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成为妈妈,没有捷径可走

如果有人可以代替你怀孕,替你承受10月怀胎之苦你愿意吗?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多数人会像我一样有些迟疑,且不说代孕是否合理合法,我们多少都会怀疑一个问题:我只是提供了一个卵子,孩子没有经过我的孕育,那我还是她的妈妈吗?


电影《母语》讲述的就是一个有关代孕的故事,这部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于2012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电影中,张磬和方韵是一对还算恩爱的夫妻,他们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张磬是科学家在国外工作,方韵是国内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俩人长期分居两地,聚少离多。他们虽然结婚多年,但却一直膝下无子。一边是张磬的父母急着抱孙子,另一边是夫妻俩年龄也越来越大了,要孩子成为了这个家庭里比较紧迫的一件事。


张磬本来在国外工作,专门回国为的就是和妻子生孩子的。对于方韵来说,她多次怀孕,最后都是意外流产了,再不敢轻易尝试。所以当张磬提到要孩子时,她的态度是没时间。得知这种情况后,张磬的朋友告诉他另一种要孩子的方式:找代孕。


方韵是不排斥找代孕这件事的,工作忙碌加上孕育上的挫败感,让她更倾向于这种选择。于是夫妻俩人才找了美丽清秀的女大学生李妍代孕。张磬的精子,方韵的卵子,经试管婴儿成功后,再把受精卵放进李妍的子宫里,没过多久李妍就怀上了。在生孩子之前,张磬几乎都是在家工作并照顾有孕在身的李妍,而方韵大部分时候都忙碌于工作。


孩子出生了,作为观众的我,不知道该替他们喜还是悲。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都成功了,李妍可以获得金钱,张磬和方韵可以获得孩子,圆了做爸爸妈妈的梦,看上去两全其美,实则又带着悲剧的色彩。

孩子出生后,方韵和李妍究竟谁才是孩子的妈妈这个问题变得混乱起来。方韵提供了卵子,李妍提供了子宫和情感,可是俩人谁也不能真正称之为孩子的妈妈。最终,两位同时和孩子有着血缘关系的女性不谋而合的在同一天选择了离开。半年之后,方韵和丈夫办理了离婚,而李妍再也杳无音讯,张磬独自一人抚养孩子。无疑,这部电影是个悲剧。


接下来我会从孕育生命,由代孕产生的身份错乱,以及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三个角度浅析《母语》这部电影。最后,我会借由《母语》这部电影谈谈现代社会中的隔代抚养现象。希望我的观点能够带给读者们一些关于什么才是“成为妈妈”的思考。

“孕育生命”

是成为妈妈的第一道坎


孕育生命是喜悦的,也可能是痛苦的。


喜悦在于你终于要成为妈妈了,痛苦在于可怕的妊娠反应,诸如:没精神,脾气大,孕吐,水肿,身体的某项指征不正常,或者存在着先兆流产的风险等等。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告诉我她怀孕时,我问她状况怎么样,她说胎儿不稳,所以在住院。为了保胎,她要一直躺在病床上不能乱动。几个月后,我们再联系时她依然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说要等到孩子出生才能出院。


生过孩子的朋友都知道,孕育生命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有个胎儿在你的肚子里,吃饭睡觉你都要考虑到他的存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愿意承担可能会存在的风险和痛苦,去把小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可以说,孕育生命就是成为妈妈的第一道坎。

对于一些女性来讲,也许这个过程会稍微容易一些,对于另一些女性来讲却是困难重重。就像电影中的方韵,她连着3次意外流产,可以想象这对她来讲是多么挫败而无助的体验。她期盼着自己成为妈妈,却屡屡受挫。


所以当老公张磬提议生孩子时,她说没有时间。的确,她的工作很忙。不过在我看来,忙只是她回避怀孕这件事的借口,甚至可以说频频流产已经让她产生心理阴影,她对自己可以生孩子这件事没有一点儿信心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理解她为何愿意选择“代孕”作为捷径了,因为成为妈妈的第一道坎她没有走过去。

由代孕产生的身份错乱:

究竟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在得知李妍成功怀孕后,张磬一家人都很高兴,要孩子这件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张磬的妈妈甚至在无意识间把李妍说成是儿媳妇。身份的错乱就是从这里拉开帷幕。


这种错乱感不仅在张磬的妈妈这里会有,在张磬和李妍这里也会有。


当方韵去外地工作时,李妍和张磬互相照顾彼此,你可以想象一个画面,李妍的肚子里有着张磬和方韵的孩子。作为孩子的爸爸,张磬同时和两个女人都有密切关联,他不可能不投入感情在李妍身上,他和李妍既是雇佣关系,又在一些时候像是夫妻,一起期盼着孩子出生。


李妍说:我觉得有时候人挺奇怪的,我每天晚上都给她讲故事,有时候讲着讲着,她好像就是我的孩子。


张磬回应: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你就是她的母亲。

在孩子出生之后,身份的错乱就更加明显了。方韵、张磬、李妍这三个与孩子有关的人,每个人的内心也都是极为复杂的。

孩子只认李妍,方韵一抱她就哇哇大哭,而李妍已经对孩子产生了浓厚的情感,她做不到不亲近孩子。此时矛盾激化,在孩子这里,李妍才是她的妈妈。但从基因遗传学的角度来讲,方韵是孩子的妈妈。


于是孩子成了两个“妈妈”之间的竞争品,但这场竞争没有赢家。


作为方韵,她竭力去亲近孩子,却一再被孩子的哭声拒绝。作为李妍,她生下孩子交易就算完成了,孩子也不可能会属于她,按照约定她要离开张家。最终两个人谁都没能成为孩子的妈妈,同一天,两位女士都选择了离开。


说到底,成为妈妈的路没有捷径,你不可能靠让别人代替来完成妈妈这个角色的转变,成为妈妈的路还是要靠自己亲自去走。

从依恋关系谈成为妈妈的

另一种可能:

收养孩子


母婴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份依恋关系。就像李妍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从她孕期投入情感关注就已经开始了,出生后更是如此,她和孩子之间密不可分,只要她一抱孩子就会感觉到安全,就不哭了。即便方韵后来穿上了李妍的衣服,用衣服的味道引诱孩子,也没有能让孩子对她产生依恋。


方韵不能面对的是自己在成为妈妈这条道路上的挫败,她将自己投入于工作之中。就在这时她找到了成为妈妈的另一种途径:收养孩子。


一次, 方韵去地震后的灾区采访,遇见了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儿,她妈妈为了救她用身子支撑保护着她好几个小时,直到最后妈妈死了,妈妈用身躯保护孩子活了下来。看到这一幕,方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她看到了母爱的无私,反观自己,她看见了自己的自私:用忙碌做挡箭牌,请别人替自己承担做妈妈的辛苦与责任。

也就在这时,方韵和小女孩产生了特别的情感,小女孩看方韵的眼神,仿佛她就是她的妈妈,她们感受到了一种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亲近和依恋。于是方韵收养了孩子,真正成为了这个小女孩的妈妈。


这是一种非血缘式的母女关系,但这个关系无疑是有营养的依恋关系。方韵恰好想要成为妈妈,女孩儿恰好需要妈妈,她们对的彼此需要让这份依恋关系成为了现实。


从《母语》这部电影

现代养育:

隔代抚养


《母语》这部电影,通过代孕的故事将妈妈这个角色分给两个人,最后谁也没有能够成为妈妈。在我看来,生和养一体化,才能实现妈妈角色的真正转变。毫不夸张的来说,养育比生这个过程要更加重要。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养育中的一个现象:隔代抚养。

隔代抚养中,孩子的妈妈就是那个生孩子的人,养育工作交给老人来抚养,中国有很多家庭在用隔代抚养来带孩子。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养育方式似乎合理,它满足了老人带娃的愿望,让孩子的父母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以便在日后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然而,隔代抚养的弊端是孩子知道他有爸爸妈妈,却感受不到爸爸妈妈的情感。他会把依恋投射到爷爷奶奶身上,然而爷爷奶奶又不是他的爸爸妈妈。


在隔代抚养的案例中,我听到过妈妈们的忏悔,她们错过了最佳养育孩子的时机,在孩子即将成人时,她们想弥补,却感觉和孩子隔着千山万水。


实际上,她错过了太多太多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我也听到过隔代抚养下孩子们的迷思,他们告诉我,他们有多么的依恋爷爷奶奶,可是有一天他却被爸爸妈妈从爷爷奶奶那里夺走,他感觉到的是“妈妈”这个角色的割裂。


心理层面上来讲奶奶就是妈妈,理智层面上他又知道她不是。然而真正的妈妈,并没有执行妈妈抚养孩子的责任,而是把责任交给了老人。


隔代抚养和《母语》这部电影相似的是,它将妈妈这个角色分给了两个人。《母语》中女主角把生的责任抛给了代孕女,隔代抚养中把养的责任抛给了老人,这些属于责任外包,结果就是孩子分不清妈妈是谁。


成为妈妈的路并没有捷径可言,从孕育生命,到孩子出生后妈妈对孩子吃喝拉撒的照护,再到你陪伴他进入幼儿园走向更宽广的世界,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妈妈这个角色做加持。


文:从朋朋  (二级心理咨询师,情感万事屋特邀咨询师)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