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丨今年高分国产剧,戳破中国家庭最大谎言

文:壹心理主笔团|碗仔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都挺好》:今年第一高分国产剧,戳破中国家庭最大谎言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怀疑自己不是爸妈亲生的?

我在网上看到这个问题,发到群里。


没想到,很多人有共鸣。

老 D 说,10 岁,她就被妈妈逼着帮弟弟洗衣服。美其名曰:“女孩要学会做家务,以后才能照顾好丈夫”。为了生弟弟,爸爸把她的名字改成 “招娣”(谐音:招弟)。“我生来似乎就是为了别人而存在”。

父母总说,他们是最爱我们的人。


但其实,他们的爱,都是有优先级的

01

“你是女孩,早晚都要嫁人,

是别人家的人”

这段时间最火的一部剧,可能就是《都挺好》了。

苏家小女儿明玉,高三那年想报名培训班考清华,需要 1000 块。母亲心疼钱,让年级前 10 的她去读免费的师范学院。


“一个女孩子,上这么好的学校有什么用?”

明玉不同意。


母亲又提出另一个办法 —— 打工,更省钱。

她还是不同意。


母亲不耐烦了:“把你生下来养这么大,我们容易吗?”

她不明白,为什么大哥去美国留学,母亲把她的房间卖了也要支持?为什么二哥想去旅游,母亲毫不犹豫地免费赞助他 2000 块?为什么二哥不学无术,母亲都要找人托关系花钱给他买学位,买工作?

而自己,只想读个好大学都不可以?

原因只有一个:她是女孩。

因为是女孩,你有义务包揽家务活,包括帮哥哥洗衣服。因为是女孩,迟早要嫁人,反正“你的孩子,未来不是我们家的姓”,把你养大就不错了。


你还奢望我们花钱供你上大学?浪费钱!

家里的天平早已失衡。大哥最受宠,二哥嘴甜,也深得母亲疼爱。

从小,哥哥们都不用干家务活,连端菜,母亲都舍不得让他们动手。哥哥们洗碗,母亲直夸:“我儿子真棒”,她做饭扫地擦桌子,母亲责备:“怎么不把碗洗了?”

饭桌上,母亲总是把最好的鸡腿夹给俩儿子。


成年,二哥结婚,母亲主动把家里的第二间房卖了,给他买房、装修、办酒席,一样不落。

唯独明玉,与全家决裂,没用家里一分钱。


那年,她才 18 岁。

重男轻女,中国家庭最典型的偏心方式。

这部剧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追呢?


因为演出了多少女儿的心声。


02

“你是大的,就该让着弟弟妹妹”

比重男轻女更可恶的是,父母偏心还有一个万年不变的借口:

你是大的,就该让着弟弟妹妹。

我曾看过《少年说》,里面有一幕,让我真心心疼那些还处于童年期的孩子。

站在台上的女孩,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控诉” 爸爸:


“我有一个妹妹,她特别喜欢招惹我。每次我要去教育她的时候,她就会跑到爸爸那里去告状。爸爸听了妹妹的话之后,二话不说就来教训我。”

女孩泣不成声:“爸爸,你能不能试着相信我一次”。


爸爸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做得没毛病,反过来教训女儿:“你没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你是姐姐,让着点妹妹难道不应该吗?”


言下之意,“古人都这么做,我何错之有?”

女孩激动反驳:“为什么每次都是她做错,却要让我道歉?”


爸爸不为所动:“她小她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事吗?”

“可我每次都让她,让着让着她就习惯了,认为不管怎么欺负我,你们都不会说她!”


爸爸依旧坚持:“还是刚才那句话,毕竟她小嘛!”

顽固的样子,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因为弟弟妹妹比我小,所以我要处处忍让?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就得无条件付出、牺牲?凭什么?

即使做错事情的明明是他们,也是作为老大的我们的错?真是非不分。

最后,陈铭都看不下去,评价道:“其实孩子有时候不是不愿意让着比自己小的弟妹,只是抱怨为什么没有一个规则上的公平?孔融让梨的前提,也是梨在孔融的手里啊……”


作为孩子,我们只想被公平对待,但父母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错,还搬出一套一套的道理,当做自己不作为的挡箭牌

03

成年后,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未被满足的永远挣扎

父母意识不到自己偏心,家庭关系畸形维系。

《都挺好》这部剧,成年后的二哥,一直花钱如流水,钱不够就找母亲借。


最疯狂的一个月,他从父母存了大半辈子的积蓄和养老金里,拿了 6000 块,而父母只花了,600 块。

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有何不妥。


反正,“那是我妈给我的” “父母偏心那是他们的问题,与我何干?”。


到头来,花父母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真吸血鬼。

大哥呢?

只会指责弟弟妹妹“我对他们太失望了”,因为,母亲去世时,俩人都不在身边。

可他自己呢?


出国 10 年,还不是一次也没回家。嘴上说担负着给苏家争光的重任,理所当然地不用照顾父母。

他的失望还不止于此。


动不动就指责妹妹 “对家里不管不问,对明玉太失望了”,电话远程尽孝 “你天天让爸吃外卖,我对你真的太失望了”,他就没对自己失望过。

真甩手掌柜。

而那个一直被忽视,被抛弃的明玉呢?

母亲去世前,她几乎不与家里人来往,母亲去世后,她从未流露过一丝悲伤的神情。大哥说:“你说起咱妈,就像是在说别人家的事”。

同事眼里的她,心狠手辣。就连为公司工作多年的员工,因裁员问题向她求情,她却毫无情面地直接裁掉。

浑身有刺,冷漠又强硬。

父母一碗水不端平,其实是害了好几个孩子。

临床心理学家 Ellen Weber Libby 说:“如果父母的天平持续集中在某个孩子身上,很容易让他的未来产生巨大变化”。

被偏爱的孩子,早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他们有恃无恐,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应当,牺牲别人的利益,满足自己。

实际上,被父母长期捧在手心里的他们,从未独立过。一旦家人离去,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自卑心理如期而至。


但,由于自大惯了,无法接受自卑,便把它转移到别人身上,变本加厉伤害别人。

正如二哥,在母亲羽翼的庇护下,享受半生的撒娇好命。母亲去世,要出力帮妻子解决烦心事时,也只能撒娇。


否则,以暴制暴。

而那些被冷落的子女,从小就深刻体会到 “我是不好的” “我是不被爱的”。


为了博得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大多数人挣扎在 “渴望爱与被爱” 的漩涡。


因为,从 2 岁起,他们就懂得察言观色


就像明玉,一边是原生家庭的捆绑,一边是自己的自尊,剪不断理还乱。


父母偏心是最深的伤害,轻则性格缺陷,重则抑郁自杀。

我们都期待父母承认自己的过错,期待父母还是爱我的。

可是,当我们慢慢长大,才深刻体会,所谓的爱,都是我幻想出来的。

人性,终归丑陋。

04

最好的父母是

“无论你是谁,我都会爱你,始终如一”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弗兰克·苏洛威(Frank Sulloway)在《天生反叛》一书中写到:父母偏心,是希望通过繁衍后代来复制自己的生物学自恋情结。

因为,最具优势、最健康的后代,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把家族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但,这种亲子关系是功利的。因为你成绩好,因为你弹钢琴棒,因为你养儿防老,所以我才爱你。

真悲哀。

父母与子女最健康的关系应该是,“无论你是谁,我都会爱你”。

看过韩剧《请回答 1988 》的人都知道,德善是家里的老二。上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姐姐,下有一个独子弟弟。

毫不起眼的德善,成了被忽略的孩子。

家里有好吃的先给姐姐和弟弟,每年生日,都只能在姐姐过完之后,蛋糕上拔掉 3 支蜡烛继续庆祝。她每次都说想过自己的生日,父母却觉得姐妹俩的出生就差 3 天,干嘛要过两次?

德善以为,“二女儿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这个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样,姐姐因为她是姐姐,弟弟因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谦让着”,心思敏感又细腻。

有一次,她终于忍不住大哭:“为什么就对我这样?我好欺负吗?我是可以随便对待也无所谓的人吗?”

德善爸爸惊呆了,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女儿。

他在巷子等德善回来,与德善坐在木板凳上,送给她一个生日蛋糕,为她过自己的生日。

爸爸说:“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当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我女儿长得这么好,什么时候,成了这么美丽的姑娘,还上了电视,漂漂亮亮地化妆……”

德善哭了,原来,爸爸的心是柔软的啊。

我想起一句话:“与其说母爱或父爱是天生的,我更愿意相信父母之爱是一种需要努力、进化、被教育而完成的高级感情。”

多希望,我们的父母,可以像德善爸爸一样,重新审视自己。多希望,我们能够像德善般,重新获得父母的关爱。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


而不是黑白不分、强调忍让,更不是在争吵面前无所作为,直接甩一句“大的应该让着小的”或“你是女孩,怎么能和弟弟/哥哥比呢?”


这不是我们的错,是父母在偷懒,不愿意多花点时间去了解事情,理解孩子。

你们可知道,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平衡与平等的家庭里,会变得自信。


接受孩子的不同,让我们的特点、性格、相貌、变得不可复制,独一无二。

许久之前,我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粉上了胡可。


因为,当安吉抢了小鱼儿的玩具,胡可没有说:“你比他大,要让着弟弟”,而是先制止俩人,然后仔细询问谁先拿到的,先拿到的人玩,制定清晰、公平公正的界限和规矩。


一场争吵下来,孩子就不会有负面情绪。

而对于从小就被忽略的成年人来说,能怎么办呢?

或许,正如明玉的自白:“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你也可以选择放下”。

但,要记住的是,是否要原谅,是否要和解?


没有一定的答案,只有你内心是否真正同意。

愿你最后都能走出原生家庭的怪圈,愿每一个父母都摆好爱的天平,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简介:碗仔,用颜值说话的记录者。壹心理主笔团,一群和弗洛伊德抬杠的年轻人。微信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你也曾是那个不被父母肯定、忽视、甚至打骂的孩子吗?


心理学认为,童年得不到足够关怀,尊重,肯定的小孩,他们更少感受到快乐,更难找到幸福,长大后往往容易敏感自卑、不自信,总是讨好别人,苛责自己,终其一生,都缺乏安全感。


如果没有觉察和改变,命运只会不断重复,让我们一直纠缠其中,甚至会无意识地将这种缺失“遗传”给下一代。

原生家庭已经不能再来,我们该怎么办?


向你推荐这门带领3000+人走出原生家庭阴影,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精神分析师陈婕君老师课程——《从来没有好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有更好的自己》,教你活出自信从容的自己。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