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影响》:拥有属于自己的影响力

一个母亲对考砸了的孩子抱怨:“早就叫你好好学习你偏不听,现在成绩下滑了吧”,或者是所谓的谆谆教诲:“最近学习是不是松懈了,下次好好努力,少玩手机”。

但是孩子似乎很难有被你说服的时候,大多数情况都是生闷气以及拒绝和你沟通,因而很多母亲怀疑自己影响力不够,说服不了孩子。

但一味地表达其实暗含了两层意思:


1你是错的;


2我是对的。


即将家长孩子合作达到提高成绩的目标当成一场输赢:只有我说服了你,目标才能被达到。


但忽略了问题的处理方式原本就不止一种,比如是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或者最近有没有什么困惑的地方没解决,原本就可以不必困在单选题里。


最近阅读的《深度影响》一书中很有意思的是,一开始就告诉你:拥有影响力的前提,是建立合作思维,时代的红利属于倾听者。

倾听者能够更好地体察他人的需求以及情感,不仅尊重了他人,还减少了沟通中的抵触和冲突。

有效沟通则不光需要听,还要对他人传递的一切作出反应:即共情。它需要我们把习惯性出现在脑海中的念头放一放,而关注对方的需求甚至帮对方说出来,综合权衡过后再一起解决问题。

 

只有真正理解了双方的合作关系,才能让对方乐于接受你的影响,更好地完成共同目标。

 

01

如何拥抱批评


首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应对批评。

 

没有人喜欢被批评,因为批评会引起大脑中杏仁核区域的强烈抵抗——这个区域是喜欢赞美而排斥批评的——所以人们很容易在它的驱使中进入攻击状态,会做出一些冷静后反思自己太冲动的行为,有些研究者将之称为“杏仁核绑架”。

 

同时由于内心对于批评的不认可,我们在对他人提出批评建议时也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扰:会担心因为这样的批评上伤害他人,甚至损害自己的部分利益;但不说,又会违背原则影响共同目标。

 

因此让自己学会接受和提出批评,就成了我们必须完成的命题。《深度影响》中首先指出改变个人思维倾向:“合作是前提,不是结果。”

 

“杏仁核绑架”会让我们纠结当下难过的情绪,但只要意识到我们在合作完成一件事情,彼此之间不是是非对错的输赢关系,我们就能跳出这个框架,从整体的角度看到批评针对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对我们的质疑和打击。

 

二是“问出来”。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对某件事情的理解也会不同。在感到自己可能会理解出一些不好的结论时,往前走一步,去确认你的想法。

 

最后是平等地位的反馈与提出批评。不把批评当成一种伤害,或者当成对个人实力的一种评论指责,而当做是基于事实的一种反馈,才能让我们的心态更坦荡平和。


批评本身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完成共同目标,如果任由“权利思维”(即认为被批评的一方低人一等)影响自己时,换来的会是对你行为的对抗。

 

02

你真的会提需求吗

 


书中提出三种踩坑类型:


1)把抱怨当做需求:比如女生希望男友能在周末陪陪她,但出口的话却是“你整天只会打游戏,给你打电话都只会敷衍。”


2)暧昧式提需求:总是犹豫不敢开口,开口了又不敢坚定。


3)威胁式提需求:你希望请求别人的帮助,但一开口就是你要是不帮我那这个任务就完不成了。

 

这些我几乎都踩过,也确实如同作者所言,压根没得到自己想要的。而这一切源于我自己根本没有明确我想要的是什么,却希望别人能够迅速get我的言下之意。

 

这就好比猜歌曲名打节拍你觉得你是按照歌曲节奏来应该很明显听得出是什么歌,但别人耳中就是一堆奇怪的拍子而已,没有任何含义。

 

我们容易高估别人对我们的理解力,而想象不到别人没有掌握知识的心智状态,于是在关系中错误地认为别人是不搭理我们,而不是不理解。

 

作者提出通过一个“魔法想象”挖掘深层需求:想象你的需求被满足了,你会是什么样子或有什么感受。同时也需要明确你的合作方,即利益共同体是谁,以及你们的共同目标。

 

比如在恋爱中,男女朋友就是利益共同体。你希望能够多些陪伴(表面要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深层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两人间促进感情和谐(共同目标)。

 

这个流程大体如下:对方需要什么——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我的深层需求是什么——以及我的深层需求能怎样促进共同目标。

 

这样一来,双方通过沟通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也更愿意为了共同目标付出,你的需求也能够得到很好满足。

 

03

开始尝试拒绝

 


拒绝对于每个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顾忌,担心自己一旦拒绝,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完了。阿德勒对此曾有个说法是:你不想显得冷漠,你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个好人。

 

作者认为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黑色想象”,但既然是想象,其实就只是一种念头而非真实。


她大胆地提出,如果“黑色想象”避免不开,那不妨试着利用它:如果我不拒绝这个要求会怎样,想得越详细越好。

 

书中举了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的例子。她在美国很有影响力,因而经常有人请她帮忙主持慈善工作,甚至要求她为之捐款。偶尔为之确实误伤大雅,但长此以往她感到很疲惫,觉得在被逼迫而非自愿。

 

于是在一次“请求”捐款中,她问了自己几个问题:“一,我为什么会去捐钱?只因为我不想让这个人觉得我小气。第二,这是不是我真正相信的一个慈善活动?不,所以我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有可能会捐出一笔钱。给到并不可靠的慈善机构,这不仅会让我损失金钱,而且会伤害公众对慈善的信任感。”

 

尊重他人的需求固然重要,但尊重自己的生活节奏,想象不拒绝自己会遇见的种种情况,从而给出自己拒绝的理由,也是帮助自己更好地达成共同目标的前提,因为我们是关系中的另外1/2

 

作者还提供了一种拒绝方案:“接一半,扔一半”。即只完成对方的部分要求,而不和自己的行程冲突;或者向对方提出完成请求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保护自己的积极性,也能适当促进共同目的的完成。

 

04

写在最后


《深度影响》一书其实还提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点,但总体而言,是希望我们每个人关注到合作思维。

 

首先从倾听开始,一步步把目光放到集体的共同目标上,从俯瞰的角度去理解双方的行为和言论,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做出理性得体的决策,也能够影响共同决策的氛围。

 

当然用理性战胜冲动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做到,但既然方向已有,就大步向前吧。愿你我都能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文:钰姝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