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是种什么「情」?

爱情影视剧和言情小说经常会描写恋爱双方在最初相遇一刹那点燃爱情火苗的桥段,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会有第一眼看上对方,内心小鹿乱撞,坚信遇到自己「梦中情人」的经历。

我们都知道这种感受就是俗称的一见钟情,但从选择未来长期伴侣的角度来看,一瞬间的火花真的靠谱吗?它和真正的爱情又有何联系?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01

什么因素容易引起一见钟情?

外表吸引力(包括样貌和身材)是一见钟情的重要预测因素。那些报告对他人产生一见钟情的人通常会感受到来自对方强烈的外表吸引力(Zsok, Haucke, De Wit, & Barelds, 2017)。

这其实不难理解。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在追求对内在美的重视,但打心底高颜值好身材仍是大家在寻找伴侣时非常向往的特质(Eastwick, Luchies, Finkel, & Hunt, 2014)。更不用说在真正产生交流前,外表是一个很容易就被人们优先获取并开展评估的维度(Willis, & Todorov, 2006)。

02

一见钟情会互相产生吗?

尽管大家都很喜欢甚至渴望双方像在爱情影视剧中那样互相一见钟情,但在统计中,一见钟情往往是以单方面形式出现的Zsok, Haucke, De Wit, & Barelds, 2017)。也就是说,潜在伴侣双方在第一次见面时就互相看对眼的概率非常小。

虽然我们有可能从身边一些实际案例中听到在第一次见面就爱上对方的浪漫桥段,但这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记忆或认知偏差。产生一见钟情的人在后续的关系发展中有可能有意无意地「影响」对方,将伴侣间的情感升温解释为相遇初始就互相看上对方的结果(Zsok, Haucke, De Wit, & Barelds, 2017)。

(图片来源:mohamed_hassan / Pixabay

03

一见钟情是一种爱情吗?

要衡量一见钟情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爱情,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一个被常用于测量爱情的问卷就是基于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的爱情三角量表(Triangular love scale)。

简单来说,量表会从「亲密」、「激情」、「承诺」三个维度来测量人们的爱情得分度。某一项得分越高说明在爱情关系中相应维度特征越明显,整体得分越高也意味着人们的爱情关系更加紧密。

在爱情三角理论中,三个维度相互间的不同比例组合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爱情。关于这点,也有研究提出质疑,认为三个维度其实是高度相关的,不同类型间并没有太高的区分效度(Acker, & Davis, 1992; Whitley, 1993)。但无论如何,目前「亲密」、「激情」、「承诺」仍是构成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相关研究在测量一见钟情的过程中发现(Zsok, Haucke, De Wit, & Barelds, 2017),一见钟情里「亲密」、「激情」、「承诺」三个维度的得分没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一见钟情这种感情并不明显偏向某一特定特征。但即便如此,在整体爱情分数上,一见钟情得分仍然明显低于一般爱情。

另一方面,相比起没有一见钟情的人,一见钟情的分数确实又显著更高,在一些量表的问题中呈现出较为中立的态度。这可能表示,一见钟情的人虽然没有将当下的感觉上升为爱情,但也没有排除未来发展爱情的可能性,是一种打算与一见钟情对象发展关系的心理准备。

所以综上来看,一见钟情并不是一种爱情。与潜在对象的初步接触并不足以创造出构建爱情的「亲密」、「激情」、「承诺」三要素。

一见钟情似乎是一种有区别于爱情的「特殊感觉」(Chung, 2013),如果想要得到爱情,人们仍然需要一些时间来发展(Sprecher, Felmlee, Metts, & Cupach, 2015)。

但至少相比起没有任何感觉,我们或许可以将一见钟情看作人们迈向爱情的重要一步。

(图片来源:Everton Vila / Unsplash

04

一见钟情

会对爱情产生什么影响?

在挑选未来伴侣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在对方性格上有一定的倾向性。一方面人们更愿意选择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伴侣(Barelds, & Barelds-Dijkstra, 2007),另一方面,人们也会特别注重那些有助于长期关系发展的特质,比如外向性、自主性、情绪稳定性(Barelds, 2005)。

外向性描述的是人们面向外部社交世界的能量强度。外向性高的人性格外向,倾向于在社交场合获得能量,与他人在一起有助于他们感到精力充沛和兴奋。

自主性是一种注重个人成就、个人独立的性格维度。自主性强的人认为自己有意愿且有能力抵制来自外界的影响或胁迫,藐视权威,并希望靠个人努力争取幸福感和独立性。

情绪稳定性描述的是人们受情绪困扰的倾向性。情绪稳定性高的人会经历较少的情绪波动,比如焦虑、易怒、悲伤等情绪。

然而,这种倾向性只有在,能有更多时间了解对方的发展模式中才能体现,比如在成为恋人前先交一段时间的朋友。对于从一见钟情开始发展出的恋情,在性格契合度方面则可能会需要更多的磨合。

但尽管如此,也不用担心一见钟情发展出的恋情不靠谱。因为和「先交朋友」的恋情相比,一见钟情发展的爱情并没有经历明显更低的关系质量

对此一种猜想是,虽然理论上性格相似性能减少关系中的不和,但在一见钟情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恋情会经历更高的「激情」水平Barelds, & Barelds-Dijkstra, 2007),这有可能会抵消掉其他的不利因素,比如冲突或矛盾情绪Murray, & Holmes, 1997),并因此带来更高的婚姻满意度。

不过,一见钟情的恋情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当双方性格在尽责性这一维度上产生差异时,恋情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尽责性是人们在目标导向行为中组织性、持久性、控制力、积极性的程度。尽责性高的人更加自律、有责任感。他们倾向于注意细节、提前计划,审慎思考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

这有可能是因为,尽责性方面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过大,无法被高水平的激情所补偿。而且也有相关研究发现,伴侣尽责性越低,关系中的冲突和痛苦程度也会相应更高(Buss, 1991)。

(图片来源:Sandy Millar / Unsplash

当然,一见钟情只是一段恋情的开始。从相遇、到相识、到相恋、到步入婚姻殿堂,这一路上还有许多我们需要了解学习的地方。如果你对相关领域感兴趣,可以在壹心理「鲸选」计划中看到更多类似的学习计划。

比如「亲密关系不同阶段学习」「婚前心理学习计划」「夫妻相处练习清单」等。

部分具体学习内容包括:

  • 怎么判断ta是不是对的人?

  • 亲密关系稳定后,怕爱变质?

  • 结婚前,你要知道的几件事|婚姻满意度

  • 夫妻相处:5种相处模式对婚姻有伤害

  • ……

至于什么是「鲸选」计划?

  • 「鲸选」是壹心理app出品的学习产品

  • 是你全新的生活帮手、心理学学习工具

  • 2w分钟音频,2k+文稿,组合到200+主题计划中,随意更换学习

  • 是你生活中的「实用心理百科」

现在就点击下方链接或图片,加入「鲸选」会员大家庭,为爱情之旅做好准备吧。

http://book.ikudp15.top/platform/522/23F004873962C69EC9C17CB113EA40A0/yxl

参考文献:
Acker, M., & Davis, M. H. (1992). Intimacy, passion and commitment in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test of 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9(1), 21-50.
Barelds, D. P. (2005). Self and partner personality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Published for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19(6), 501-518.
Barelds, D. P., & Barelds-Dijkstra, P. (2007). Love at first sight or friends first? Ties among partner personality trait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onset,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lo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4(4), 479-496.
Buss, D. M. (1991). Conflict in married couples: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anger and upset. Journal of personality59(4), 663-688.
Chung, N. (2013). An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Unrequited” love-at-first-sight” (Doctoral dissertation).
Eastwick, P. W., Luchies, L. B., Finkel, E. J., & Hunt, L. L. (2014).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ideal partner preferences: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40(3), 623.
Murray, S. L., & Holmes, J. G. (1997). A leap of faith? Positive illus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3(6), 586-604.
Sprecher, S., Felmlee, D., Metts, S., & Cupach, W. (2015).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PA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pp. 211-245).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hitley Jr, B. E. (1993). Reliability and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Sternberg’s Triangular Love Scal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0(3), 475-480.
Willis, J., & Todorov, A. (2006). First impressions: Making up your mind after a 100-ms exposure to a face. Psychological science17(7), 592-598.
Zsok, F., Haucke, M., De Wit, C. Y., & Barelds, D. P. (2017). What kind of love is love at first sigh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24(4), 869-885.
文:车轱辘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