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人生》中父亲的陪伴:让孩子体验到某种态度

作者公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01


昨晚和儿子看了正在热播的《飞驰人生》,感触颇多。

和大多励志片一样,影片主线先是英雄的光辉,继而遭遇挫折打击,然后卧薪尝胆不忘初心,最终坚持努力重塑辉煌,英雄回归。

而真正打动我的却是父子关系,正如影片名称就是爷俩的名字:“张弛”和“张飞”。

亲子关系这条线很隐晦,往往被观众忽略,却深刻传递出父亲陪伴的有效性。


影片开始,爸爸在给5岁儿子讲述自己的辉煌历史,曾是如何威猛,如何夺得汽车拉力赛的“五连冠”,并穿上战袍向儿子炫耀,尽管笑料百出,儿子的表情却是仰慕的。

这一点很重要,心理学称为“理想化的父亲”


孩子小时候让他体验某种英雄姿态,就是维护了孩子内心美好的感受。


父亲的原始形象代表力量与英雄,不论男孩女孩都会很自然地把这个形象灌注在父亲身上。


幼儿园小朋友会经常互相“比爸爸”,他们挺着胸脯眼睛放光,夸爸爸时的神态无比骄傲,甚至比夸自己还要神气。

这个形象是需要维护的,维护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孩子心中英雄的模样。

遗憾的是,许多父亲理想化形象被破坏掉了,要么是通过妈妈的贬低,要么是爸爸的自我挫败。


比如爸爸把椅子举过头顶,在孩子看来就是世上最牛的大力士,会向你投来无比仰慕的目光。

如果这时,爸妈说出“这有什么呀”“谁都能做到”之类的话,虽是实话,却不经意间破坏了孩子心中的“英雄”形象。

影片中的爸爸做得很对,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冠军相,如果还能跟上一句“你长大了也一定可以”,就更完美了。

孩子心中这个父亲形象是个“模板”,这个模板是男孩超越自我、女孩结交男性的底色。


大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之所以引发全民关注,就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板”平台,让爸爸单独陪伴孩子,通过一系列的任务体验拉近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孩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孩子“体验”到的过程就是陪伴的过程。


影片也是如此,父亲张弛无数次拿生活物品模拟赛车,玩具、塑料桶、扫帚、脸盆,信手拈来当作方向盘,沉迷其中。

每每此时,儿子都和父亲一起操练,父亲的痴迷与投入强烈感染着儿子。日复一日重复感受中,这种品质就会融进孩子的血液,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

现实中,爸爸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更关注孩子的事,特别是学习成绩,却很少把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传递,这种“含蓄”的表达会让孩子受挫。


其实,许多爸爸就像影片中的父亲一样,对待工作都很重视,很用心,大可不必过于含蓄,隐藏自己的敬业与努力,不管是兴趣还是工作,都可以与孩子分享,这个过程就是陪伴。


半年前我参加了一次征文大赛,主题是世界杯故事。儿子是小球迷,每场比赛都不落,我们一起熬夜看球,不亦乐乎。

征文从构思到成文我一直很投入,做梦都梦见射门与呐喊,甚至半夜起来都会讨论一下,儿子被我的投入吸引,他也决定报名参赛。

我俩一起参赛的日子里,互相感染着对方。

我从不对他的作文有任何评价,只是专注于我自己的作品,正是这样毫无压力的氛围,让我们勇往直前享受其中。

最终我过关斩将,于几千部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

儿子的作品也被选入决赛。我们品尝着胜利的成果,把万元奖金用在了暑假难忘的旅行中。

父亲对待事情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频频干预则会适得其反。


这属于投射,不接受糟糕、无力的自己,就很容易对孩子操控,以此满足自己的价值。

孩子本能反应就是反抗,要么直接对抗,要么考不好隐形对抗。 


02


我们通常理解的有价值陪伴,往往有两种形式:


一种:维护孩子自身感受。


这一点很难,因为既要明白孩子的需要,又要理解孩子的情绪,还不能有任何评判。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中立”和“共情”,是需要训练的。

我有间游戏室,专门针对孩子做心理治疗,期间会全身心投入到孩子内心世界,没有任何评判,但这是大量培训与经验累积的结果。

为人父母几乎做不到完全中立,就算是儿童专家和心理咨询师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做不到不评判,这与角色定位有关。

第二种:传递一种态度。


这个相对容易多了。你一定有感兴趣的事情,叫上孩子一起做,既能满足你,又能传递给孩子。

比如影片中的父子模拟赛车,比如我和儿子参加征文比赛。

你喜欢篮球或瑜伽,并不是让孩子也喜欢,而是让你的态度形成某种氛围,让孩子体验某种向上的东西,继而内化成为他自己的品质

影片中,父亲面临被禁赛5年的巨大挫折并没有消沉,而是直面失败,不畏困境,不屈不挠,更难得的是幽默乐观。

这会让孩子感觉困难与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乐观积极就可以摆脱困境。

当精神氛围被孩子感受到,具体方法就变得不重要了。


比如,张弛带儿子去偷车架、维护儿子自己却被打、赛服穿起来像送外卖的、不得不舍弃面子求人赞助,等等。

看起来这样的方式是软弱,实则不然,因为底色是积极的、乐观的、勇敢的。

所以,父亲可以试着把孩子带到工作场所,不用刻意,让孩子看到你对待工作的态度,感受到你的投入与努力。

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是专注于第三件事情。


你可能没条件带孩子去工作,回家也不想谈工作,这不打紧,因为孩子也是如此,学习了一天,他也不想把关注点再次集中在学习上。 

你们往往在第三件事上合作,比如一起爬山,一起绘画、看书、玩游戏、看电视,甚至一起干点“坏事”,比如搞点小破坏、捉弄一下某人等。

重要的不是干什么,而是一起干。也不需要指指点点,只需要呈现态度即可。


张弛最大的愿望就是战胜新车王林臻东,重新夺回自己的荣耀,于是无形中将这样竞争的态度传递给了儿子。

这种态度就是勇气与自信,儿子的作业本上也写满了“灭了林臻东”。这就是父亲的陪伴,自信的传承与内化。

影片结尾耐人寻味,儿子让父亲和自己同学的父亲赛车,同学的父亲开的居然是战斗机。

这说明儿子心中的父亲是战无不胜的,幻想中父亲驾驶赛车飞驰在天空中,与战斗机展开了追逐。

现实也是如此,陪伴得当就会内化理想化的父亲,这种幻想就是现实,也是孩子对待自己的态度。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儿子说:“老爸,张弛之所以赢了比赛,就是因为不放弃,我的数学也要如此!”


我笑而不语,也不需要表扬,父亲的陪伴就是这样,传递一种态度,营造一种氛围,仅此而已。


作者简介:冰千里,精神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书写治疗,接受视频咨询。感兴趣就关注他的公众号吧:冰千里(bingqianli520)


责任编辑: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