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竟是我自己」是什么梗?反映当代人怎样的心理?

文:壹心理
来源:壹心理知乎
原文标题:「小丑竟是我自己」是个什么梗?反映了当代年轻人一种怎样的心理?

“我的心碎成了很多份,于是我去楼下买了一瓶 502 胶水把他粘起来,然后举得高高问你们,这像不像一个饺子馅。”

这是豆瓣 “985 废物引进计划” 某帖子的最后一句话,帖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男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一般,后来他以高考全县第一名的身份,考入 985 高校的 5A 级造纸专业。

谁知,毕业后月薪 3500,并且涨幅很小,工作环境脏乱差,仿佛被命运开了玩笑。

看了这个故事,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也有一种又现实又抓马,跟“小丑竟是我自己”梗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老实说,“蓦然回首,小丑竟是我自己”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还蛮符合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日常的,不同的是,有些人觉得别人是小丑,有些人惊觉自己才是脸上浓墨重彩的人罢了。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即小丑”也就是年轻人的一种自嘲。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讲一下,为啥现在的年轻人,自嘲成了家常便饭。


这种时代下的自嘲,其实是一种用调侃的方式进行自我矮化,帮助自己接纳现实,缓解内心冲突的心理机制。

它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先给大家说一下,为啥生活中我们需要自嘲。

自嘲本质是一种社交沟通和表达的技巧,也可以说是一种幽默,因为要想“恰到好处”的自嘲,就需要一个人有很强的幽默感。

有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让 49 名参与者 (8 名男性,41名女性),首先填写了幽默和心理健康量表 (自尊和情绪量表),并在填写量表时提供 “为什么选择该答案” 的理由。

接着由不了解该实验的评估者,根据填写理由为参与者的自尊和幽默进行打分评估。结果发现,无论自尊高低,自嘲在处理错误、弱点和问题时都具有自我增强的作用。那么自嘲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

刚才提到的故事中的男生,面对考上好大学能改变命运,与现实落魄的冲突,内心可能积压了很多委屈、无奈、甚至愤怒。

他没有用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去表达,而是用自嘲表达负面情绪。

他用 “985废物” 而不是 “我太惨了”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用 “饺子馅” 而不是 “我太难了” 表达痛苦。


很少人愿意用 “惨”、“痛苦” 来表达情绪。

而自嘲提供了一个情绪的发泄口,让我们用戏谑、被接受的语言,表达对现实与生活的不满,这比压抑让人快乐得多。

另一方面,自嘲通过身份的自我消解,来抵抗我们内心的冲突与焦虑。


就像早前网上流行用“打工人”自嘲,实际上就是用打工人的身份定位,降低了我们对于“高薪”“高职”的期待,缓冲了我们对于现实的焦虑。


同时,自嘲提供了我们对于身份认同的力量。我们不仅喜欢自嘲,别人也喜欢听我们自嘲。

因为自嘲不仅能减轻自己的焦虑,也能缓解他人的焦虑,减轻别人紧张的处境。当我们看到很多人和自己一样艰难、甚至比自己还惨时,往往就会好过一些,而不至于因为过度自怜而崩溃。

再者,自嘲梗帮助维系关系。


回到生活当中,自嘲本质是一种社交沟通和表达的技巧,它需要一个人具有很强的幽默感,就像 “打工人” 这个词是多么具有创造性的表达。

而当大家传播和使用它时,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幽默的门槛,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社交。

所以说,与其说“小丑是我”这个梗是对自己的自暴自弃,不如理解成为这是年轻人缓解焦虑(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社交上)的一种自嘲的方式。其实也不见得,努力当别人的小丑就是做无用功,能让人开过心,也是种能力,不是么?

本回答节选自壹心理旗下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原文《打工人,你已经那么累了,为何还要自嘲? | 自嘲背后的的心理冲突》

作者简介:本文转载自知乎平台壹心理的回答,壹心理拥有壹心理测评、壹心理学院、壹心理倾诉等功能,为需要心理帮助的用户提供在线心理学服务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