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真的存在吗?

作者:罗亚
来源: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


《神雕侠侣》中,杨过、小龙女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让无数观众落泪,而那个名为郭襄的姑娘,却更让人心疼。花一般娇艳的年纪,初见神雕大侠面具后的面容,她,便动了心。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见倾心,换来的是一生爱慕、一生落寞。故事的最后,那个古灵精怪的小姑娘不见了,只留下一个素衣游江湖的女侠。一见钟情的凄美,是一生的留恋。


在很多人眼中,一见钟情的爱情格外迷人、更为浓烈,那种瞬间的心动与不期而遇的夙命感让很多人为之着迷,即使遗憾也美丽。现代的影视作品更是常常刻画一见钟情的情节,作为浪漫爱情的起点。



那么,一见钟情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一见钟情的情侣是否有着更为牢固和甜蜜的感情呢?


一见钟情——瞬间的强烈吸引

人类是灵敏的视觉动物,研究发现,诸如直觉技能之类的进化特征使得人类能够在大约100ms内快速评估合适的性伴侣(Todorov, 2008)。也就是说,初次见到一位陌生异性的时候,我们的大脑能够瞬间对ta的面孔做出分析和选择,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不仅能对对方是否具有吸引力进行判断,还能对其人格特质和是否可靠等特点进行推断。惊鸿一瞥,便被强烈吸引,几乎完全依赖于本能的第一印象,是大脑替我们做出的选择。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见钟情是确实存在的,但它并不是一种独特的爱情形式,而是一种强烈的初始吸引力。有研究者发现,一见钟情的经历既没有激情,也没有亲密,也没有承诺,身体吸引力是报告一见钟情的高度预测因素(Zsok, Haucke, Wit, & Barelds, 2017)。


这样说来,一见钟情似乎过于肤浅,一见倾心,倾慕的也不过是容颜而已。但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人们本身就对外表美丽的人有着更多的偏好,也会有很多积极的推测,有关吸引力的研究显示,人们会觉得那些更有吸引力的面孔甚至更值得信赖(Zaidel, Bava, & Reis, 2003)。被外表吸引,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



一见钟情的爱情更为甜蜜吗?

关于一见钟情的伴侣关系研究,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果。


有的研究者发现,一见钟情的情侣在人格上会有较少相似性,特别是在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和自主性方面,虽然这些一见钟情的情侣并没有报告出更低的关系满意度,但是,人格的相似性在长期关系中与关系质量有关(D. P. H. Barelds & Barelds-Dijkstra, 2007)。一见钟情的情侣往往会更快进入浪漫的关系中,但这也意味着两人之后很可能会面对更多的不同,这将给他们的感情带来挑战。


这样看来,一见钟情这种看似肤浅的表达方式可能意味着与另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共同点的人联系在一起,从而预示着可能不会长久的关系,但研究发现人们对会伴侣的外表吸引力会产生积极的幻想,也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Dick P. H. Barelds, Dijkstra, Koudenburg, & Swami, 2011)。同时,研究者也发现,对另一半外貌的评价与关系质量呈正相关(Mcnulty, Neff, & Karney, 2015)。所以说,人果然都是看脸的,外貌吸引虽然看起来肤浅,却也是爱情不可或缺的成分。



也有研究发现,报告了一见钟情的情侣似乎有更高的关系满意和稳定性(Fehr, 2015),但这很有可能是伴侣为了增进感情而制造的一种幻觉。坠入爱河通常涉及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会增强对方的感知,并使双方关系感觉特殊(Lydon & Quinn, 2013)。所以说,一见钟情可能并没有我们在影视作品中见到的那么普遍,很多情侣并不一定是一见钟情,不过当相恋多年的男友对你说:“其实看到你的第一眼,我就认定了你”的时候,他也不一定是在说假话哦。

 

正如波兰女作家辛波斯卡所描述的:“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一见钟情,虽然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靠谱,但是浪漫迸发的瞬间,我们都逃不过爱情。吸引是爱情的开始,了解是稳定的基础,愿一见钟情的你们,都能拥有甜蜜的爱情


别走开,下面是我们的课题简介哦~

在目前家庭教育相关资源紧缺的社会现状下,对中国家庭、夫妻婚姻状况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夫妻互动与婚姻质量和稳定性关系》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方晓义教授领衔开展的一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旨在调查研究中国夫妻婚姻及家庭状况,改善中国夫妻关系,提高夫妻关系质量,同时也在探索研究成果在家校合作等领域的应用。

我们诚挚邀请您和您的配偶参加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夫妻互动与婚姻质量和稳定性关系,该项目能够帮助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婚姻关系,建立夫妻之间的良好互动模式,促进婚姻质量与稳定性的提高,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Barelds, D. P. H., & Barelds-Dijkstra, P. (2007). Love at first sight or friends first? Ties among
partner personality trait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onset,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love.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4), 479-496.
Fehr, B. (2015). Love: Conceptualization and experience. 495-522.
Fisher, H. E. (1992). Anatomy of Love: The Natural History of Monogamy, Adultery, and Divorce. New York, NY: Norton.
Lydon, J. E., & Quinn, S. K. (2013).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processes. In J. A. Simpson & L. Campbell (Eds.), TheOxford handbook of close relationships (pp. 573–588).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nulty, J. K., Neff, L. A., & Karney, B. R. (2015). Beyond initial attractio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 newlywed marriag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Jfp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Family Psychology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2(1), 135.
Todorov, A.  (2008). Evaluating faces on trustworthiness: an extension of systems for recognition of emotions signaling approach/avoidance behaviors. Ann. N. Y. Acad. Sci, 1124(1), 208-224.
Zaidel, D. W., Bava, S., ., & Reis, V. A. (2003).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ial asymmetry and judging trustworthiness in faces. Laterality, 8(3), 225-232.
Zsok, F., Haucke, M., Wit, C. Y. D., & Barelds, D. P. H. (2017). What kind of love is love at first
sigh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作者简介:罗亚,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喜欢吃辣、喜欢摄影、喜欢不定时撒播狗粮的重庆妹子一枚,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责任编辑:Spencer Kennjan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