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不说,就能把我气炸了 | 无声攻击远比PUA更有毒

文 | 迷迷鹿
来源 | 壹心理精选(微信公众号ID:onexinli)
原文标题:我老公一句话不说,就能把我气炸了 | 无声攻击远比PUA更有毒

如果问你,在亲密关系中,对方说过让你气得牙痒痒的一句话是什么,你大概能写满一整条「罪状」清单。

 

“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我都可以,随便了!”

“你非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 

 

很难想象,这些让人气到跺脚又无能无力的话,是最亲近的人说出的。


而最无法释怀的,其实不是真刀实弹的骂战,而是油盐不进的冷战。

 

这类看上去温和得体,但最后总是转成被动、消极或抗拒的态度或行为,其实是一种“被动攻击”。


是用消极、逃避非直接方式发泄负面情绪的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亲密关系中最具杀伤力的被动攻击”。

 

无形的攻击

有形的伤害

 

最近刚刚结束的热剧《以家人之名》,剧中三兄妹的感情线贯穿全剧。


可我最感兴趣的,却是齐明月的父母。


这对表面「模范」,最后「离婚收场」的塑料夫妻,让人嗟叹不已。

 

齐明月的母亲曾教导女儿:“找对象就是要找个像你爸这样性格好的。你爸这人别的不说,这点是真的好,什么都听我的。”


看起来感情融洽。


可在大结局,齐明月却控诉父亲:为了避免跟母亲起争执怕麻烦,他做什么都可以。现在,他把母亲惯成这样一个不跟人商量的个性后,却选择抛弃她。

 

像齐明月父亲这样,对妻子所有决策都「默许」的行为,其实正是一种「无声攻击」。


默许即纵容,纵容即放弃,而放弃,就是一种「被动攻击」。

 

还记得电影《无问西东》里的班主任许老师吗?


为了报恩和承诺,在太太刘淑芬的以死相逼下,他被迫结了婚。

 

对所有人都和善客气的许老师,在婚姻生活中,对自己的妻子却冷若冰霜。

 

结婚多年,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分得清清楚楚。


妻子把他的杯子摔碎,他宁可用自己的饭碗喝水,也绝不会用妻子的。


当妻子愤怒地把他的饭碗也砸掉时,他宁愿不吃不喝,也不愿意碰她的任何东西。

 

  

面对妻子的直接、热烈、暴跳如雷,他选择被动、冷漠、默不作声。

 

这就是亲密关系中典型的被动攻击。


在许老师这场“无声的抗议”中,他的妻子最终忍无可忍,彻底爆发,先是吵、闹、像泼妇一样满院子追打他,最后直挺挺跳入井中。


酿成悲剧。

 

无声,也许是弱者的武器

 

在亲密关系中,被动攻击常常发生在这样的情境中:

 

一开始总有一个人在不停地说,而另一方总想找机会加入辩论,但只要他一开口,对方的声音就会像潮水,一浪高过一浪,把他微弱的发声淹没,一次….两次… 最后沉默不语。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吵架中,一方强势而另一方处于弱势。


强势方滔滔不绝,有着较高的侵入性和封闭性,容不得别人质疑和加入;


而弱势的一方就只能通过隐性的被动攻击,来使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勉强维持。

 

就如心理学家维雷娜卡在《怒气与愤怒》中提到的那样,此时弱势方的”沉默””躲避””哭泣””离家出走”等等,都是一种自卫的方式。

 

这种方式看似是妥协,实际上是被当做武器,维持了一种脆弱的平衡,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或被特殊的事件所冲破,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

 

关系也会在失衡中完全破碎。上文中提到的许老师,潜意识中就使用了这样的武器。平时教书育人的他,面对”悍妇”般的妻子,选择无法撼动的冷漠和回避。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最深。


刘淑芬控诉:”外人只看到我怎么打你骂你,却不知道你是怎么打的我。”


当许老师义正言辞地反驳:“我什么时候碰过你?”


刘淑芬用近乎绝望而憎恨地眼神望着他,说道:“你不是用手打的我,是用你的态度!你让我觉得,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能够伤害人的,不止是主动地直接攻击,有时候,被动、隐性的消极攻击更让人抓狂和痛苦。

 

攻击,不是强者的特权,弱者,也有属于自己的反击。

 

直接攻击的受害者

 

习惯采取被动攻击的人,往往从童年开始,就在父母的直接攻击下艰难生存。

 

比如,小时候当孩子说「妈妈,长大了我想当宇航员」,妈妈却嘲讽到「就你这样的还想当宇航员?上次数学才考了那么点分!」

 

这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种直接的打击和否认,这会让孩子感到痛苦、难受,开始自我怀疑。


在本该建立自尊和自信心的关键时期,丧失了对外展示真实的勇气,最后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所以被动攻击的人常常会否认自己的不快或愤怒,他们真实的情绪在儿时,被挤压得很小很小。

 

难过了不许哭,要把眼泪忍回去;

愤怒了不许反抗,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暴力;

无助了不许求助,求助的结果是忽视和耻笑。

 

从小被如此对待,让他们无意识地,把自己和自己的情绪隔离开来,好让自己没那么痛苦,连他们自己都不允许情绪的存在,更别说表露给别人了。

 

所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被动攻击曾是孩童时代恐惧情绪的防御,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沿袭。


但是,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而是变得丑陋后再次现身

 

这类人群长大后,极易把养育者的「攻击」内化成一个严厉的超我,去严苛地要求自己。


也许在亲密关系的冲突中,他们的脑海里总是会有一个声音响起:


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是不需要被表达的。


久而久之,童年时期防御下的行为模式就被强迫性地沿袭了。

 

先是看见然后改变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灵魂的黑夜》里说: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一个人能否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是人格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

 

但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有意无意,都会以错误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被卷入类似的被动伤害中,如何避免进入到”脆弱的平衡”中去呢?

 

a. 看见和接纳

当我们委屈、生气、难受时,要告诉自己,这是很合理且正常的情绪反应,不需要去回避,认可情绪存在的真实性,会增加表达的可能性

保持稳定的觉察,当你下意识想要采取被动攻击时,提醒自己:这不是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试着控制指责自己的欲望。然后,寻找一些其他健康且”无害”的方式替代,比如写下来、唱出来、画出来(当然指的不是在对方脸上进行创作)

b. 反思和包容

很多采取被动攻击的人,常常是弱势一方。如果我们遭受了“被动攻击”,请先想一想:对方采取被动攻击,是不是对你压迫的一种反抗?

被动攻击的形成,多来源于长期的压抑和被忽视,关心和在乎几乎是他安全感最大的来源。你的任何烦躁和消极情绪都有可能被他放大为不耐烦或敌意。包容本身就需要极高的自我修养,尤其是在对方对你“隐形攻击”的情形下,更是一种内心的修炼

 

处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想要完全摆脱被动攻击是很难的。


但亲密关系中的成长,就是去觉察现在的关系模式是如何被过去影响的,然后针对性做出改变。


这不仅仅是为了关系本身,更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世界和我爱着你。

公众号简介 | 壹心理精选(微信公众号ID:onexinli),专业而有趣的心理服务平台,为大众心理健康提供解决方案。
排版:小鲸鱼   Clair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