓的和解,不是无原则的让步,也不是违心地原谅。而是承认自己的软弱。


变得真正强大,也许从此开始。

参考资料:
徐汉明、盛晓春《家庭治疗-理论基础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
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艾叔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